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请旨办苏军(1)-《穿越1850之晚清乱臣贼子》

  与此同时,

  在周立春大营,刘丽川、周立春几个人也早就发现了异常。

  只是在不靠谱的许宗杨没有管部队的情况下,他的人依旧还在进攻。

  周立春等人也不得不应战。

  两人皱眉不已的时候,赵简之带着一百多浑身是血的骑兵杀了回来。

  都来不及下马,便大喊道:“大帅,清妖杀进来了,快撤吧!”

  “营外太平军完了!”

  “赵兄弟,你还活着?太好了!”刘丽川见到赵简之杀回来,便高兴的迎上前,“清妖杀进来了?怎么回事?”

  “大帅,此地不宜久留!”赵简之简单的解释一下后,说:“你们快撤!”

  不等刘丽川拒绝,再次说道:“外面的太平军很快就会大乱!”

  “我的骑兵比较快,稍微帮你们挡一会就能追上的,快走,去北门!”

  “出了北门,然后右转!”

  时间紧急,赵简之再次带着骑兵,杀向大营正门外的太平军。

  简单的冲杀两个来回。

  外面的太平军也终于发现自己群龙无首了,还不等思考怎么办时。

  李世安又杀了过来。

  战斗又是一边倒。

  赵简之看到营外太平军,已经被桂军拖住,已经不再进攻营地,

  马上带着骑兵折返。

  这个时候,刘丽川、周立春带着人还在忙着收拾军需物资。

  只有少数人往北撤离了。

  赵简之看的着急不已,“大帅,来不及了,简单拿一点先撤吧!”

  “城外的太平军群龙无首,坚持不了多久的,清妖马上就会杀来!”

  “军需问题,到时候让冯承宣、谢军帅帮忙支助一下就好——。”

  “是啊,大帅!”负责警戒的潘启亮也赶紧过来提醒,“太平军开始投降了!”

  刘丽川与周立春对视一眼,瞬间有了决断,异口同声的下达命令,

  “撤!”

  借着营外太平军拖延时间。

  又有潘启亮、赵简之轮流断后。

  刘丽川、周立春惊险逃离。

  按照赵简之的意见,出了北门右转,先去了惠山方向。

  他们离开不久。

  李世安就控制了金匮县。留下绿营步兵与团练抓捕俘虏与清理战场。

  他带着主力又杀向同城的无锡城。为数不多的无锡太平军不战而降。

  李世安调查询问一番后,又与赵烈文一番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许宗杨没有按照陈仕保的意思,与刘丽川停战,也没有管军队。

  而是,直接逃回了无锡。

  也顾不上集结无锡人马。

  拉着一千多亲信部队和库银逃了。

  李世安兵临城下时。

  负责无锡城防的底层太平军守将,第一时间汇报上级时,

  却发现上级早就跑了。

  面对强大火力的桂军,清一色的西洋火枪,群龙无首的太平军底层守将,没有过多犹豫,直接宣布投降了。

  当然,也与李世安,让士兵高喊“降者不杀”的政策有直接关系。

  李世安连续收复苏州的两个副郭城,以及金匮县、无锡之后,

  又一次分别把守。

  因此,兵力再次不足了。

  只能让虎崇林先一步带兵去追击许宗杨,让杨云骧水师封锁长江。

  防止对方去江阴。

  李世安安排好这些之后,感觉还缺少什么,又对赵烈文说道:

  “惠普,帮我给怡制台写一封书信,就说,长毛南下大军覆灭,副将许宗杨已经逃往武进县,请他派人去阻拦。”

  赵烈文这次没有马上答应而是问道:“爵爷,您这是给怡制台送功劳?”

  “送功劳?”

  李世安笑了笑,说:“算是吧!但是他能不能接下可不一定!”

  “爵爷,您这意思是——?”赵烈文好奇道:“怡制台在常州这么长时间了,还控制不住近在咫尺的武进县?”

  李世安摇摇头:“不是他控制不住武进县,而是许宗杨太滑溜了!”

  事实也正如李世安预料的一样,李世安以最快的速度传信了怡良。

  怡良在感激李世安之余,也第一时间派兵围剿,但最终还是让许宗杨跑了。

  原因是,

  怡良低估了许宗杨的滑溜,以及求生欲望,许宗杨在武进县被伏击,却依旧带着数十名残兵逃回了天京。

  不过,千余人被伏击,只逃走数十人,也算是一次大捷了。

  毕竟,虽然这些人人数不多,但都是太平军主力了,战斗力不简单。

  怡良也借着这次胜利,功过相抵,免除了之前没有拦住南伐军的罪责。

  李世安带着蒋彪这个亲兵营,赶到武进县的时候,战斗已经结束。

  不过,李世安已经抵达了这里,也就顺便跟着去了一趟总督府。

  也算第一次正式拜访“上司”。

  “李中堂,这次的事情,多谢了。”李世安的示好,怡良照单全收。

  但也及时的表达谢意。

  他叫李世安李中堂,而不是李中丞或者李抚台,明显把李世安当平级了。

  毕竟,抚台或中丞,再怎么尊称,从总督口中说出来,都是低人一等。

  因为这巡抚,归总督节制。

  即使不是明确上下级。

  “制台大人,客气了!”李世安表现的很低调谦虚,“应该是下官谢谢您。”

  “要不是您及时出兵阻拦,这支太平军主力,可就逃掉了。他们逃走,不知道对江南造成多大了乱子呢。”

  怡良再怎么说,也是一个六十多的老头,李世安从小就是“三好学生”,尊老爱幼,尊称一个您也实属正常。

  当然,这也是怡良符合他的胃口,先“屈尊”去接过他一次。

  “李中堂,有时候,我真怀疑你不是年轻人。”怡良一边伸手示意李世安里边请,一边说道:“少年得志,却没有丝毫轻浮和狂妄,这实在是太难得了。”

  李世安也做了一个请的手势,故意慢了半步,坐定之后,说:“制台大人过奖了,可能是晚辈家庭情况所致。”

  “您可能不知道,晚辈虽然年纪不大,但经历的生死次数可不少。”

  看怡良不解,又解释道:“下官说的不是进入官场之后,而是早前!”

  李世安随即把原身的经历说了一下,意思是镖局发展许久,总会得罪不少人,被仇家追杀也是很正常的事。

  怡良听后也很是震惊,感慨李世安的奇特,能从一个江湖人士步入官场。

  先后经历弃武从文,以文进入官场,却又再度拿起武力,并且屡次立功。

  李世安没有过多解释,

  只是耐心听着怡良的点评,

  好一会之后,才说出自己的最终目的,“制台大人,下官欲学骆抚台,准备向朝廷提议,再练一支练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