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战争模式-《抗战1931:我的1立方米乱世》

  至此,行动在五到六周内,德军达成了其战略目标:

  1. 物理层面: 严重摧毁了苏联在欧洲部分的战争工业核心。

  2. 军事层面: 将苏联主力部队和庞大的战略预备队打残、杀散,使其在不短的时间内完全组织不起有效的战略反攻。

  3. 心理层面: 在苏联军民心中非常可能种下了无法防御的恐惧种子。

  波兰东部,毗邻边境的广袤区域,此刻已彻底化为一个巨大的、轰鸣不休的兵营。

  一条条临时铺设的硬质道路上,涂着灰暗迷彩的军用卡车排成长龙,引擎咆哮着,将源源不断的物资从后方运抵:

  板条箱里是崭新的mG42机枪子弹,油布覆盖着的是修整一身的“豹式”坦克炮管,还有堆积如山的野战口粮和医疗用品。

  空气中弥漫着柴油、润滑油、汗水以及刚刚砍伐的木材混合的独特气味。

  在划定的休整区内,景象令人震撼。受损的坦克和装甲车排列整齐。

  技术军士和来自国内工厂的工程师团队穿梭其间,手持工具和图纸,高效地进行着拆解、更换和调试。

  更换下来的破损履带板堆在一旁,叮当作响。

  大型野战起重机吊装着沉重的坦克炮塔,以便更换内部受损的部件。

  无线电里充斥着简洁明了的指令和确认声。

  士兵们则享受着短暂却珍贵的喘息。

  一些人围在野战炊事车旁,捧着热腾腾的炖菜和咖啡,脸上带着激战后的疲惫与放松;

  另一些人则利用宝贵的热水进行清洗,剃须,换上干净的军服,试图洗去征尘与血腥。

  角落里,有士兵在擦拭着心爱的步枪,动作细致而专注;也有人裹着军大衣,靠在弹药箱上沉沉睡去,鼾声与远处的引擎声混在一起。

  军官们则聚集在临时搭建的指挥帐篷或征用的农舍里,气氛严肃而专注。

  巨大的作战地图铺在桌上,上面标注着刚刚结束的突击路线和发现的苏军新番号。

  他们在进行激烈的战术复盘,分析突击中的得失,研究航空侦察照片,评估苏军可能的反应。

  传令兵进进出出,传递着来自最高统帅部的指令和各部队的整备报告。

  更后方,铁路线上,一列列平板车运载着令人望而生畏的新式装备,首批量产的“虎式”重型坦克。

  它们那厚重的前装甲和威力巨大的88毫米炮管,被小心翼翼地卸载,由经验丰富的车组接收,即将填补到那些在突击中损失较大的精锐装甲营中。

  整个休整区,就像一台精密而高效的战争机器正在更换磨损的零件,加注燃料,打磨利齿,为下一次更猛烈的出击做准备。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自信、专业且杀气腾腾的气氛。

  与此同时,在广袤的战线对面,曾经严阵以待的苏联西部防线,此刻已沦为一片凄惨的废墟和混乱的泥潭。

  目光所及,满目疮痍。

  被“斯图卡”精准摧毁的碉堡只剩下扭曲的钢筋和破碎的混凝土块;

  战壕系统被重型坦克履带碾平,里面散落着丢弃的武器、空弹药箱和来不及带走的个人物品。

  烧成空壳的坦克和卡车残骸点缀在焦黑的土地上,如同巨大的金属墓碑。

  许多地方依然冒着滚滚浓烟,那是被摧毁的仓库或车辆仍在燃烧。

  苏军主力部队和庞大的战略预备队,在德军两轮致命的掠袭下,已然支离破碎。

  无线电里充斥着混乱、焦急甚至绝望的呼叫,各部队之间联系中断,指挥系统近乎瘫痪。

  失去了统一指挥的散兵游勇在荒野中漫无目的地徘徊,许多人丢掉了重型武器,只剩下随身携带的步枪和所剩无几的口粮。

  他们脸上写满了迷茫、恐惧和难以置信的震惊。

  后勤补给线几乎被彻底切断。

  德军的空中打击和装甲突击重点照顾了铁路枢纽、桥梁和公路节点。

  一列列满载兵员和物资的军车被迫停滞在支离破碎的线路上,成为德军战斗轰炸机理想的靶子。

  食物、药品,尤其是燃油和炮弹,极度匮乏,许多机械化部队因为缺油,宝贵的坦克和车辆只能被遗弃在原地。

  偶尔,还能看到一些坚韧的苏军政治委员或基层军官,试图在混乱中收拢部队,建立临时防线。

  他们利用反坦克壕的残骸、弹坑甚至同伴的遗体构筑简易工事,眼神中燃烧着不屈的怒火,但手中的资源却少得可怜。

  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和空中掩护,使得这些零星的抵抗在德军可能的后续打击面前,显得悲壮而脆弱。

  广袤的俄罗斯大地,曾经是苏军纵深的优势,此刻却成了撤退和重组的地狱。

  德军留下的不是一条稳固的战线,而是一片被彻底“灼烧”过的、充斥着混乱、孤立和绝望的地狱。

  这片土地上空笼罩的,不仅是硝烟,更是组织瓦解后深重的无力感,以及面对那种前所未有、专注于毁灭而非占领的战争模式的深深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