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我反对这门亲事-《1620!夺舍大明从辽东开始!》

  李四白从和大花刚到大门口,就看到娘送一个老太婆出门。

  虽不知道是什么贵客,姐弟俩还是礼貌避开。

  “二黑媳妇,快回去吧”

  “这事就包在我身上”

  老太婆挥手告别,笑吟吟的瞥了大花一眼转身走了。

  大花心里纳闷,刚进西厢就忍不住问道:

  “娘,这老婆婆是谁啊?”

  张氏嘴角都快咧到耳边:

  “这是王婆,专门来给你说媒的”

  “娘~”

  大花羞的一跺脚,脸腾一下红了。她今年已经十五岁,在农村算大姑娘了!

  这几年二房逐渐殷实。几个孩子不缺营养,大花早出落的亭亭玉立。

  而且女孩像爹,李二黑其貌不扬,只因五大三粗配张黑脸。几个孩子得了张氏的肤色,又配上得自李二黑的端正长相。在十里八乡都是少见的好样貌。

  要不是张氏放话,女儿不嫁军户,门槛早被媒婆踩烂了!

  “娘,只要不是军户,别的都不是问题!”

  李四白笑的的合不拢嘴,不枉自己总在老娘耳边念经,灌输嫁军户的惨状。

  怎料张氏得意一笑:

  “军户也分三六九等!”

  “人家卢老爷是广宁卫的把总,那是正儿八经的武官”

  李四白笑容顿时僵在脸上。什么狗屁把总,过几年一死就是一堆。没个将军的牌子,史书上都没他名字,不过是个冰冷的死亡数字而已!

  “娘!我不同意!”

  李四白脱口而出,把娘亲和几个姐妹都惊呆了。

  李四白不满七岁时,在家里就有了话语权,如今年满十二,祖传的铁匠身材也初见端倪。个子早就超过娘亲和几个姐妹,只比高挑的大姐矮一点。

  再加上腹有诗书,说起话来自有一番气势。明明是家中的老小,却没人会无视他的意见。

  张氏和几个女儿面面相觑。不知道李四白为什么反对。尤其是大花,惊讶的看向弟弟。要不是娘娘也在场,她早就开口问了。

  张氏以为李四白看不起把总,连忙解释道:

  “四白!把总就不小了”

  “听王婆说,过不多久就要升千户呢…”

  李四白嘴角一抽,心说还不如把总呢。这种一线指挥官死的最快。

  可这话没法明说,真说了也没人信。此时的大明虽然日薄西山,仍有带甲百万。

  而此时的女真人,即使把家里的耗子都算上,都凑不出三十万人!

  你说过几年大明就会被这群通古斯野人葬送,保管被爹娘送去驱邪!

  为了不让大姐落个凄惨下场,李四白必须要给出正当理由:

  “娘,人家是当官的,大姐现在嫁过去怎么都算高攀!”

  “倒不如等我考了童子试,结果出来再做打算”

  张氏闻言愕然:

  “周先生不是让你明年考么?”

  李四白点头称是:

  “先生说我的八股文仍欠打磨,考下一科稳妥些”

  “不过先生也说,若是手头宽裕,最好去试一试…”

  张氏顿时无话可说。李四白读书六年,除了第一年用了李老黑一石米。再没花过家里一分钱。

  反而找了抄书的活,倒给家里赚了一百多两。

  加上售卖毛笔、牙刷的收入。即使官府盘剥日重,家里的日子仍是越来越好。

  自然不能因为要花钱,就不让儿子去考试吧!

  “四白你想今年考,娘当然支持你”

  “不过你大姐今年都十六了,要是你真中了秀才,难道要再等一年?”

  这下李四白也没话说了。大明律规定女孩十四可成婚,民间十二三岁嫁人的也不在少数。

  在辽东农村,十六岁已经算半个老姑娘。张氏的担心绝不是杞人忧天。

  他虽是一片好心,可若是大花不愿意,谁也干涉不了。

  李四白和张氏各持己见,决定权难得的落在大花手上。不但母子俩齐刷刷转头过去,四个妹妹也好奇的看了过来。

  四人心中心想,这种人生大事,四白和娘又意见不同。大姐怕是要为难了!

  “娘!我愿意等一年!”

  出乎众人意料,大花没有半分犹豫,想都没想就站到了弟弟一边。

  大女儿公然违背自己,张氏脸色顿时难看起来。大花连忙解释:

  “娘,我相信四白一定能考上!”

  “若是四白中了举人,就算我晚两年结婚,旁人也说不出什么闲话”

  这话说的就是晚婚一族了。大明的官员权贵,因为有联姻的刚需,家中女儿往往要待价而沽。

  所以这些豪门贵女们,晚婚是比较普遍的。十八岁婚配的比比皆是,也没谁敢说人家是老姑娘。

  李四白如果中个秀才,最多是给姐妹们抬高身价。如果真能考中举人,自家姐妹晚两年结婚,别人只会羡慕而不会议论!

  张氏无奈的笑骂道:

  “你以为举人是那么好中的?”

  “咱们广宁几年都考不出一个!到时候白白耽误你两年时间!”

  大花调皮一笑:

  “不会的,四白刚生下来,我和爷爷就看出他与众不同!”

  “一定能考中举人的!”

  张氏气的伸手要揪大花耳朵:

  “你这丫头,打小主意就正!”

  大花连忙躲到弟弟身后,还不忘探出头来反驳:

  “娘,你就等着瞧吧!”

  “四白一定考上!”

  张氏轻叹一声,她比谁都希望儿子出人头地。只不过在岁月摧残,不会像儿女那么天真而已。

  “好好好,娘就等着四白中状元!”

  “你大花就等着变成老姑娘吧!”

  嬉笑之间,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下来。一切等李四白考完童生试再说。

  吃完晚饭,李四白和娘亲姐妹们聊了会天,便起身出门了。便出门回了自己房间。

  之前李四白一直和姐妹们住在北屋。不过随着年龄渐长,生活越发不便。

  加上读书需要安静空间,他上学的第二年,李二黑便请了李老黑和三个兄弟一起帮忙,挨着北墙新建了一间耳房。当做李四白的卧室兼书房。

  回到房间在书桌前坐下,李四白忽然露出一丝苦笑。刚才自己指点江山,好像功名唾手可得。然而考科举哪有那么容易?

  不要说举人的了,就是一个小小的秀才,一科也不过录取数万人而已。

  看似很多,真正平均到各县,不过十余人而已!

  比起现代的高考,科举才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