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百日攻坚建板房-《重生1950神秘桃园空间》

  汶川震区的深秋已透骨奇寒,数以万计灾民仍在临时帐篷中瑟瑟发抖。

  皎兰集团的工程队伍立下军令状,要在百日之内建成五千套过渡安置板房,让受灾群众在严冬前有个遮风挡雪的温暖港湾。

  诛皎的指令通过加密通讯传达到汶川前线时,李振国正站在一片泥泞的工地上,手中的施工图纸被凛冽的山风吹得猎猎作响。

  “诛老有令,百日之内,五千套板房必须全部交付使用。”

  工程队员们围拢过来,每个人脸上都写着同样的决心。

  “队长,下命令吧!”

  李振国展开图纸,手指点在规划图上的第一个安置点。

  “这里是第一批一千套板房的选址,地势较高,排水良好,距离水源和主干道都很近。”

  他环视着队员们被风霜刻满痕迹的脸庞。

  “诛老为我们争取到了最好的条件,现在就看我们的了。”

  随着他一声令下,皎兰集团的工程机械如同苏醒的巨兽,在废墟上开始了新一轮的奋战。

  ---

  首批建材运抵工地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

  连绵的秋雨让临时道路泥泞不堪,重型卡车陷入泥潭,无法前行。

  “队长,这样下去工期要延误了!”

  李振国抹了把脸上的雨水,目光坚定。

  “就是用肩膀扛,也要把建材运到工地!”

  他第一个扛起一根钢梁,迈开步伐。

  工程队员们纷纷效仿,组成了一条人力运输带。

  雨水浸透了他们的工装,泥泞没过膝盖,但没有一个人退缩。

  就在这时,一群受灾群众自发地加入进来。

  “李队长,让我们也尽一份力!”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挽起袖子。

  “你们为了我们这么拼命,我们怎么能袖手旁观?”

  人越聚越多,很快形成了一支数百人的队伍。

  建材以惊人的速度被运往工地,比原计划还要快上许多。

  当晚,工地上架起了大锅,皎兰集团的后勤团队为所有参与运输的人准备了热腾腾的姜汤和饭菜。

  李振国站在临时搭起的高台上,向众人深深鞠躬。

  “我代表皎兰集团,感谢大家的帮助!”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那位白发老人颤巍巍地站起身。

  “李队长,该说感谢的是我们。是你们给了我们希望啊!”

  ---

  板房建设迅速展开,但新的挑战接踵而至。

  传统的板房建造工艺速度太慢,按照这个进度,根本不可能在百日内完成五千套的建设任务。

  李振国连夜召开技术会议。

  “我们必须创新工艺,提高效率。”

  一位年轻工程师提出建议。

  “我们可以采用模块化建造,将板房部件在工厂预制,运到现场直接组装。”

  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但问题在于,灾区附近没有合适的预制件工厂。

  李振国接通了与诛皎的视频连线。

  屏幕上的诛皎虽然身在总部,但明显一直在关注前线的进展。

  “你们的想法很好,工厂的问题我来解决。”

  诛皎的办事效率令人震惊。

  仅仅二十四小时后,三座移动预制工厂就从全国各地运抵灾区附近。

  这些工厂全部采用皎兰集团最新的模块化技术,可以在现场快速组装投产。

  更让人惊喜的是,诛皎还调来了一批刚刚研发成功的建筑机器人。

  这些机器人可以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第一套样板房在五天内建成。

  当受灾群众走进这间虽然简易却温暖牢固的板房时,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

  “这比我们原来的房子还要好……”

  一位母亲抱着孩子,激动得语无伦次。

  李振国看着这一幕,偷偷抹去眼角的泪水。

  他知道,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

  随着板房一批批建成,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灾区的电力系统尚未完全恢复,很多安置点无法供电。

  “没有电,板房就是个冰窖。”

  李振国再次向总部求援。

  这一次,回应他的是诛兴亲自打来的电话。

  “我们已经调集了五千套太阳能发电系统,三天内就能运抵。”

  诛兴的声音中带着技术专家特有的冷静。

  “这些是最新研发的便携式太阳能板,安装简单,发电效率高,足以满足照明和基本用电需求。”

  与此同时,皎兰集团的物流团队也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

  在全国各地的仓库中,一批批生活物资被打包装车,通过刚刚打通的生命通道运往灾区。

  从被褥锅灶到米面粮油,从学习用品到儿童玩具,每一件物资都经过精心挑选,确保实用耐用。

  更让人感动的是,每一套板房中都放置了一封诛皎亲笔写的慰问信。

  信中不仅表达了对受灾群众的关心,还承诺皎兰集团将资助所有灾区学生的教育费用,直到他们完成学业。

  这个消息在灾区传开后,无数家长激动得热泪盈眶。

  “孩子还能继续上学,这就是最大的希望啊!”

  ---

  在板房建设过程中,皎兰集团的工程队还创造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在一次施工作业中,李振国发现一位老人总是站在不远处观望,眼神中透着期盼和担忧。

  经过询问才知道,老人是一位退休的木匠,家里的房子在地震中倒塌,儿子媳妇都不幸遇难,只留下一个正在读初中的孙子。

  “我年纪大了,帮不上什么忙,只想看着你们施工,心里踏实。”

  李振国当即邀请老人担任质量监督员。

  “您是老木匠,对建筑质量最在行,帮我们把把关。”

  老人激动得手足无措。

  “我……我真的可以吗?”

  从此,工地上多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质量监督员。

  老人不仅严格检查每一处施工细节,还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改进建议。

  当第一批板房建成,老人和孙子搬进新家时,他紧紧握住李振国的手。

  “等我孙子长大了,一定要他加入皎兰集团,报答这份恩情!”

  这样的故事在灾区不断上演。

  皎兰集团的工程队不仅在建板房,更在播撒希望的种子。

  ---

  随着工期推进,工程队面临着最后一道难关。

  一处安置点选址在山脚下,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

  更麻烦的是,连续的降雨导致山体出现滑坡迹象,威胁着整个工地的安全。

  当地政府建议更换选址,但那样就要延误至少半个月的工期。

  李振国站在雨中,凝视着不远处的山体。

  “我们不能放弃这里的群众。”

  他接通了与诛皎的专线。

  “诛老,我请求调用集团最新研发的地质加固技术。”

  诛皎在电话那头沉默片刻。

  “那是我们为重大工程储备的核心技术,还没有经过大规模实践检验。”

  “我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李振国的声音坚定。

  “好,我支持你。”

  诛皎当即批准了技术调用申请。

  仅仅十二小时后,一支特殊的技术团队带着专用设备抵达工地。

  他们采用皎兰集团秘密研发的纳米加固材料,对山体进行了快速加固。

  这种材料能在短时间内渗透进土壤和岩石,形成牢固的网络结构,有效防止滑坡。

  施工得以继续。

  一个月后,这片最难建的安置点率先完成了所有板房建设,创造了整个灾区的最快纪录。

  当地政府官员在视察时连连赞叹。

  “皎兰集团不仅有心,更有技术,这才是真正的实力!”

  ---

  第七十八天,皎兰工程队提前二十二天完成了五千套板房的建设任务。

  最后一套板房竣工的当天,灾区举行了简单的庆祝仪式。

  诛皎通过视频连线参与了仪式。

  屏幕上,他的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

  “我为你们每一个人感到骄傲。”

  李振国代表工程队发言。

  “诛老,我们幸不辱命!”

  在五千套板房中,已经住进了两万多名受灾群众。

  孩子们在板房之间的空地上奔跑嬉戏,老人们在阳光下聊天,母亲们在新家的灶台前准备饭菜。

  虽然只是临时住所,但这里已经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更让人感动的是,每个安置点都飘扬着一面五星红旗。

  那是诛皎特意嘱咐放置的。

  “要让所有人知道,在任何困难面前,祖国永远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

  仪式结束后,李振国独自一人在安置点漫步。

  一位小男孩跑到他面前,递给他一幅画。

  画上是孩子们在板房前玩耍的场景,上方用稚嫩的笔迹写着:“谢谢皎兰集团的叔叔阿姨,我有了新家。”

  李振国接过画,眼眶湿润了。

  在返回驻地的路上,他接到了诛皎的私人通话。

  “振国,你做得很好。”

  诛皎的声音中带着罕见的柔和。

  “但是我们的工作还没有结束。接下来,我们要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重建生活。”

  李振国立正站好,仿佛诛皎就在他面前。

  “随时待命,诛老!”

  挂断电话后,李振国望向远方。

  群山依旧巍峨,但废墟上已经升起了希望的炊烟。

  从临时板房到永久家园,这条路可能很长。

  但只要皎兰集团在,只要诛皎在,这条路就一定会被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就像五十年前,那个年轻人在百家镇许下的承诺一样。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守护这片土地和人民的初心,永不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