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串联第8章 延安-《门西双榜》

  宗且示听了,一个激灵,爬了起来。

  他隔着车棚上的窗口,往外看去。

  果然,见到高高的宝塔山,屹立在车队的前方。

  没过多长时间,汽车一一停了下来。

  有几个戴着“延安红卫兵接待指挥部”袖标的人,指挥大家下车排队,清点人数。

  然后,其中一个人,从背包里掏出一些半透明的小纸袋,依次发给了大家。

  宗且示跟在队伍后,领到纸包,打开一看。

  原来,那是延安宝塔山纪念章。

  他大喜过望,赶紧把纪念章别在了胸前。

  发完胸章,指挥部的人,又带着大家排队,去了接待站。

  傍晚,众人被领着,进了延安中学的一间教室。

  教室的两侧,用课桌拼成了两排床铺。

  床铺中间,打着地铺。

  床铺和地铺上,都铺着草垫子。

  草垫上,卷着各人的行李。

  按照规定,男生睡地铺,女生睡床铺。

  不一会儿,操场上就响起了集合吃饭的哨声。

  众人第一次,吃到了向往已久的延安小米饭、南瓜汤和炖土豆片。

  他们一边吃,一边对照课本上的描述,越吃越香。

  晚上,郭以刚和蒙不迟,照例给大家补习。

  在这里住宿的其他红卫兵见了,纷纷驻足观看。

  郭以刚见围观的人太多,大家已经不能集中精力学习。

  便与传达室的师傅商量,和蒙不迟一起,带着众人,在传达室里,上了三小时的补习课。

  第二天,大家起早,去了宝塔山。

  路过延河大桥时,见到好多人,正在排队照相。

  拍照摊靠着的护栏边,立着几幅放大的样照。

  大家见了,觉得在这个地方拍照,非常有纪念意义。

  于是,赶紧排在了队伍后边。

  不一会儿,照相摊的人,给每人发了一个信封,同时收取了五毛钱的照相费。

  然后,让大家在信封上,写好收信人地址和姓名。

  等排到了宗且示,照相师傅接过信封,递给身边的助手。

  然后,指挥他斜靠着延河大桥的栏杆,背对着宝塔山和延河,摆好姿势笑一笑。

  接着,只听“咔嚓”一声,像就照好了。

  众人一一照完相,围着宝塔转了一圈,下山去了王家坪革命旧址。

  在那儿,他们参观了军委礼堂、作战研究室和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叶剑英旧居。

  接着,又去了凤凰山下的中共中央办公地。

  这里,是红军来延安以后的第一个驻地。

  毛主席就是在这里,写作了《实践论》、《矛盾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反对自由主义》等着作。

  凤凰山麓,还有一座延安革命纪念馆,馆藏文物有3万多件,历史照片有5500多张,图书资料有1万余册。

  里面,还有延安时期出版发行的报刊杂志100余种。

  蒙不迟学的是政治专业,在这里逗留的时间最长。

  等冯念初陪着他,参观完出来,其他人,已经问好了去“四·八”烈士陵园的路。

  烈士陵园,在八路军王家坪总部的北侧。

  背枕清凉山,面对延河。

  蒙不迟带着众人,一边参观,一边讲起了叶挺将军的生平以及“四·八”空难的经过。

  然后,众人祭奠了王若飞、秦邦宪、叶挺、李少华、赵登俊、魏万吉、高琼、黄晓庄等遇难烈士,以及遇难飞机上的美军机组人员。

  接着,又瞻仰了关向应、张浩、杨森、张思德等革命先烈的纪念碑。

  因毛主席《为人民服务》一文,其中的主角就是张思德,众人都非常熟悉。

  所以,他们去了第二排的最右边,在张思德的墓前,停留了很长时间。

  墓碑上方,是张思德烧窑的工作照。

  碑文上,镌刻着:张思德,四川省仪陇县人。

  宗且若对张思德牺牲的事迹,知道的不多,马上去问宗且示。

  宗且示今天,憋闷了半天,终于有了说话的机会,立即说道:“1944年,张思德在陕北安塞楼坪的山中,建造炭窑时,窑洞突然垮塌。

  张思德将战友小白,推出了洞外。

  自己却被2米多厚的黄土,深深地掩埋,献出了29岁的生命。”

  宗且若听着听着,眼泪扑就簌簌掉了下来。

  她一边哭,一边说道:“我们的太爷爷,也是被碎石掩埋的啊!”

  宗且若的话,提醒了宗且示,他一下沉默了下来,热泪在眼眶中打转。

  边好见了,上前扶着兄妹俩,轻轻地说道:“毛主席说过,‘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宗怀仁太爷爷和张思德一样,都是人民英雄。

  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宗家兄妹听了,才慢慢地收住了眼泪。

  从“四·八”烈士陵园出来,众人又去了杨家岭革命遗址。

  遗址位于延安西北约3公里的地方,步行十几分钟,也就到了。

  遗址工作人员讲解道:“1938年11月至1943年5月,毛主席等领导人,在此居住过。

  1940年秋,因修建中央礼堂,居住环境嘈杂,他们暂时搬去了枣园办公。

  1942年,又搬回了杨家岭。

  毛主席在这里,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重要着作。

  1945年4月,中共七大也是在这里召开的。”

  蒙不迟听了,边想边问:“延安整风运动,是发生在这里,还是发生在枣园?”

  讲解员听了,说道:“1944年至1947年,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枣园。

  党中央在那里,领导了‘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大生产运动’,并筹备了中共七大。

  在那里,也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领导人的旧居。”

  蒙不迟听了点头。

  之后,众人又参观了枣园革命遗址。

  参观完毕,他们拿着提前申请好的牌号,乘车去了距延安八十来里的南泥湾。

  车上,蒙不迟介绍道:“1941年春,为了粉碎国民党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八路军三五九旅,由绥德开赴南泥湾屯垦。

  他们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地方,变成了‘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在南泥湾,除了大生产展览室,我们还能看到,马坊718团死难烈士纪念碑,九龙泉719团死难烈士纪念碑,以及当年开垦的大片梯田。”

  不到一个小时,汽车来到南泥湾。

  众人吃了午饭,立即去参观。

  两个小时后,他们回到汽车上,又风尘仆仆地赶回了延安。

  到了延安中学,众人见吃晚饭,还有一段时间,又去参观了延安抗大校史陈列室。

  参观结束,蒙不迟问道:“有两个,我们非常熟悉人,曾经在这里当过老师。

  有谁知道,他们的名字?”

  宗且示听了,马上举手说:“是温习爷爷和白薇奶奶。”

  蒙不迟看着他,点头说道:“不错。

  今天,我们在延安参观了一整天。

  现在,再过来参观抗大。

  就更能体会到,温习叔叔和白薇阿姨,当年的万丈豪情。”

  冯念初点头,说道:“我还想到了两点。

  第一,当年的交通条件,比现在要差不少。

  他们从南京到延安,比我们这次过来,困难要大很多。

  第二,他们过来,还要突破好几道封锁线,特别是,要遭遇日本鬼子的轰炸、国民党顽固派的拦劫。”

  蒙不迟看着她,点头说道:“不错!

  还有一点,当年延安的食宿条件,比现在还要差。

  温习叔叔和白薇阿姨出身名门,与他们在南京的生活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他们能克服困难,坚持到延安来,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是不可能做到的。”

  宗且示听了,一边回味,一边说道:“小米饭,南瓜汤,炖土豆片,一开始吃,还不错。

  顿顿吃,就不好吃了!”

  范思欢摸着自己的屁股,笑道:“路也不好走,我的屁股,都快要被颠成四瓣了!”

  邱念国、冯念恩、郑果、侯迎军听了,放声大笑。

  其他人,不好意思笑,但心里的感受,和他们也差不多。

  边好一边想,一边说道:“我要是,生活在那个年代。

  不一定,能有他们那么大的勇气,下决心过来!”

  郭以刚听了,说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天生的英雄!

  如果一开始做决定,靠的是学识和勇气。

  后来的坚持,靠的就是坚强的品质、坚定的信仰了。”

  蒙不迟点头,也说:“学识和勇气,能让人迈出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品质和信仰,则能让人见到延安的红太阳。”

  宗且示联想到了自己,叹道:“学识和勇气?

  温习爷爷和白薇奶奶,一个是南京大学的毕业生,一个是金陵大学的毕业生。

  他们的学识一流,出发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来延安,可以做抗大老师。

  换了我,学习成绩那么差。

  就算想过来,恐怕八路军,也不会要我!”

  吴关雅听了,马上点头说道:“没有学识,勇气就要打折!”

  宗且示听了,一皱眉,笑道:“你讲话,怎么像我妈?”

  吴关雅听了,被他气得满脸通红。

  冯念琴见了,立即帮吴关雅说道:“没有学识,勇气就算不打折,也是匹夫之勇!”

  宗且示看着她,呵呵笑道:“你说话,真的像我爸爸!”

  冯念琴听了,和吴关雅一起,忙去拧他的耳朵。

  宗且若见了,笑道:“哥,关雅、念琴说这些,都是为你好。

  她们希望你,能好好学习。

  你怎么,能开人家的玩笑?”

  宗且示从吴关雅、冯念琴的追打中,逃了回来。

  他走到宗且若身边,回身看着两人,问道:“你们怎么,还有心思追我?

  你们知道,还有几天,毛主席就要接见红卫兵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