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全面动员备战!-《大秦:扶苏他开挂杀疯了!》

  如今正值寒冬,秦国不会在此时主动开战,宋国还有充足的时间备战。

  然而,秦与宋之间,终有一战。

  当秦宋将开战的消息传出,各国反应各异。

  汉国与周皇室巴不得双方开战。

  “打得越惨烈越好,最好将那养马起家的秦国彻底消灭!”

  周幽皇得知消息后,心中大快。

  他对秦国早已心怀不满。

  之前扶苏从他手中取走一尊九州鼎,此事他始终耿耿于怀,对秦国印象愈加恶劣。

  因此,他真心希望宋国能重创秦国,甚至将其彻底铲除。

  但这种话只能私下说说,不能公开表态支持宋国,毕竟秦国在此次争端中占据道义优势。

  念及此,周幽皇望向管仲,开口问道:“仲父,您怎么看,秦宋开战,谁更有胜算?”

  管仲沉吟片刻,才缓缓道来。

  “若论国力,秦国远不如宋国。其武器装备落后,难与宋相比。”

  “但秦军作战骁勇,堪称列国之冠,再者与唐国结盟后,武器供应也有所提升……”

  “若是短期交战,胜负难料;可若陷入持久战,宋国必胜。”

  “凭宋国的财力,足以拖垮秦国。”

  “当然,若唐国也加入战局,结果便难以预料。”

  管仲的分析并未给出明确答案。

  “难道宋国还无法彻底压制那贫瘠的秦国?”

  周幽皇眉头微皱,语气中透出一丝不信。

  在他看来,宋国对秦国应是碾压之势。

  “国与国之间的较量,牵涉诸多因素,并非国力强盛便一定能胜。”

  管仲缓缓摇头,开口道:“秦宋交兵,对我大周反而是件幸事。”

  “确实如此。”

  听闻此言,周幽皇脸上紧锁的眉头这才松开,露出一丝笑意。

  他最愿意看到的便是诸国互相攻伐,彼此撕咬,战得越凶越好。

  这些诸侯势力太过强盛,已经隐隐有压过王室之势。

  望着周幽皇的神情,管仲心中暗自叹息。

  其实,他刚才并未将全部实情告知君王。

  因为他心底有种预感,唐国极可能出手援助秦国,这念头不知为何挥之不去。

  ……

  汉国,王都。

  秦宋开战的消息早已在汉国传得沸沸扬扬。

  御书房中。

  “秦国和宋国终于动了……子房,你认为我大汉是否应当介入,联合宋国铲除秦国?”

  刘彻放下手中的奏报,望向张良。

  张良略无迟疑,直接答道:“陛下,此番秦宋之争,我大汉不宜插手。”

  虽然他对覆灭秦国亦有深意,但如今身为汉臣,自当以汉国为先。

  他正色道:“此战秦国出兵有理,大汉若贸然助宋,于道义上难以立足。”

  “再者,若秦国真正陷入困境,唐国定会介入,甚至可能与秦联手攻宋。”

  “第三,眼下明国、清国皆对我方形成牵制,难以调动大批兵力支援宋国。若出兵过少,则无济于事。”

  “最后一点,我大汉与秦宋相距甚远,远道行军,对战局极为不利。”

  张良言简意明,将局势剖析清楚。

  归根结底,大汉实在不宜卷入这场纷争。

  刘彻听后,轻轻一叹。

  他心中渴望消灭秦国,不仅出于张良之故,更因他对秦国的深深忌惮。

  秦人尚武、明人刚烈。

  尽管两国国力尚不及汉国,却始终被刘彻视为最大的威胁。

  原因无他,只因他始终坚信:国势的强盛只是暂时,真正的强盛在于君主与百姓的坚韧。

  秦王嬴政、明王朱元璋,皆是世间人杰!

  “陛下当前更应关注的是明国,他们近日又推出一种名为‘红衣大炮’的新式火器,对我军威胁极大。”

  张良面色凝重,眼中流露出一丝忌惮。

  明国的火器实在可怖。

  若非其资源匮乏、人口稀少,单凭火器之力,汉国恐怕难以抗衡。

  “那群明人……”

  刘彻眉头紧皱,思索片刻后说道:“让卫青前去镇守边关,由他压制明人的势头。”

  “遵命!”

  张良领命,转身退出御书房。

  ......

  而扶苏代理国政之后,接连颁布几道诏令——正式对宋宣战、广招兵员、修建秦直道。

  目前大秦全国共计拥有军队八十万人。

  其中三十万人由白起统率,驻扎在赵地,此地乃大秦的北大门。

  另有三十万人负责镇守对抗匈奴的边疆。

  余下十万人在李信统领下,布防于黄河沿岸,以应对汉国可能的威胁。

  其余兵力则分散在各地城池,维持治安与防御。

  匈奴之患已除,边疆不再需要大量驻军,扶苏因此带回十万士兵。

  为了准备对宋之战,整个秦国开始全面动员,广泛招募新兵、加紧训练,同时筹备粮草与军用物资。

  战争从来不是单一的军事行动,它不仅考验军队的战力,更检验国家的整体实力。

  战争是衡量国家强弱的试金石。

  许多平日难以察觉的问题,往往会在战时显现出来。

  除了军队的整训,秦直道的修建也被列入重点工程。十多万匈奴俘虏被押送至咸阳。

  如今,冶造局已经从城中迁至城外。

  原因是冶造局已有上千名工匠在此作业,每日锻造不断,声响扰民严重。

  在城中百姓多次投诉后,冶造局不得不搬迁至城郊。

  孟胜率领工匠和墨家子弟,在短短一个月内便建成了一座类似小型城寨的冶造基地。

  城墙高五六米,周围环绕小河,还布置了多种机关,防御严密,安全性极高。

  城中建有十座大型熔炉。

  整体分为冶炼区、煅造区和成品区。

  每个大区又细分为多个工坊,分别承担不同装备的制造任务,例如战刀、甲胄、箭矢、弩机等,正如扶苏设想的那样,形成了一套独立而完整的制造流程。

  效率因此大幅提升。

  今日扶苏专程前来冶造局巡视。

  看到冶造局的规模与内部运作后,他对孟胜及其团队的执行力与效率极为赞赏。

  “孟先生,孤王现在觉得当初把你从镐京请来,是那次行程中最值得的一件事。”

  扶苏由衷地说道。

  可见技术人才的重要性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