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出现的日子,也快到了!-《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

  而新学所追求的,不同以往,是眼前这片天地运行的客观法则。

  作为一国之君,朱元璋很清楚,相比早已历经千年演变、不断增删修补的传统思想,这门探索天地规律的学问,还是一片未曾落笔的空白。

  正因如此,在今日的决断之中,他不再轻易排斥,而是开始认真审视、思考。

  朝中不少官员的态度也在悄然转变,显露出审慎接纳的迹象。

  朝廷风气既已如此,民间百姓又怎会始终蒙昧不解,一味抗拒?

  “好了,没别的事你就退下吧,各地动静记着便是,暂时不必干预。”

  这时,老人收回思绪,朝门外说道。

  “是,属下领命!”

  脚步声渐行渐远,蒋琥离开了院落。

  屋内恢复寂静,老皇帝轻轻揉着额角,缓缓坐下。

  “咱也不知道,今后这京城要变成什么模样。但这些东西,总得拿出来见光,看看能不能在这片土地上生根。”

  “若真能得到百姓认可,那么接下来……标儿……”

  “这事就交给你去办。”

  朱标当即应声,郑重点头。

  “父皇,这些日子我也一直在想这件事。”

  “方才,终于有了些主意。”

  朱元璋微微颔首,“讲吧。”

  朱标随即开口:“既然是要调整新的学问体系,而按照雄英的说法,先前的基础教育应当涵盖诸多领域。”

  “等到进入太学之后……或者说,所谓‘大学’阶段——”

  他稍作停顿,一时还未能完全理清国子监旧制与新构想之间的衔接。

  大明初立之际,人才匮乏。

  寻常秀才、举人,往往便能在吏部登记,外放为地方官吏。

  若考中进士前列,譬如榜眼、探花之类,大多留于京师任职,日后委以重任实属常态。

  至于国子监的太学生,虽名为学子,但在洪武朝极为受重视。

  凡能顺利完成学业者,几乎皆纳入仕途储备。

  其中才智出众者,常被重臣收入门下,前程自然不可小觑。

  正因如此,国子监所出之士,牵动中枢脉络。

  堪称精英中的精英。

  “父皇,依雄英所言,基础之学之上设‘大学’,唯有进入此阶,方始专攻一门。”

  “而欲入朝为官,尚需通过一项综合性考评。”

  “这已全然不同于眼下科举之路。”

  “旧时秀才、举人的选拔路径,又该如何安置?”

  “更进一步说——”

  “既然整套体制都将变革,就必须先让民间知晓这些新学的存在。”

  “因此!”

  “引导百姓议论、引发好奇是一方面。”

  “但关键在于,必须迅速拿出看得见、摸得着的证据。”

  话至此处,朱标目光转向朱允熥。

  “今日朝堂所议,允熥所陈之言,本就经过简化处理。”

  “那些举例背后的答案,尚未有实际验证支撑。”

  “如何令万民信服?这才是最棘手的问题。”

  他说出了眼前的难题。

  “允熥,你可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些验证,将真实成果展现在众人眼前?”

  这一问落下,朱允熥神色微凝。

  他明白,这是长辈给予的机会。

  可心中自知分量。

  “父亲,我今日所述,皆出自那册手册原文。”

  “若让我亲自推演求解——”

  “就说那《两小儿辩日》一题,我也无法作答。”

  朱标听罢,轻轻点头,继而望向朱元璋。

  “父亲,这才是最难之处。”

  “新学即便起步浅显,旨在激发民间兴趣,仍需确凿的实证支持。”

  “然而……”

  “连允熥都只能知其表,难究其里。”

  “真正掌握核心的,恐怕唯有雄英一人。”

  提到“朱雄英”,朱元璋眼神微动,似有所思。

  “说来也怪。”

  “当初他在《雄鹰大典》上突然不见踪影,咱一度以为这孩子真的不在了。”

  “可后来几次,又传来他的消息,人也确实出现过。”

  “大孙何时才会现身呢?”

  老爷子轻叹一声,话语缓缓流淌而出。

  “可既然他已提出那些构想……”

  “想必出现的日子,也快到了。”

  他心中始终有种预感。

  这感觉,自那日在桃花村听见名字、见到朱雄英那一刻起,便悄然扎根。

  “确实,时候差不多了。”朱标应道。

  身为太子,他深知帝王心底所思。

  唯有朱雄英真正露面,大明的三代血脉才算齐聚。

  此后,关于“百工振业”的国策,老爷子才能真正下定决心推行。

  不然——

  就像如今这般。

  新学虽萌芽,却既无大力扶持,也不遭禁止。

  任其在京城,在整个大明悄然蔓延、生根。

  于是——

  新学之路,注定崎岖。

  但这并非朝廷有意放任。

  而是,连他们自己也拿不准该以何种方式引导。

  若强行推动,反倒可能适得其反,如同烈火燎原,难以收场。

  表面上看,皇命似已下达。

  实则朝中上下,仍在迟疑与权衡之间徘徊。

  而这样的局面,终将在未来的动荡中显露无遗。

  到那时,新学必将陷入左右为难之境。

  朱标深知此理,却不甘坐视今日费尽心血争来的局面付诸东流。

  于是,他开口说道:

  “父皇,即便如此,我们也当有所作为。”

  “不如召集官员与才俊,设立专司学问之所。”

  “专研新学,也为将来变革铺路。”

  “好!”老爷子微微颔首,表示认可。

  此时此刻。

  望着眼前一心为朱雄英谋划的祖父与父亲,

  朱允炆双拳紧握,眼中翻涌着不甘与嫉恨。

  就在刹那间。

  朱元璋的目光,猛然落在朱允炆身上。

  “允炆!”

  朱允炆一震,急忙抬头,心头微颤。

  当视线触及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睛时,他第一次,感到彻骨的畏惧。

  “接下来,咱们好好聊聊你的事。”

  朱元璋神色冷峻。

  “也算,给你一次警示。”

  朱允炆脸色瞬间煞白,如坠冰窟。

  自从随驾回到谨身殿,他便隐隐觉得不妙。

  自从上次借国子监学子之手刁难杨士奇之后,他就明白,这一天终会到来。

  可日子一天天过去,风平浪静。

  他以为,皇爷爷早已淡忘。

  谁知,今日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