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心理援助暖人心-《重生1950神秘桃园空间》

  汶川震区的深冬寒风刺骨,数千套板房虽已拔地而起,但幸存者心中的创伤却远比废墟更难抚平。

  皎兰慈善基金会的心理专家团队深入灾区,要在断壁残垣间重建心灵的家园。

  诛皎站在新落成的皎兰爱心小学板房前,目光扫过操场上那些沉默寡言的孩子。

  他们有的独自蹲在角落,有的时不时惊恐地望向山坡,还有的整日抱着遇难亲人的遗物不肯松手。

  “表面的伤口容易愈合,心里的创伤却需要更长时间。”

  诛皎对身旁的心理援助队队长林婉清说道。

  林婉清是皎兰集团从全国选拔的顶尖心理学专家,带领着五十人的专业团队。

  她轻轻点头:“特别是孩子们,他们还不懂得如何表达悲伤,只能把痛苦埋在心底。”

  诛皎望向远处连绵的青山。

  “那就从孩子们开始。让他们重新学会笑,这个民族就还有希望。”

  林婉清立即组织团队开展工作。

  他们在每个安置点设立“心灵驿站”,用温暖的色调装饰板房,摆放孩子们喜欢的玩具和图画书。

  起初,受灾群众对这些“说话的老师”并不信任。

  “我们不需要聊天,我们需要的是房子,是工作!”

  一位失去妻儿的中年男子激动地对林婉清喊道。

  林婉清没有退缩,她温柔地回应:“是的,你们需要房子和工作,但孩子们也需要重新快乐起来。”

  她指着不远处一个抱着布娃娃的小女孩。

  “那是你的女儿吧?自从地震后,她再也没有笑过。”

  男子愣住了,眼眶瞬间湿润。

  ---

  林婉清决定从最棘手的案例入手。

  在映秀镇安置点,有个七岁男孩小斌,自从被从废墟中救出后,就再也没有开口说过话。

  他整天蜷缩在板房的角落里,紧紧抓着一个已经破损的玩具卡车——那是他父亲送他的最后一份生日礼物。

  “让小斌来当我的第一个小病号吧。”

  林婉清对助手说。

  她没有急着与孩子交谈,而是先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坐下,拿出彩笔和画纸,自顾自地画起画来。

  她画的是百家镇桃花盛开的景象,那是诛皎向她描述的童年记忆。

  粉色的桃花,绿色的田野,蓝色的小河,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

  小斌的目光偶尔会被鲜艳的颜色吸引,但很快又低下头。

  林婉清不急不躁,日复一日地来画画,有时还会哼唱轻柔的童谣。

  直到第五天,她故意把红色彩笔滚到小斌脚边。

  小男孩犹豫了一下,悄悄捡起了彩笔。

  林婉清微笑着向他招手。

  “能帮老师把笔拿过来吗?”

  小斌迟疑片刻,慢慢挪动脚步,把笔递给了林婉清。

  这是他地震后第一次主动与人接触。

  “谢谢您。”

  林婉清接过笔,继续作画。

  “你看,这是桃花,每年春天都会开放,不管冬天多么寒冷。”

  小斌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画纸出神。

  第二天,林婉清带来了一套崭新的绘画工具。

  “老师今天想画一辆大卡车,但是不太会画,你能教教我吗?”

  小斌的眼睛微微亮了一下。

  他接过画笔,在纸上画出了一个卡车的轮廓,虽然笔触稚嫩,但形状分明。

  “画得真好!”

  林婉清由衷赞叹。

  小斌的嘴角微微上扬,这是地震后他第一次露出类似笑容的表情。

  随后的日子里,小斌开始通过画画来表达内心。

  他画地震那天的情景,画倒塌的房子,画找不到的父母。

  每一幅画都让林婉清心痛,但她知道,这是治愈的必要过程。

  一个月后,当小斌画出一幅阳光下的小房子,并在旁边写上“新家”两个字时,林婉清知道,这个孩子已经开始走出阴影。

  最让人感动的是,小斌主动提出要教其他小朋友画画。

  “他们也都想爸爸妈妈了,画画会好受一点。”

  小男孩用稚嫩的声音说道。

  ---

  成人心理疏导同样充满挑战。

  在漩口镇安置点,一位名叫刘桂兰的妇女在地震中失去了丈夫和两个儿子。

  她整天呆坐在板房里,眼神空洞,仿佛灵魂也随着家人一同逝去了。

  心理援助团队的志愿者尝试多次沟通,都无功而返。

  “让我来吧。”

  林婉清亲自出马。

  她没有直接谈论地震和失去,而是带着针线和布料,坐在刘桂兰身边做起手工。

  “我在学做百家镇的香包,据说能带来平安。”

  林婉清一边缝制,一边轻声说道。

  “可惜我总是做不好,要是有人能教我就好了。”

  刘桂兰曾经是镇上最好的裁缝,她的目光不自觉地被林婉清笨拙的手法吸引。

  终于,在第三天,她忍不住开口:“针脚应该从这边穿过去。”

  林婉清心中一震,但面上不动声色。

  “真的吗?您能示范给我看看吗?”

  刘桂兰接过针线,手指熟练地翻飞,很快就缝出了一个精美的香包。

  “您的手艺真好!”

  林婉清由衷赞叹。

  “我丈夫最喜欢我做的衣服了。”

  刘桂兰喃喃道,眼中泛起泪光。

  “他说我做的衣服最合身,两个儿子也总是炫耀妈妈的手艺……”

  泪水终于决堤。

  林婉清轻轻握住她的手,任她痛哭流涕。

  宣泄之后,刘桂兰的状态明显好转。

  她开始指导安置点的妇女们做手工,组织大家缝制衣物和玩具送给孩子们。

  “虽然他们不在了,但我还是要活下去。”

  刘桂兰对林婉清说。

  “而且,我要活得更好,这样才对得起他们。”

  ---

  除了个体心理疏导,林婉清团队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团体活动。

  他们在每个安置点设立“心灵花园”,组织居民种植花草蔬菜。

  “看着生命成长,能让人重新感受到希望。”

  林婉清向诛皎汇报工作时解释道。

  诛皎对此十分支持。

  “需要什么资源,直接向集团申请。”

  他特意调拨了一批优质种子和园艺工具。

  随着小苗破土而出,安置点的气氛也悄然改变。

  居民们开始互相交流种植经验,孩子们争相为植物浇水。

  绿色的生机,一点点驱散了心中的阴霾。

  皎兰集团还组织了“心灵音乐会”,邀请幸存者和救援人员一起演唱、演奏。

  起初,大家都很沉默,直到一位老人拿起二胡,拉起了《二泉映月》。

  悲凉的曲调引起全场共鸣,许多人低声哭泣。

  但音乐继续进行,曲调逐渐转向激昂。

  《赛马》的欢快节奏让不少人打起拍子,《茉莉花》的优美旋律引发了全场大合唱。

  音乐成为了情感的出口,也成为了连接的桥梁。

  最让人感动的是,一些原本封闭自己的人,开始在音乐的感染下敞开心扉。

  “我以为我一辈子都不会再唱歌了。”

  一位在地震中失去女儿的母亲含着泪说。

  “但现在我觉得,歌声能让她听见,我在努力好好地活着。”

  ---

  三个月后,心理援助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

  在皎兰爱心小学,孩子们的笑声再次回荡在校园里。

  教师们报告,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和情绪都明显改善。

  在安置点,居民们自发组织各种活动,互相支持,共同面对困难。

  许多接受过心理援助的人,甚至成为了志愿者,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创伤不会完全消失,但他们已经学会了与之共存,并继续前行。”

  林婉清在总结报告中写道。

  诛皎亲自来到灾区,视察心理援助工作。

  在小斌的带领下,孩子们为他表演了排练已久的节目。

  当听到那句“谢谢诛爷爷让我们重新学会笑”时,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也不禁动容。

  “你们做得很好。”

  诛皎对林婉清团队表示赞许。

  “但是,这项工作不能停止。心理重建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

  他当场宣布,皎兰集团将设立永久性的心理健康基金,长期支持灾区的心理援助工作。

  夜幕降临,诛皎站在安置点的了望台上,俯瞰着点点灯火。

  板房里透出的光芒,与天空中的繁星交相辉映。

  “从紧急救援到安置重建,再到心灵治愈,我们正在创造一个奇迹。”

  陈兰兰不知何时来到他身边。

  “不。”

  诛皎轻轻摇头。

  “不是我们创造奇迹,是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他们自己创造了奇迹。”

  “我们只是给了他们一点帮助和支持。”

  他望向远方,目光深邃。

  “而这个民族,终将在创伤中变得更加强大。”

  在诛皎的识海中,桃园空间内的灵泉欢快地流淌,泉眼深处的金光愈发璀璨。

  空间内的作物茁壮成长,散发出浓郁的生机。

  每一次对生命的尊重,每一次对心灵的呵护,都让这片神秘空间与主人的连接更加紧密。

  潜龙在渊,非为独善其身。

  腾空之时,当为天下苍生。

  而这条东方巨龙,正在伤痛中积蓄力量,准备迎接新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