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串联第9章 进京-《门西双榜》

  见他们答不上来,宗且示又说:“毛主席在8月18日、8月31日、9月15日、10月1日,先后四次,接见了红卫兵。

  大约每半个月,就要接见一次。

  我估计,他老人家,可能在10月16日和11月1号,还要接见红卫兵。

  今天已经是10月15日,明天的接见,我们是赶不上了。

  如果不抓紧,11月1日的接见,我们也赶不上。”

  众人听了,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均忧心忡忡。

  边好想了一下,说道:“不错。

  就算我们运气好,都能及时乘上车。

  回铜川需要一天,到西安需要一天,到北京需要两天,军训还需要三天。

  这样,一共需要七天时间。

  现在,串联的人,越来越多。

  在延安、铜川、西安三地等火车,就算各需要两天时间。

  一共还需要,增加六天时间。

  剩下两天,作为机动时间,留给火车晚点。

  这样算来,时间的确非常紧张了。”

  众人听了,纷纷点头。

  郭以刚沉吟片刻,吩咐说:“其他人,先回延安中学吃饭。

  且示和我,马上去接待站了解一下情况。

  争取,一下就能领到回程车票。”

  说完,他拿了大家的串联证明和学生证,带着宗且示走了。

  不一会儿,两人到了接待站。

  没想到,他们非常顺利,解放军战士很快就给两人作了登记。

  同时,给他们安排了第二天回铜川的车次。

  等两人,再回到延安中学,众人已经买好了晚饭。

  吃完了饭,众人上了补习课,就各自休息去了。

  第二天,上午六点半,早饭过后,众人乘坐军车,返回了铜川火车站。

  刚下车,宗且示打眼望去,只见站前广场上,人山人海。

  人群明显,比来的时多了许多。

  郭以刚和宗且示,忙去接待站,询问去西安的火车。

  刚到那儿,就得知,19日之前的票,全部发完了。

  两人听了,心里拔凉拔凉的,非常担心,赶不上最近一次接见的时间。

  最后,他们商量决定,先不考虑那么多,领了火车票、交通票、住宿证和像章。

  接着,考虑到送客票,不分进站时间,又去买了一张,留给郭以刚用。

  然后,回到广场,与其他人汇合。

  宗且示想着,还要等三天时间,才能出发去西安,心里焦急万分。

  他心里有事,在原地待不住。

  于是,便和范思欢等人,四处转着散心。

  顺便看看,有没有早走的机会。

  几个人来到火车站侧面的围栏前,见车站里面,与火车站平行的,有一条小路。

  顺着小路,往西看去,见有几列客车,正停在不远处。

  宗且示一边看,一边想:“这几辆客车,也许就是今天去西安的。

  不如,我们顺着围栏前的这条路,往前走一下。

  也许,能找到入口,走到车站里的小路上。

  再沿着小路,去看看那几列客车。”

  想到这儿,他立即招呼众人,返回了广场。

  与郭以刚、边好商量后,众人做出了决定。

  大家一起,带着行李去找进口。

  他们想,如果能找到,又能挤上客车,就省得,还要回来接人、取行李。

  如果找不到,就在车站里,找个地方休息。

  于是,众人立即行动,往火车站西面,慢慢地走了过去。

  刚走了几里路,就发现,在两栋房子之间,果然有个缺口。

  从缺口处,不但能看到那条小路,还能看见铁轨。

  宗且示见了,非常高兴,与郭以刚一起,领着大家,穿过房子,从缺口处,钻进了护栏。

  接着,众人顺着小路,沿着铁轨,往那几列客车走去。

  很快,铁轨由并排的两条,变成了并排的几十条。

  再走一会儿,就来到了绿皮客车跟前。

  宗且示快步走过去,发现车厢里,居然有几个学生。

  他马上走过去,敲了敲车窗玻璃,又指了指车门。

  天下学生是一家,车厢里的学生见了他们,马上过来开了车门。

  众人上车一问,原来这些学生,都是回北京的。

  他们也是,找到了护栏缺口,顺着小路找过来的。

  而且,这辆列车,今晚就出发,终点是北京!

  众人听了,见法不责众,大喜过望。

  千恩万谢之后,赶紧找了座位,坐了下来。

  很快,车厢里又陆续钻进来很多学生。

  大家兴奋地交流着一路的见闻,交换着所需的信息。

  其中,有两个信息,让宗且示等人,更是兴奋不已。

  第一,这辆车,是红卫兵专列。

  不分坐票和站票。

  谁先占了,座位归谁。

  第二,北京取消了四天的逗留期限。

  外地来的学生,已经不需要,赴京代表证明了。

  郭以刚、边好、侯迎军、郑果四人听了,彻底放下了心!

  天黑不久,果真开来一个火车头。

  然后,挂上众人乘坐的列车车厢,驶向西安火车站。

  两个小时以后,列车才停靠在了站台上。

  坐在车上,看着站台上,拥挤的人群,正在拼命往车厢里挤。

  不一会儿,车厢就被满头大汗、挣扎着挤进来的人群,塞得满满当当。

  众人暗自庆幸,均在想:“幸亏,且示发现了这列火车。

  否则,就算三天以后,大家能够出发,肯定还要经过一番鏖战,才能挤上车。

  而且,上了车,肯定就没有座位了。”

  紧张的心情放松下来,众人倍感欣慰。

  经过这段时间的串联,每个人都略显疲态。

  在火车上,也无法补习。

  于是,干脆或趴或依,相互偎着,美美地睡了一觉。

  宗且示醒来的时候,发现列车开得慢慢腾腾,连洛阳站还没有到。

  一夜下来,红卫兵专列见车就让,走走停停,只开出了一二百公里。

  10月17日下午,专列磨磨蹭蹭,用了一天多的时间,终于到达了郑州。

  众人随身携带的干粮,经过一天的消耗,已经见底。

  车厢里人挤人,很难移动,根本没法下车,去补充水和食品。

  列车停在站台上,外面到处都是想上车的人。

  众人不敢开窗。

  担心一旦开了,车站上,就有人试图爬窗上车。

  众人嘴唇发干,饥肠辘辘,又渴又饿。

  不过,相比没有座位的人,他们还是幸运的,至少还能坚持。

  于是,众人奋力抵抗着拥挤,忍着浑身的酸痛,迷迷糊糊地再睡。

  18日凌晨,列车停在了一个不知名的小站上。

  广播里传来通知,列车需要在这里停靠一个小时。

  宗且示看见,在这个车站,下了一些乘客。

  同时,准备上车的人,也不是很多。

  于是,果断地打开了车窗,招呼两个挤不上车的女孩儿,请她们帮忙打水、买食物。

  然后,把她们拉进了车厢,塞上了行李架。

  10月20日清晨,列车终于开到了北京站。

  到达目的地的兴奋劲儿,很快,就被一身的疲惫压了下去。

  众人昏昏沉沉地出了站,赶去红卫兵接待站,一打听才知道:毛主席在两天前,第五次接见了红卫兵,下一次的接见时间,尚未确定。

  众人商量以后,马上决定:先办去先农坛体育场的住宿手续,领取免费的乘车证,在那里,等待毛主席的接见。

  办好了接待手续,吃了早饭,众人立即,乘车前往住宿地。

  10月下旬的北京,天空格外晴朗,秋高气爽,风清云淡。

  北京站广场附近,更是热闹非凡。

  高高的天桥上,锣鼓喧天,人山人海。

  到处挂满了红色的宣传条幅。

  首都红卫兵们,敲着大鼓,热烈欢迎外地进京串联的红卫兵们。

  南京来的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来到北京。

  他们心情无比激动,一路上,有看不完的景,唱不完的歌。

  到了先农坛体育场,安置好了住处,宗且示先出去,打探有关接见的消息。

  不一会儿,他打探回来,对众人说:“接待老师说,下一次接见,至少还需要十天时间。

  他建议我们,在北京和天津到处转转。

  只要提前五天,回到住宿点就行。”

  大家听了,觉得老师的建议有道理。

  于是,算了一下节余费用,就带着轻便的行李,出门了。

  他们先后,去参观了天安门、故宫、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八达岭长城、颐和园、圆明园、卢沟桥、前门大街等地。

  中途,还去了私立香山慈幼院。

  众人发现,慈幼院已经被北京市教育局接管,冷双显、张指柔等人,已经不住在那里。

  学校里,没有一个师生。

  门卫师傅也不知道,冷双显和张指柔的新住处。

  众人听了,在回去的路上,只要见到邮电局,就给冷双显和张指柔打电话。

  不知道什么原因,电话始终打不通。

  众人只得,打消去看望他们的想法。

  两天以后,他们带着简单的行李,步行去了北京火车站。

  然后,乘坐火车,赶去天津。

  三个小时不到,列车就到达了天津北站。

  众人下了火车,接待站按照规定,介绍他们上了去天津市第十三中学的汽车,并在那儿食宿。

  学校里没有老师,也没有天津的学生。

  住在里面的,全是外地来的红卫兵。

  大家立即动手,把课桌拼起来,当作床来睡觉。

  然后,派郭以刚、蒙不迟、宗且示三人,联系南开大学等学校。

  准备按照住宿点的布置,下午去那儿,学习他们的斗私批修经验。

  第二天,众人觉得看批斗会,比较无聊,也没有什么可学的,去看了梁有余的老房子。

  不过,他们没有惊动张百叶等人。

  接着,又去了海滨。

  很多人,是第一次看到大海,兴奋异常。

  他们都说,等见了毛主席以后,还要去其他地方,好好看看大海。

  10月27日下午,众人赶回先农坛体育场不久,就接到通知:

  28日上午,体育场里的所有人,全部转移到部队接待站。

  第二天,他们就在部队接待站里,安顿了下来。

  接着,又被要求,去了几个高校,看了一天的大字报。

  晚上回来,接着由郭以刚和蒙不迟,给众人补习。

  部队接待站的伙食,相对较好。

  每天,都有一顿细粮,一顿肉菜,主食管饱。

  晚饭以后,解放军战士会过来,给大家放电视。

  众人都是,第一次看到电视节目。

  今天,电视里,先播出了北京天气预报、全国天气预报、新闻简报。

  然后,放毛主席第一次到第五次,接见红卫兵的纪录片。

  接着,又放了各地文化大革命的情况,以及工农业生产上的捷报。

  接下来的几天,偶尔,电视里也会放一部电影。

  众人在部队接待站,过得十分惬意。

  宗且示一边笑,一边逗众人开心,说道:“不知道,有没有更好的地方,让我们转移过去了?”

  众人听了,笑他贪心不足蛇吞象。

  宗且若看着他,笑道:“其实,先农坛体育场,也已经很不错了。

  比起,住在火车上的那几天,不知道要强多少倍呢!”

  众人听了,点头称是。

  11月1日上午,接待站的工作人员,过来通知众人。

  11月3日上午十点,毛主席准备再次接见红卫兵。

  众人听了非常激动,久久地拥抱在了一起!

  等大家平静下来,工作人员又介绍道:“这次接见,采取先开大会、后游行的方式进行。

  红卫兵们在行进中,接受毛主席的检阅。

  为了迎接检阅,所有参加接见的红卫兵,都要进行两天的学习和军训。

  每天上午,学习讨论毛主席着作,中央文革小组文件。

  下午参加军训,由解放军战士,组织大家进行队列练习。

  立正稍息,向前看齐,左右转,齐步走,集体唱歌、喊口号等等。”

  众人听了点头。

  3日凌晨五点多,接待站给每人,发了一天的食物。

  三个鸡蛋、三个鸭梨和三个糖包子。

  然后,组织大家,有秩序地、缓慢地向天安门广场前进。

  一路上,每个人都很兴奋,口号声、歌声响成了一片。

  队伍走走停停,以蜗牛般的速度行进。

  等众人来到长安街东华表附近,已经是傍晚4点多钟。

  这时,大家已经能够清晰地听到,周恩来总理正在提要求。

  他让红卫兵们,迅速通过天安门广场。

  但是,前面的队伍,一动不动。

  眼看就要行进到天安门广场了,却无法见到毛主席,众人着急又无奈。

  众人一直等到晚上8点多,也没有能实现夙愿。

  只能失望又疲惫地,回到了部队接待站。

  坐在床上,宗且示越想,心里越烦,猛地站起身来,高声喊道:“不行,我一定要见到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