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插队第1章 典礼-《门西双榜》

  孟执秋听了,觉得奇怪,问道:“我们能为你们,办什么事?”

  宗且示看了看梁有余,又看着孟执秋,说道:“我和且若,想推着轮椅,跟大师傅一起,去参加通车典礼。

  想请你们,帮忙争取一下。”

  周娴香听了,摆手说道:“你们自己去,不要折腾大师傅了。”

  宗且示听了,马上递话给梁有余,笑道:“不以大师傅的名义,爷爷奶奶不好开口!”

  梁有余听了,不失时机地点了点头。

  宗且示看着他,心想:“大师傅,我够给你面子吧!

  我只说,自己和且若想去,没有说你想去。

  以后,你有什么好事情,可不要忘了我哦!”

  梁有余看着他,心领神会。

  也不管宗护敏是否为难,就说:“好吧,就让且示和且若,跟着我,去现场看一下吧!

  为了激发他们,为国学习的热情,。

  还要麻烦护敏,与大桥局说一下!”

  周娴香听了,正要开口阻止。

  不想,被梁有余拉了拉衣角,拦住了话头。

  宗护敏见了,和侯佳欣商量了一下。

  然后,说道:“让佳欣,和典礼筹委会商量一下。

  不过,我们也是受邀客人,没有把握。”

  宗且示听了,得寸进尺,马上笑道:“佳欣伯伯,商量的时候,麻烦你强调三点。

  第一,正是梁前辈,带邱爷爷来的南京。

  第二,也是在梁前辈的主持下,才教育出了那么多的建桥人才。

  第三,我和且若,是爷爷奶奶的亲孙子和亲孙女。”

  侯佳欣听了,微微一笑。

  双手一拱,笑道:“谨尊王中王的吩咐!”

  说完,由邱达光陪着,去家国小学打电话。

  艾叶见了,看着欧阳快克,摇头笑道:“且示,你说的第二点,不完全对。

  欧阳先生,可不是梁前辈培养出来的。”

  欧阳快克听了,赶忙说道:“我和双显是同学。

  双显是梁前辈的学生,我自然,也想叫一声梁老师。

  只是,一直没有这个福分!”

  梁有余听了,笑道:“快克,你快别谦虚了!

  于工程力学上的造诣,在国内,已经无人能和你相比。

  我梁有余,虽不精于物理,但在发掘人才上,自信做过几天功课。

  当年我们,没有师生的缘分。

  否则,我也会,全力支持你的发展!”

  欧阳快克听了,重重地点了头。

  宗且示见了,想起自己在武汉,与侯迎迎分手时,说的一番话。

  看着欧阳快克,笑道:“欧阳爷爷,你帮豆豆爷爷借的密码学书籍,大师傅和我,都看过了。

  那些书,每一本都是经典。

  大师傅说过,他在武汉的时候,和你接触过。

  知道你,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物理人才。”

  欧阳快克听了,摇头说道:“且示,梁前辈是教育大家。

  他在教育体系的建设,专业人才的发掘上,为国家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经过他的挑选、发掘并支持的人才,现在都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

  想了想,他又说:“我这次来南京,发现梁前辈,对你青睐有加。

  看得出来,你一定有某些天赋,引起了梁前辈的高度重视。

  所以,他一定正在培养你。

  你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

  不要像我当年那样,白白错过了师从梁前辈的机会。”

  宗且示听了,开心地自嘲道:“我除了,在学习上没有什么天赋。

  其他的天赋,还是有不少的。

  只可惜,没有一个有用的。”

  众人听了,都笑他尚有自知之明。

  宗护敏皱着眉,说道:“知道没有用,你为什么,不去学有用的?”

  梁有余见了,马上笑道:“非也,非也!

  天赋是学不会的!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用的天赋,只有被辜负的天赋。

  龚自珍《己亥杂诗》云: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且示对民风民俗,社会交际,以及人文地理,都非常敏感。

  而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人才,还比较稀缺。

  且示的语文、地理、历史成绩,也非常突出。

  将来,如果能做文化推广方面的工作,一定会如鱼得水。”

  宗且示从来没有,听过梁有余对自己作这种评价。

  想了想,问道:“大师傅,我偏科严重。

  根本没有长,英语和算术的脑子。

  就连初中,都不知道能不能毕业。

  没有毕业文凭,怎么能做文化推广?

  怎么如鱼得水啊?”

  梁有余看着他,微微点头,说道:“这个问题,既是你个人的事情,也是国家的事情!

  需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教育部联合进行调研。

  然后,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试点。

  进而,建立一个特殊人才的选拔机制。

  只有这样,才能让你这样既有天赋,但又严重偏科的人才,脱颖而出,不枉天赋啊!”

  宗且示听了,失望之余,摇头笑道:“我可指挥不动国家啊!

  我知道,欣悦阿姨就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工作。

  只能命令她,赶紧研究,不要耽误我成为旷世奇才。”

  孟执秋听了,笑道:“这种政策,哪里能说出台,就出台?

  首先,且示自己要努力。

  在学习上,要下苦功夫。

  至少,要读完高中的学业。

  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你的太爷太奶,对得起梁前辈,对得起所有关心你的人。

  也才能,对得起你的天赋。”

  宗且示听了,糊里糊涂地点着头,心里还想着,特殊人才选拔机制的事。

  盘算着,哪一天去找温欣悦,好好对她说说。

  正在这时,侯佳欣和邱达光,满面笑容地回到后院。

  侯佳欣走到梁有余身边,说道:“大桥局筹备组,刚刚听了梁前辈的事迹,答应另外给我们,增加十个名额。

  同时,安排我们,坐在主席台右边的宾客区,参观全面通车典礼!”

  众人听了,无不欢欣鼓舞。

  当即,与梁有余商量以后,作出了决定。

  9号大院里,除了宗家兄妹,占其中的两个名额。

  其余八个名额,按照一家一个代表的原则,去参加通车典礼。

  最后确定,十人分别是:梁有余、宗且示、宗且若、叶双枝、艾叶、樊思静、冯照山、唐灵脂、刘思雨和哈德宝。

  当天,冯照山等众人散去,才找到艾叶,说道:“这几天,为上山下乡的事,念初心里不高兴。

  我的那个名额,就让她吧!”

  艾叶听了点头,和他不谋而合,也把自己的名额,让给了蒙不迟。

  12月29日,天色阴沉,细雨蒙蒙。

  梁有余等十人,则兴高采烈,喜笑颜开。

  他们起了个大早,吃过早饭,就带着干粮和水,早早地坐在了指定位置。

  典礼现场,有5万名多军民。

  江边桥头,围观的群众更是不计其数。

  众人觉得,好像整个南京城的人,都集中在了这里。

  主席台上的高音喇叭,正在介绍大桥建设的情况:“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长6772米,公路桥长4588米。

  是继武汉长江大桥、重庆白沙沱长江大桥之后,我们国家的第三座跨越长江的大桥,也是国内最大的跨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是第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最大的铁路、公路两用桥梁。

  在中国桥梁史和世界桥梁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是中国桥梁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人民的‘争气桥’。”

  众人听了,热血沸腾,掌声雷动。

  随即,典礼开始。

  只见大江南北,大桥上下,彩旗飘飘,锣鼓喧天,一片欢腾的景象。

  欢呼声,震撼大地,响彻云霄。

  随着现场的总指挥一声令下,就见一个浩浩荡荡的彩车车队,缓缓地开上了大桥。

  在车队的后面,跟着欢呼的群众队伍。

  大家从大桥南北的两个引桥,向桥头堡奔跑,最后在正桥中间汇合。

  他们握手,拥抱,久久不愿分开......

  典礼结束,宗且示把梁有余安置回9号大院。

  几个人觉得,意犹未尽。

  于是,又与冯念恩、冯念琴、吴关雅、邱念国、范思欢、宗且若等人商量,在当天晚上,又去了一次长江大桥,看夜光大桥。

  这时,大桥上的白玉兰灯,已经全部打开。

  在夜幕的映衬下,璀璨的灯光,在长江上画出了一条美丽的曲线。

  走在桥上,众人仿佛置身在一个童话世界里。

  他们舍不得走得太快,跟着如潮的人群,用双脚慢慢地丈量完了整个桥体。

  宗且示还伸头,去看了看桥下的滔滔江水。

  然后,高兴地说道:“我的本事真是大,平步青云过大江!”

  冯念恩听了,忍不住笑道:“过江不再用渡船,大桥飞来帮我忙。”

  宗且若看了看他们,用力踩了踩桥面,兴奋地说道:“我能从长江大桥上,走过长江喽!”

  典礼之后,南京出现了大桥热。

  很快,在市面上,就出现了大桥图案的烟标、蚊帐钩、糖花、饼干盒、日记本、铅笔盒、邮戳、书店售书印章、旅行袋、糖果纸、雨伞、肥皂、自行车等实物。

  在大桥上拍纪念照、结婚照、全家福,也风靡一时,成了全国人民的新时尚。

  1969年1月3日,家国中学的几百名学生,按照南京市秦淮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的部署,以“每家留一个孩子”为原则,被安排去了苏北的金湖县。

  只有冯念初等几个人,仍然没有走。

  家国中学的学生,毕业的毕业,下乡的下乡,学校一下就安静了下来。

  家国小学和关爱幼儿园,已经复课。

  中小学和幼儿园老师的工资,已经能稳定发放。

  梁有余见了,与芮康城等人商量,提前发放了1969年6月30日之前,所有的补习班奖学金和工资。

  并为有需要的同学,补齐了高年级的补习班资料。

  同时宣布,历时三年的补习班,正式结束!

  冯念初因长相特殊,不想去上山下乡。

  冯念恩则一直,想去当兵,也不想去上山下乡。

  家国中学的工宣队,已经对他们,教育了好几轮,他们始终不同意写申请。

  白天,他们在学校里,接受了长时间的批评教育。

  晚上回来,冯念初不是哭,就是一个人,躲在房间里看书。

  冯念恩则待在家里,一言不发。

  冯捕蝉和陆娜家里,三个孩子中间,只有冯念恩一个男孩。

  他们想,让冯念恩留在身边。

  而冯念琴,还不到上山下乡的年纪。

  所以,只能动员冯念初去。

  两人没想到,冯念初会如此抵触这件事。

  其实,冯捕蝉和陆娜,也理解冯念初不想去的原因。

  小的时候,因为她长得金发碧眼,被易十珠吓过。

  从此以后,就给她留下了深深的心理阴影。

  她从来不敢,轻易离开9号大院。

  除非有人陪着,她才愿意出门,去附近办些小事。

  办完事,从不耽误时间,立即回家

  冯捕蝉和陆娜,每天见她那副楚楚可怜的样子,也无能为力,心疼不已。

  一天,后院里来了个工宣队员,想继续做冯念初的工作。

  说到最后,冯念初幽幽叹道:“你不用再动员我了。

  第一,我坚决不去。

  第二,注销我的城镇户口,我就去花露南岗种菜,自己养活自己。

  第三,把我逼急了,我就回美国,找婆婆公公去。”

  工宣队员听了,只能回学校,向家国中学的工宣队长方正作了汇报。

  方正听了汇报,立即赶到大院,开口就说:“你不去,也可以。

  那就停发你父母的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