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六年后-《1620!夺舍大明从辽东开始!》

  “每页十文?”

  李四白心花怒放。此时的书籍字大行稀,一般每页两百字左右。

  换算成现代作者,岂不是千字五十?光是抄书就有这个价,简直不要太划算!

  “老板老板!现在有活么?”

  李四白一激动,普通话都秃噜出来了。还好此时也有这种称呼,只不过在北方不太流行而已。

  掌柜笑着摇头:

  “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抄书的,要书法过关才行!”

  “若非童生、秀才,恐怕不能胜任…”

  李四白从怀里掏出三字经递了过去:

  “您看这字行么?”

  掌柜的随手接过,漫不经心的翻开,只一眼脸色就变了:

  “好漂亮的台阁体!”

  “不来抄书太可惜了!”

  李四白得意一笑:

  “掌柜的,可以派活了吧?”

  “我要带回家抄!”

  掌柜的笑容满面:

  “小郎君,能否让尊亲来小店一叙?”

  “如此好字,只要身家清白,没有保人亦可!”

  李四白小胸脯一挺:

  “不必了,这本三字经是我抄的!”

  掌柜闻言一愣,目光忽然凶狠起来:

  “小郎君,可是在消遣老夫?”

  李四白懒得辩解,下巴一昂:

  “拿笔墨来!”

  掌柜虽然不信,但也知道最快的验证方法。躬身从柜台里取出文房四宝来。这本来就是抄书所用,砚台里还存着半池残墨:

  李四白摸过纸笔,却发现柜台直抵脖子,根本没法写字。

  正想喊掌柜拿张板凳,忽然身子一轻,被大花从后面抱了起来。

  “四白,你快一点!”

  李四白心里一热,运笔如风写下三个大字。

  “李四白?”

  掌柜的目瞪口呆,这三个字虽然大了一点,却和三字经上的字迹一模一样。

  “没错,正是在下!”

  “三个字够不够?”

  掌柜尴尬陪笑:

  “还是再写几个字吧!”

  李四白嘴角一抽,悬腕运笔又写出五个标准小字。掌柜眼神不太好,俯身仔细一看,顿时更尴尬了:

  “狗眼看人低?”

  李四白调皮一笑:

  “掌柜,这下够了吧?”

  展柜舔着瘦脸尬笑:

  “够了!够了!”

  李四白见好就收,让姐姐放自己下来,和掌柜互通了姓名,再次问起抄书的细节。

  此时的刘掌柜态度完全不同。对李四白有问必答,不厌其烦的解释种种细节。

  最终既不要押金,也不需保人,就答应李四白把书籍带走抄录。

  看着七岁的儿子侃侃而谈,张氏脸都笑麻木了。直到走出书店大门,摸着包里的文房四宝,才确认儿子真的接了抄书的活。

  “四白,既然刘掌柜给了纸墨,咱们就不买纸了?”

  “买,怎么不买呢!”

  虽然抄书不用自己出纸墨,可是家里还有一群姐妹呢。

  自从上次教会她们写名字,丫头们对识字的兴趣大增。时不时缠着李四白教新东西。

  其中以大花最上心,认字最多最快,五花六花次之。二花三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却也没舍得放弃。

  要想学习好,练习少不了。李四白领着娘亲姐姐到了文具店。

  开口就要四块小石板,五刀毛边纸,一斤松烟墨。

  张氏心疼的龇牙咧嘴,可是儿子刚接了赚钱的活,只能忍痛掏钱。

  见到铁公鸡拔毛,余掌柜也啧啧称奇。银货两讫后,顺便说起毛笔生意:

  “四白,广宁读书人太少,狼毫现在越来越难卖了”

  “能不能做一点兔毫,或是兼毫?”

  兔毫就是兔毛笔,兼毫就是杂毛笔。工艺和狼毫没有区别,但是便宜的多。

  李四白正愁狼毫没量呢,想都没想就答应下来:

  “行,我们回去试试!”

  出了文具店,张氏喜上眉梢:

  “家里那么多兔子皮,咱们回去就能做!”

  大花也开心不已,又多了条来钱道,这趟广宁没白来。

  李四白本想去军器局看看老爹,张氏却说那里禁止女人入内只好作罢。

  李四白领着娘和大姐,在南关大街转了个遍,又去肉铺买了肉和大骨后,才开开心心的启程回家。

  因为没能去上广宁,家里几个委屈一上午。见三人回来也没什么好脸色。

  直到张氏拿出饴糖,李四白小石板取出来,几个丫头才露出笑容。

  李四白根本用不上石板,正好一起给姐妹们分了。一人一个不用争。

  等张氏和大花做好中饭,香喷喷的炖肉和大骨端上来,所有的埋怨都烟消云散了。

  李四白原本计划下午去黑砬子,现在自然是取消了。吃完饭就把刘掌柜的书拿了出来。

  这是一本宋代医书,名为《新编金匮要略方论》。共有三万多字一百五十多页。

  李四白粗粗一算,这本书抄完,能赚一两五钱银子。哪还顾得上中秋节啊,笔走龙蛇恨不得一口气抄完。

  可惜他一分钟只能写十五六个字,到睡觉前也只抄了二十多页。

  次日假期结束,李四白又回到学堂当串子。上午挨个班上课背书,下午在先生房间抄书。

  转眼七天过去,新编金匮要略方论抄完。正好交给刚回家的老爹。

  次日李二黑去广宁摆摊,卖完了牙刷就赶去书店。刘掌柜果然按照约定,给结了一两六钱银子,并把新任务交给他。

  当李二黑把银子带回家,二房上下全都松了口气。抄书这条路子算真的打通了。

  自此以后,李四白的日子一下忙碌起来。

  白天在学堂上课抄书,晚上回家继续抄书。难得一次休沐,才有机会做些囚笼陷阱,和姐妹们狩猎放松。

  光阴似箭,六年时光一晃而过。万历四十三年元宵节刚过,野猪皮一统建州的消息传来。广宁作为辽镇总兵驻地,一时间战云密布。

  然而对于杜家屯的军户们来说,国家大事太过遥远。他们更关心的,是明天的茶米油盐。

  此时李家大院的二房中,来了一位重要客人。张氏端茶倒水,殷勤的招呼着。

  “王干娘,您也知道!我家四白将来起码是个秀才的料子”

  “虽然他们家有个把总,找我们也绝对不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