第329章 实则虚之,虚则实之-《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

  长安点将,旌旗蔽日,万军齐呼,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飞过黄河,传到了洛阳太尉府。司马懿拿着那份详尽的点将名单和所谓的“战略部署”,眉头紧锁,手指在案几上无意识地敲击着:“刘禅御驾亲征,诸葛亮总督军事,关平为前部都督,陆逊独领东路,魏延佯攻西路……阵仗倒是不小。看这架势,主力出宛城,攻许昌,确是正理。然,诸葛亮用兵,向来虚实难测,如此大张旗鼓,岂非故意让我知晓?

  他心中疑虑重重,但表面上依旧沉稳。他召集心腹,将蜀军的“部署”公之于众,并据此进行应对:

  “蜀军主力必在宛城-许昌一线!钟会,你部继续加固许昌防线,深沟高垒,多备守城器械,尤其要小心蜀军的霹雳营!”

  “郭淮,你部严守陈留,警惕陆逊自东而来。”

  “司马师,并州方向不可松懈,魏延虽为佯攻,亦不可小觑,谨防其假戏真做!”

  “洛阳中军,随时准备南下增援许昌!”

  然而,就在魏国上下都将目光投向许昌方向时,长安北伐行辕内,一场绝密的军议正在深夜进行。与会者仅有诸葛亮、刘禅、姜维、邓艾、魏延等寥寥数人。

  诸葛亮轻摇羽扇,目光扫过众将,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清晰:“白日点将,声势浩大,一则鼓舞士气,二则……亦是做给司马懿看的。”

  众人心领神会。如此规模的军事动员,想要完全瞒过魏国细作,绝无可能。

  “司马懿多疑,若见我明牌出击,必心生疑虑,反复推演。”诸葛亮继续说道,“故,亮意,在原定三路并进之策上,再布一层迷雾!”

  “文长!”诸葛亮看向魏延。

  “末将在!”魏延精神一振。

  “命你,明日即打着‘前部大都督’旗号,护送陛下龙纛及亮之帅旗,大张旗鼓,前往潼关!抵达后,汇集潼关守军及部分中军精锐,携半数霹雳营重型器械,对函谷关发起持续不断的猛烈攻击!声势越大越好,要让司马懿确信,陛下与亮,皆在潼关,主攻方向,乃是破函谷,入司隶,直逼洛阳!”

  魏延眼中精光爆射:“丞相放心!延必日夜猛攻,定叫那函谷关地动山摇,让司马老儿以为我主力尽在此处!”

  诸葛亮又看向刘禅,:“陛下,需劳您移驾潼关。您无需亲临前线,只需在关城之上现身,督战鼓舞士气即可。陛下身在潼关,便是对魏延佯攻最好的背书!”

  刘禅毫不犹豫地点头:“朕明白!朕在潼关一日,司马懿对西线主攻的判断便多信一分!”

  诸葛亮转头又看向邓艾与姜维继续部署:

  “伯约!士载!”

  “末将在!”姜维、邓艾齐声应道。

  “你二人,按原定计划,向并州方向做牵制性进攻。然,攻势需控制,以袭扰、疑兵为主,保存实力,勿过早暴露真正意图。要让司马懿觉得,此两路不过是牵制其兵力的偏师。”

  “维\/艾,领命!”

  “伯言!定国!”

  “臣\/末将在!”

  “你二人返回汝阳、宛城后,依照原计划,对许昌方向施加压力。然,切记,初期攻势务必雷声大,雨点小!多以游骑骚扰,小股部队试探,营造出佯攻态势,绝不可真个全力猛攻,徒耗兵力。”

  “逊\/平,领命!”陆逊和关平皆是沉稳之将,立刻领会了其中精妙。

  这一番调整,可谓将虚实之道运用到了极致。明面上,皇帝、丞相、头号猛将、大半霹雳营都在西线函谷关,摆出主攻架势;而原本宣称的主攻方向许昌,以及另外两路偏师,则故意示弱,营造假象。其核心目的,就是误导司马懿的判断,让他将主力调往西线,从而为真正的主力中路在许昌方向创造一击必杀的机会!

  “陛下,”诸葛亮最后向刘禅躬身,“为迷惑司马懿,需暂借陛下龙纛与魏将军同行,陛下可秘驻潼关后方,以为策应,暂不公开露面。”

  刘禅此刻已完全明白诸葛亮的谋划,心中佩服不已,毫不犹豫道:“一切但凭相父安排!朕之旗号,若能惑敌,尽管用之!”

  计议已定,众将趁着夜色,悄然离开密室,各自依计行事。一场精心策划的战略欺骗,就此拉开帷幕。

  公元244年3月,季汉三路大军,按明暗两条战略,同时发动!

  皇帝刘禅的銮驾抵达潼关,旌旗仪仗,铺天盖日。“汉”字大纛与皇帝龙旗在关墙上高高飘扬。魏延打出“前军大都督魏”的帅旗,亲自督战。数百架从各地调集而来的“轰天炮”、“震天弩”在潼关前沿阵地一字排开,日夜不停地向对岸的函谷关倾泻着巨石、火油罐和霹雳弹!

  轰!轰!轰隆——!!!

  爆炸声震耳欲聋,函谷关关墙上下,烈焰升腾,碎石横飞,守军被这前所未有的猛烈火力压得抬不起头。魏军函谷关守将一日三报,向洛阳紧急求援,声称“蜀帝刘禅、丞相诸葛亮、大将魏延皆在潼关,攻势猛烈,霹雳如雨,关墙危殆!”

  而陆逊坐镇汝阳,关平在宛城,各率数万兵马,出城列阵,对许昌外围的颍阴、长社、新汲等据点发起攻击。但攻势节奏控制得极好,多是试探性进攻,或利用骑兵骚扰粮道,一旦魏军郭淮部主力出城迎战,便迅速后撤,依托营垒防御。看起来攻势不断,却始终没有决战的意图。

  同时张苞率军自寿春西出,攻击汝南郡的新蔡、褒信等地,兵锋指向陈郡。

  姜维和邓艾则在并州方向,与司马师部进行着小规模的接触和牵制。

  一时间,从中原到关中,烽烟四起,季汉军队在三个方向上同时发力,让魏国前线将领应接不暇,情报雪片般飞向洛阳。

  数日后,魏国,洛阳太尉府。

  司马懿面前的书案上,堆积着来自各方的情报。他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太尉,蜀军动向已基本明晰。”谋臣蒋济禀报道,“其大军分四路:东路张苞,自青州威胁我兖州东部;西路诸葛亮、魏延,护卫刘禅龙纛已抵潼关,正猛攻函谷关;南路两股,陆逊在汝阳,关平在宛城,对我许昌形成夹击态势;北路姜维、邓艾,自并州方向牵制司马师将军。”

  司马懿冷哼一声:“诸葛亮好大的排场!四面开花,他季汉真有如此国力支撑?”

  “据细作回报,蜀军此番动员极深,预备役尽出,钱粮物资调动规模空前,恐非虚张声势。”高柔补充道。

  “关键在于,其主攻方向何在?”司马懿站起身,走到沙盘前,“诸葛亮点将之时,高调宣称御驾亲征,直指许昌。此乃阳谋,意在逼我重兵布防许昌。”

  他沉吟片刻,眼中闪过睿智的光芒:“然,以诸葛亮之智,岂会如此轻易暴露战略意图?他定然料到我会疑其声东击西。那么,他真正的主攻方向,会是哪里?”

  他的手指在几个方向上游移:“张苞东路?偏师尔,纵然得手,亦难撼动大局。姜维北路?并州有师儿在,山险地贫,非主攻之地。那么……只剩下函谷关和许昌。”

  这时,一份加急军报送入:“报!函谷关急报!蜀将魏延,亲率大军,以大量霹雳车猛攻函谷关!关前蜀军连营数十里,声势浩大!且确认,刘禅龙纛及诸葛亮帅旗皆在阵中!”

  紧接着,又有关于许昌方向的军报传来:“报!许昌方面,陆逊、关平所部,虽有小股部队骚扰,然攻势并不猛烈,多以骑射游走为主,未见大规模攻城器械及步兵强攻迹象。”

  司马懿接过军报,仔细查看,甚至拿起一份关于许昌方向蜀军兵力配置的密报,走到灯下,下意识地蘸了点杯中醋液,轻轻涂抹在绢帛边缘——这是他多年情报工作养成的习惯,有时会用此法检验密写或观察纸张纹理。绢帛上显出的仍是“佯攻”、“疑兵”等字眼和一些模糊的部队番号。

  司马懿分析眼前的情报,眉头不由得皱了起来:“刘禅、诸葛亮、魏延、大半霹雳营……皆在函谷关!攻势如此猛烈!而许昌方向,陆逊、关平皆是蜀汉顶尖统帅,却只行骚扰之举?这不合常理!除非……除非诸葛亮故意示弱于许昌,将真正的主力隐藏,而将所有的虚张声势都堆在了函谷关!他想让我以为他主攻函谷关,实则暗度陈仓,目标仍是许昌?!”

  他的思维在急速运转。诸葛亮极有可能利用了人的逆向思维:我先疑你声东击西,你便再设一层圈套,让我以为你在声东击西的层面上再次声东击西,从而判断你真实目标还是最初的“东”!

  “好一个诸葛孔明!险些中了你的诡计!”司马懿猛地一拍桌案,眼中露出看穿一切的冷笑,“你欲以函谷关之虚张声势,诱我分兵西援,而后以隐藏的主力,与陆逊、关平里应外合,猛攻许昌!许昌若失,则中原门户洞开!这才是你的杀招!”

  他立刻下令:

  “传令!钟会所部,主力仍驻守许昌,加固城防,提高警惕,严防蜀军主力突袭!”

  “令郭淮,加强陈留方向戒备,策应许昌!”

  “令司马师,谨守并州,不得妄动!”

  “至于函谷关……”司马懿顿了顿,“守将郝昭乃善守之将,关险粮足。命他务必坚守,消耗蜀军锐气!本太尉亲率洛阳中军,暂驻洛阳,观望局势,随时策应各方!”

  在司马懿看来,他已经识破了诸葛亮的双重骗局。蜀军真正的主力一定隐藏在宛城或汝阳附近,等待着给许昌致命一击。而函谷关方向的猛烈进攻,不过是吸引他注意力的佯攻而已。他将防御重心,依旧放在了中原腹地的许昌。

  潼关前线,函谷关下。

  魏延忠实地执行着诸葛亮的命令。他将军营扎得连绵壮观,旌旗招展,尤其是那杆高大的天子龙纛和丞相帅旗,每日都在关前巡弋,耀武扬威。

  真正的攻坚开始了。随军而来的半数霹雳营发挥了巨大作用。

  “目标——函谷关东门楼!三发速射!放!”霹雳营指挥官厉声喝道。

  嗡——轰隆!轰隆!轰隆!

  改良后的“轰天炮”抛射出巨大的石弹和火油罐,带着凄厉的呼啸,狠狠砸在函谷关巍峨的关墙和城楼上!碎石横飞,烈焰升腾!关上的魏军被这远超以往的远程火力压得抬不起头。

  “震天弩”也发出沉闷的咆哮,特制的巨箭拖着火光,钉入城墙,引发剧烈的爆炸。

  魏延更是亲自披甲上阵,在箭矢射程外督战,命令士卒轮番发起潮水般的进攻。云梯、冲车不断逼近关墙,虽然每次都被守将郝昭指挥守军凭借险要和滚木礌石击退,但攻势之猛,压力之大,让郝昭连连向洛阳告急。

  “太尉!函谷关危急!蜀军攻势如潮,霹雳火器凶猛异常!刘禅、诸葛亮皆在阵中督战,士气高昂!末将虽誓死坚守,然恐日久生变,恳请援军!”郝昭的求援信一封比一封急迫。

  消息传回洛阳,司马懿起初并不在意,认为这是诸葛亮为了坐实“主攻”姿态而进行的表演。他反复告诫自己,这是佯攻,真正的危险在许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函谷关的战报越来越惨烈。蜀军的攻击丝毫没有减弱的意思,反而因为久攻不下而显得更加狂躁。霹雳营的轰击几乎日夜不停,关墙已出现多处破损。郝昭甚至在军报中提到了蜀军一种新型的、带有钩锁的云梯,险些就登上了关墙。

  朝中开始出现要求增援函谷关的声音。毕竟,万一函谷关有失,洛阳将直接暴露在蜀军兵锋之下,这风险谁也承担不起。

  司马懿看着案头堆积的、来自函谷关的染血军报,心中那原本坚定的判断,第一次产生了动摇:“难道……我判断错了?诸葛亮用兵,向来虚实难测。他会不会料到我会认为许昌是主攻,故而反其道而行之,假戏真做,将主力真的放在了函谷关?以刘禅御驾亲征和诸葛亮帅旗为饵,吸引我主力于许昌,实则西线才是真正的雷霆一击?那许昌方向的‘佯攻’姿态,岂不是为了让我更加确信主力在东,从而放心将洛阳兵力调往许昌?”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就如同野草般疯长。司马懿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思维陷阱:无论他如何判断,诸葛亮似乎都高他一筹。他以为自己在第二层,诸葛亮在第三层;但也许,诸葛亮已经在第四层,等着他往第三层跳!

  就在司马懿疑窦丛生、举棋不定之际,一封来自司马昭的密报,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密报中,司马昭提到,虽然许昌外围仍有蜀军游骑,但根据多方探查,宛城、汝阳方向的蜀军大营,似乎并未有大规模兵力调动的迹象,存粮也未见异常消耗。这与“隐藏主力、伺机猛攻”的推断严重不符!

  相反,函谷关方向,蜀军的兵力、器械投入,以及战斗的激烈程度,都远超任何一路偏师!

  司马懿猛地站起身,脸色瞬间变得难看至极!他明白了!全都明白了!

  “中计矣!”司马懿的声音带着一丝惊怒和挫败,“诸葛亮……诸葛亮的目标,自始至终,就是函谷关!他的一切谋划,许昌的佯攻,并州、兖州的牵制,甚至点将时的宣称,都是为了掩护这西路的真正杀招!他算准了我会疑心,会逆向推理,所以他利用了这一点,让我自己否定了最明显的答案!”

  “他将天子、丞相的旗号,以及大半霹雳营都置于此地,这不是疑兵,这是志在必得的信号!他就是要以泰山压顶之势,强行砸开函谷关,打开通往洛阳的大门!”

  一想到函谷关可能失守,洛阳门户洞开,司马懿顿时惊出一身冷汗!他再也顾不上什么许昌了!

  “快!传令!”司马懿几乎是吼出来的,“中军即刻集结!火速驰援函谷关! 令钟会,分兵一部,西进策应!令郭淮,严密监视东路张苞,绝不可让其趁虚而入!”

  司马懿终于做出了他自以为正确的决定,将战略预备队投向了他原本认为是“佯攻”的函谷关方向。

  然而,当他亲率洛阳中军,风尘仆仆赶往函谷关时,他不会知道,在宛城与汝阳之间,一支真正由诸葛亮暗中统帅、汇聚了季汉最精锐力量的庞大军队,已经完成了最后的集结,如同蓄势待发的箭矢,正冷冷地瞄准了因司马懿判断失误而兵力被抽调的许昌。

  诸葛亮的战略欺骗,至此,已成功大半。函谷关下的硝烟与呐喊,成为了掩护中路致命一击的最完美背景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