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十八岁这年,他要回来了!-《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

  百姓抬头望去,连连点头。

  场面确实震撼。

  老爷子长叹一声。

  “十年前,你们可还记得……”

  “咱那个最寄予厚望的孙儿。”

  下一刻,百姓齐声呼喊。

  “皇长孙!”

  “朱雄英!”

  人声鼎沸。

  老爷子微微颔首,道:“对,是皇长孙朱雄英!”

  “今天这场盛典,大家议论得不少……”

  “很好!”

  “那我也就不藏着掖着了。”

  “你们注意看,这盛典名字的前两个字?”

  百姓纷纷点头。

  老爷子朗声道:“正是‘雄鹰’!”

  “雄鹰盛典!”

  “没错,就是为我那大孙子,朱雄英准备的。”

  老爷子仰头,长长吐出一口气。

  “十年了!”

  “从雄英葬在钟山那天算起,整整十年!”

  “可你们是否明白……”

  “那十八只风筝,代表什么意思?”

  人群陷入沉默,没人能答。

  老爷子也不绕弯子。

  “当年我那大孙走时,才八岁。”

  “十年过去。”

  “如今是十八岁……”

  “一晃眼……”

  他抬头望向那些展翅高飞的风筝,那是由最好的匠人亲手缝制。

  “各位百姓!”

  “我办这场盛典,最核心的用意!”

  “就一个!”

  “我大明的皇长孙,远走高飞整整十年!”

  “现在!”

  “到了十八岁这年,他要回来了!”

  老爷子声音一顿。

  百姓瞬间安静,连大气都不敢出。

  此时,朱标缓步上前,站在老爷子身旁。

  老爷子再次开口:

  “也让各位今日亲眼看看。”

  “什么才叫”

  “我大明的三代英主!”

  随着朱元璋掷地有声的一句话落下。

  全场一片肃然,所有人都抬起头,目不转睛地望向场中。

  心中却是翻江倒海。

  因为……

  老爷子刚才说得明明白白。

  不是传言。

  是正式宣告。

  难道,皇长孙真的还活着?

  此时,百官之中,众人目光交错。

  武将那边。

  常茂三兄弟已围到蓝玉身边。

  “舅舅,你到底知道什么,快说说吧?”

  蓝玉的姐姐,是常遇春的妻子,也是开平王府的主母。

  两家本是一体。

  “前些日子,皇上带你们去了那小院,到底见了什么?”

  常茂急切追问。

  “还有,皇上刚才说的这些,是真的吗?”

  “我们真的能见到……”

  “雄鹰,是不是真的还在?”

  蓝玉一脸激动,却也无从回答,不愿扫他们的兴。

  只道:“等着看吧。”

  与此同时。

  外国使团中,祭祀老者望向身边的莫古与他的弟子们。

  “还等什么?”

  “这样的好机会,正好压一压这大明的风头,怎能让他们在诸国面前风光无限?”

  “他们想要打通西域,我偏不让他们得逞。”

  “让四方邻国都看清楚,我帖木儿汗国的威势!”

  莫古立刻点头,明白了他的意思。

  几人随即离开此处,转而向另一个方向而去。

  那位主持仪式的老者,又望向一旁的塔里古。

  塔里古当即点头,表示领会。

  随即,他盯着大明洪武帝的背影。

  大声开口:“陛下……”

  他故意提高了音量。

  在眼下这个节骨眼上。

  他一站出来,立刻吸引全场目光,连广场上的百姓,也都纷纷侧目。

  老爷子眼神微眯,自然清楚,这些人不会善罢甘休。

  但他无所畏惧!

  “什么事!”

  “陛下刚才所说,大明将有三代英主。”

  他明知故问。

  但在这万人瞩目的时刻,尤其又是他打断了仪式。

  大明的几位国公,还有藩王,目光如刀,纷纷扫来。

  塔里古忍不住擦了擦额头的冷汗,但最终,还是硬着头皮继续问。

  “陛下是大明的开国君主,为天下百姓开疆拓土,让他们安居乐业。”

  “称得上一代英主!”

  听到这番话,大明群臣起初还有些意外。

  在这种时候打断仪式,难道只是为了“夸赞”?

  真有这么好心?

  果然,塔里古语气一转,神情肃然。

  “可陛下所说,是‘三代英主’。”

  “如今,我们只看到了您!”

  “太子虽是储君,但将来是否贤明,尚不可知。”

  “至于第三位……”

  “难道是那失踪十年的皇长孙?”

  他冷笑着开口,“大明的皇帝陛下!”

  这时,他终于揭开底牌,把藏在最后的那句话抛出,如一柄利刃,直指大明君臣的心脏!

  “莫非……”

  “是因为我帖木儿汗国的祭司昨日提到‘五帝同堂’,陛下心生忧虑,所以借今日之机,定下这‘三代英主’之说?”

  “为的是,让大明江山万世稳固?”

  他言语毫不掩饰。

  一语落下,便引来各国使节眼神变化。

  高丽使者眼中泛光,面露喜色。

  安南、占城、真腊等已成藩属的诸国,则是神色复杂,心思浮动。

  “放肆!”

  蓝玉等人怒火中烧。

  常茂当即厉声喝道:“你这奴才,胆敢信口雌黄,就算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我也要你的脑袋!”

  塔里古语气略缓,换了个说法。

  “但这,是我心中最大的疑问。”

  “祭司曾言:五龙同朝,吉凶难料!”

  “陛下似乎有意淡化这个话题?”

  “还请赐教。”

  话题再度聚焦在“五龙同朝”之上。

  说到底,这话放在如今的大明朝廷,仍是一枚重磅炸弹。

  别忘了,那时候的人,对修仙问道、拜佛求安极为痴迷。

  从后来的皇帝就能看出一二。

  好几位痴迷于道教丹药,什么都能往肚子里吞。

  不少帝王三十刚出头就撒手人寰。

  大明一共二百七十六年。

  却有十六位皇帝登基,平均每位皇帝在位不过十四年。

  这数字太过扎眼。

  其中最出名的“丹药爱好者”当属嘉靖帝,甚至把道士请进宫中作法……

  所以,朝廷上下,明面上顾及太祖的脸面,不敢多言。

  但背地里,早有人开始琢磨这事。

  其中最在意的,是那些曾在钟山行宫做过梦的大臣。

  如今“气数”与“梦境”交织在一起,更是搅得他们心神不宁。

  朝堂之上的风吹草动,也传到了民间。

  多亏了昨日有人推波助澜。

  “五龙”之说早已满天飞。

  甚至还有人提起“第六龙”!

  眼下,太祖年事已高。

  这种关于皇位更替的传言,格外敏感。

  一旦牵涉到储君人选。

  若是私下议论,怕是早被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