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裂鼓未息-《第七子,血字遗诏》

  鼓声已歇,血未干。

  刑台上的鼓皮裂开了最后一道缝,像一张被撕开的嘴,再也发不出声音。那鼓曾是朝廷的威严,是律法的牙齿,如今却只剩下一堆碎皮与木屑,混着血,混着雪,混着第七子跪过的那一片冷土。

  他跪着,却未低头。

  刀未落,命未断,但众人皆知,这一刀已悬在所有人头顶。

  “生与死,罪与债,一并割开。”

  这话不是他说出口的,是那老太监在宣诏时念的,声音尖细如针,刺穿了刑场四周的沉默。第七子听着,嘴角却动了动,像是笑,又像是终于松了口气。

  他知道,那不是赦令,是清算。

  鼓罢,不是结束,是开场。

  ---

  一、血诏之后

  诏书被收回,锦匣合拢,锁扣“咔哒”一声,像是给某人钉上了棺材盖。

  第七子被押回天牢,不是原来的那间,是更深的一间——“黑号子”,传说中进去的人从未活着出来。墙上无窗,地上无草,只有一张铁床,床脚焊死在地面,像是对待一个即将被拆解的罪人。

  但他知道,自己不是罪人。

  他只是第七个被选中的孩子,七岁那年被抱进宫,赐名“玄止”,意为“止戈为武”。可他们没告诉他,止的不是敌人的戈,是自己的命。

  他坐在铁床上,手指摩挲着腰间那道旧疤——那是他十二岁那年,为救三皇子挡下的刀。刀口从左腰划到右腹,太医说再深一寸,肠穿肚烂。他活下来了,却从此不能再笑得太用力,一笑就扯着疼。

  可三皇子死了,死在去年冬天,毒酒,无声无息。

  所有人都说,是他干的。

  因为他是最像三皇子的人,像到连皇帝都曾认错。

  ---

  二、债起何处

  夜半,牢门开了。

  进来的人不是狱卒,是个女人,披着黑斗篷,帽檐压得很低。她走路无声,像是从墙里渗出来的影子。

  她站在牢门外,没说话,只从袖中递出一物。

  是一枚骨笛,三寸长,刻着一个“玄”字。

  第七子接过,指尖一颤。

  这是他七岁那年,入宫前,母亲塞进他手里的最后一件东西。他以为早被搜走了,没想到还在。

  “你娘没死。”女人终于开口,声音低哑,像是从井底传来,“她被关在‘静慈庵’,十年了,眼瞎了,舌头也被割了,但还活着。”

  第七子没说话,只是攥紧了骨笛,指节发白。

  “你欠她的,不是命,是名字。”女人继续说,“你叫玄止,可她给你起的名字,是‘归’。”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你回不去了,但你还能带她走。”

  女人说完,转身要走。

  “你是谁?”第七子终于开口,声音嘶哑。

  女人脚步一顿,没回头,只说:“我是你姐姐。”

  “你本不该是第七子,你是第八个。第一个,是我。”

  门又关上了,像是从未开过。

  ---

  三、裂鼓之声

  三日后,夜。

  天牢失火,黑号子塌了半边。

  火是从内部烧起来的,烧得蹊跷,烧得安静,像是有人用血点了火,用命封了口。

  第七子不见了。

  铁床被掀开,床下竟有一条旧道,通向外城。没人知道他是怎么打开的,也没人知道他是怎么知道那条道的——除了一个人。

  皇帝。

  当夜,皇帝在御书房独坐,案上摊着一张旧图,是三十年前天牢的施工图。图中黑号子下,确实有一条废弃的密道,通向“静慈庵”。

  他看着那图,看了很久,最后只说了一句话:

  “他终究,还是听见了那面鼓。”

  ---

  四、鼓未息,命未终

  第七子逃出天牢的那一夜,京城的更鼓没响。

  更夫死了,死在巷口,喉咙被割开,血喷在鼓面上,鼓皮吸了血,发出一声低哑的“咚”——像是回应刑台上那面裂鼓的残音。

  从那一夜起,京城开始流传一句话:

  “鼓罢偿命,裂鼓未息。”

  有人说,第七子没逃,他根本没想逃。

  他只是换了个地方,继续跪。

  跪在那面更大的鼓前——

  那面鼓,叫“天下”。

  ---

  五、第123章,未终

  静慈庵外,雪落无声。

  第七子站在庵门前,骨笛在唇边,未吹。

  他知道,一吹,就再也回不去了。

  但他也知道,自己从未真正“回去”过。

  他抬头,看着庵门上的旧匾,字迹剥落,只剩一个“归”字,隐约可辨。

  他跪下了,不是跪皇帝,不是跪律法,是跪那一个字。

  “娘,我来带你回家。”

  门开了,一个瞎眼老妇,拄着杖,站在雪中。

  她没说话,只是伸出手,摸了摸他的脸。

  手指冰冷,却在他脸上停了很久,像是要把这张脸,刻进骨头里。

  “归?”她轻声问。

  他点头,泪落在她掌心。

  “鼓响了,”她说,“我听见你在叫我。”

  ---

  尾声:裂鼓之声,传于天下

  那一夜,静慈庵起火,火光照亮半边京城。

  没人知道火是怎么烧起来的,也没人找到尸体。

  只在庵后的老梅树下,挖出一面小鼓,鼓皮是新的,鼓身是旧的,鼓面上,用血写着两个字:

  “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