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的夜,星河低垂,旷野的风带着砂砾的粗粝感,吹拂着山坳中那簇微弱的篝火。叶茯苓盘膝坐在火堆旁,心神却完全沉浸在斗笠人于泥地上勾勒出的那些简单轨迹之中。
那些轨迹看似随意,仿佛孩童的涂鸦,但当她尝试用灵慧之根去感知,用源初生机的力量去模拟时,却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滞涩与艰难。这并非力量的强行运转,更像是一种意念的引导,一种与周围环境能量波动达成和谐共鸣的尝试。
斗笠人不再言语,如同入定的老僧,只是偶尔在她明显走入歧途、气息紊乱时,才会屈指弹出一缕细微的劲风,精准地打断她的运行,让她重新开始。
失败,调整,再失败,再调整……
汗水浸湿了她的额发,脸色因精神力的高度集中和反复消耗而变得苍白。但她眼神中的光芒却越来越亮。她能感觉到,每一次失败的尝试,都让她对“草木之语”的理解更深一分,对体内那缕源初生机的掌控更精细一丝。
她不再仅仅是将力量粗暴地注入草木,强迫它们行动;而是尝试着去理解它们的“呼吸”,去顺应它们的“意志”,让自己的意念如同溪流汇入江河,自然而然地引导它们做出回应。
这个过程缓慢而痛苦,远不如之前强行操控来得立竿见影。但叶茯苓明白,这才是正道,是斗笠人口中“维系者”的道路。
不知不觉,东方既白。
当第一缕晨曦穿透薄雾,照亮山坳时,叶茯苓缓缓睁开了眼睛。虽然疲惫,但眸中却多了一抹沉静的辉光。她伸出食指,对着篝火旁一株带着露珠的、不知名的蓝色小花,轻轻一点。
没有力量的奔涌,没有刻意的引导。
那株蓝色小花只是极其自然地、随着清晨的微风,微微摇曳了一下,一滴晶莹的露珠顺着花瓣滑落,恰好滴落在她指尖前方一寸的泥土上,润湿了一个小小的圆点。
成功了!
虽然只是如此微小的、近乎自然的回应,但叶茯苓心中却涌起了巨大的喜悦!这不是操控,而是沟通!是得到了这片天地间微小生命的认可与回应!
斗笠人不知何时已经站了起来,正在给那匹老马喂水。他瞥了一眼那滴落的露珠和叶茯苓脸上的喜色,平淡地说道:“入门了。走吧,路还长。”
没有夸奖,没有点评,仿佛这一切理所应当。
叶茯苓却丝毫不觉失望,恭敬地行了一礼:“多谢前辈指点。”
简单的干粮就着溪水用过,马车再次启程,驶入更加荒凉广袤的戈壁。放眼望去,天地间仿佛只剩下无尽的黄沙、砾石和稀疏的、耐旱的荆棘丛,天空是高远而冷酷的蓝,太阳灼热地炙烤着大地。
环境的剧变,对叶茯苓的修炼提出了新的挑战。这里的植物生命力远比中原地区顽强,但也更加“固执”和“排外”,它们深扎根系,汲取着地下深处稀薄的水分,对外界的能量波动异常敏感和抵触。
叶茯苓尝试与一株骆驼刺建立联系,却感觉自己的意念如同撞上了一堵厚实的、布满尖刺的墙壁,不仅无法融入,反而被那顽强的生命力反震得头脑发晕。
“此地生机内敛,不假外求。”斗笠人驾着车,头也不回地提点了一句,“欲要共鸣,先需理解其‘坚韧’之本。”
叶茯苓若有所思。她不再急于求成,而是将灵慧之根的感知缓缓扩散出去,不再试图“命令”或“引导”,只是静静地“观察”和“感受”。
她“听”到了脚下沙层深处,那些植物根系为了寻找水源,是如何坚韧不拔地向地底深处探索,绵延数丈甚至数十丈;她“感受”到那些看似干枯的枝叶,是如何在极端缺水的环境下,依旧锁住体内每一分珍贵的水分,叶片结构紧密得如同铠甲……
这是一种与中原草木截然不同的、在残酷环境中磨砺出的生存智慧与坚韧意志。
她的心渐渐静了下来,源初生机的运转也变得愈发柔和、内敛,不再试图去改变什么,而是尝试着去模拟、去贴近这种坚韧的韵律。
一天,两天……马车在戈壁中孤独前行。
叶茯苓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这种奇特的修炼状态中,对外界的感知变得模糊,唯有与这片荒芜大地生命的“对话”越发清晰。
直到第三日黄昏,马车前方出现了一片小小的、意外的绿洲。几棵高大的胡杨树顽强地挺立着,树下有一汪浑浊但确实存在的水洼,周围生长着一些耐盐碱的灌木。
“在此休整一夜。”斗笠人将马车停在绿洲边缘。
叶茯苓跳下马车,踏上这片久违的、蕴含着相对浓郁生机的地面,深深吸了一口气。她走到水洼边,蹲下身,手指轻轻触碰那浑浊的水面。
几乎是本能地,她体内那缕变得愈发凝练、并带上了戈壁植物特有坚韧韵律的源初生机,自然而然地流转起来,与水中蕴含的微弱生机,以及周围胡杨、灌木的生命气息,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她没有动用任何法门,没有刻意引导。
但以她的指尖为中心,一圈极其淡薄、几乎肉眼难以察觉的绿色光晕,如同涟漪般,悄无声息地扩散开来,掠过水面,拂过草叶,触及胡杨粗糙的树皮。
下一刻,令斗笠人都微微侧目的景象发生了——
那汪浑浊的水洼,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清澈见底!水底淤积的泥沙仿佛被无形之力沉淀、净化。周围几株原本有些蔫黄的灌木,枝叶微微舒展,透出了更加鲜活的绿意。就连那几棵不知生长了多少年、树皮皲裂的胡杨,也仿佛被注入了新的活力,枝叶在晚风中发出更加清脆的沙沙声。
整个绿洲,仿佛在这一瞬间,被赋予了短暂的、焕然一新的生机!
叶茯苓怔怔地看着自己的指尖,感受着体内那与整个绿洲隐隐连成一气、循环往复的源初生机,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震撼与明悟。
原来……这就是“维系者”的力量吗?不是索取,不是驾驭,而是融入、调和与滋养?当她真正理解并贴近了这片土地的意志后,源初生机便能自然而然地发挥出如此神奇的效果!
斗笠人看着那片焕然一新的小绿洲,木讷的脸上似乎极轻微地动了一下,最终只是淡淡说了一句:“悟性尚可。”
能得到他这简单的四个字评价,叶茯苓心中已是欣喜万分。她知道,自己在掌控力量的路上,终于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然而,她并没有注意到,在她净化绿洲、引发生机共鸣的刹那,怀中的巡天令,以及她自身那无法完全内敛的、属于灵慧之根和源初生机的特殊波动,如同在黑暗中点燃的灯塔,虽然微弱,却依旧被某些远在千里之外、或隐藏在暗处的存在,隐约捕捉到了一丝痕迹。
……
与此同时,巡天司,某处云雾缭绕、法则显化的秘境之中。
凌或身处一间完全由不知名白玉构筑的静室之内,四周墙壁上流淌着如同活物般的银色符文,隔绝了内外一切气息。他盘膝而坐,尝试运功,却发现体内的真气如同陷入泥沼,被一股无处不在的、温和却无比强大的法则力量牢牢压制,根本无法调动分毫。
这些日子,除了定时有人送来清淡的饮食,再无任何人出现,也无人与他交谈。他仿佛被遗忘在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这种完全失去掌控的感觉,让他心中焦灼,却又无可奈何。他唯一能确定的,是茯苓应该暂时安全,否则巡天司不会如此“平静”地关押着他。
就在他思绪纷杂之际,静室的玉门无声无息地滑开。
一名身着月白色云纹长袍、面容模糊不清、唯有双眸如星辰般璀璨的身影,缓步走了进来。正是当初在西北边境,出手封印寂灭尊者的那位巡天司使者。
“靖王凌或。”使者的声音平和,却带着直指人心的力量,“可知巡天司为何带你至此?”
凌或抬起头,目光平静地与使者对视:“为了隐巫教传承?为了叶茯苓?还是为了……本王身上流淌的凌氏血脉,与那祖凤异象的关联?”
使者星辰般的眸子注视着他,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你如何看待‘力量’?帝王之力,修行之力,乃至……那超脱凡俗的禁忌之力?”
凌或沉默片刻,缓缓道:“力量无分善恶,关键在于执掌力量的人心。帝王之力,当用以守护社稷黎民;修行之力,当用以明心见性,护持正道;至于禁忌之力……”他顿了顿,语气坚定,“若其本质为生机,为希望,为何不能用以福泽苍生?若因其强大而恐惧,因其未知而封禁,与因噎废食何异?”
使者静静听着,不置可否,继续问道:“若为此力,需付出代价,乃至……动摇国本,你当如何?”
凌或瞳孔微缩,直视使者:“敢问使者,何为国本?是凌氏一姓之江山永固?还是这天下万民之安居乐业?若一种力量,能活人无数,能化解灾劫,却可能威胁到皇权统治,便因其‘可能’之风险而扼杀,这究竟是守护,还是……自私?”
他的话语铿锵,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坦荡与决绝。
使者与他对视良久,那模糊的面容上似乎掠过一丝极淡的、难以言喻的情绪。
“你的答案,吾已知晓。”使者缓缓道,“然,天地运行,自有其规则。凌或,你身负之因果,牵扯甚深,非仅关乎你一人一姓。祖凤异象因叶茯苓而显,亦因你凌氏血脉而鸣。此间关联,需待厘清。”
“在此期间,你需留于此地。外界纷扰,与你无关。”
说完,使者不再多言,转身便欲离开。
“使者!”凌或猛地站起身,“茯苓她……她独自西行,前路凶险!你们巡天司既言庇护,为何不……”
“此为她的劫,亦是她的缘。”使者脚步未停,声音传来,带着一种超然物外的淡漠,“巡天司不干涉命定之路,只维系天地平衡。能否走到终点,看她自身造化。”
玉门无声闭合,将凌或焦急的追问隔绝在内。
静室重归死寂。
凌或一拳砸在冰冷的玉壁上,发出沉闷的响声,却无法撼动其分毫。他无力地滑坐在地,心中充满了对茯苓安危的疯狂担忧,以及对这所谓“命定之路”的愤怒与无奈。
巡天司……他们到底在谋划什么?他们带走他,真的只是为了“厘清因果”吗?
而此刻,远在戈壁绿洲的叶茯苓,并不知道凌或的处境。她沉浸在初步领悟“维系”之道的喜悦中,却也隐隐感觉到,自己似乎在不经意间,泄露了行踪。
她抬头望向东方,那是京城的方向,也是追兵可能袭来的方向。
夜色再次笼罩戈壁,寒意渐浓。
斗笠人往即将熄灭的篝火里添了几根枯枝,火星噼啪炸响,映照着他木讷而平静的脸。
“休息吧。”他平淡地说道,“明日,要过‘流沙河’了。”
流沙河?叶茯苓心中一动,那似乎是通往更西方的一处天险。
而她也隐约感觉到,怀中的巡天令,似乎比平时……更温热了一些。
        那些轨迹看似随意,仿佛孩童的涂鸦,但当她尝试用灵慧之根去感知,用源初生机的力量去模拟时,却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滞涩与艰难。这并非力量的强行运转,更像是一种意念的引导,一种与周围环境能量波动达成和谐共鸣的尝试。
斗笠人不再言语,如同入定的老僧,只是偶尔在她明显走入歧途、气息紊乱时,才会屈指弹出一缕细微的劲风,精准地打断她的运行,让她重新开始。
失败,调整,再失败,再调整……
汗水浸湿了她的额发,脸色因精神力的高度集中和反复消耗而变得苍白。但她眼神中的光芒却越来越亮。她能感觉到,每一次失败的尝试,都让她对“草木之语”的理解更深一分,对体内那缕源初生机的掌控更精细一丝。
她不再仅仅是将力量粗暴地注入草木,强迫它们行动;而是尝试着去理解它们的“呼吸”,去顺应它们的“意志”,让自己的意念如同溪流汇入江河,自然而然地引导它们做出回应。
这个过程缓慢而痛苦,远不如之前强行操控来得立竿见影。但叶茯苓明白,这才是正道,是斗笠人口中“维系者”的道路。
不知不觉,东方既白。
当第一缕晨曦穿透薄雾,照亮山坳时,叶茯苓缓缓睁开了眼睛。虽然疲惫,但眸中却多了一抹沉静的辉光。她伸出食指,对着篝火旁一株带着露珠的、不知名的蓝色小花,轻轻一点。
没有力量的奔涌,没有刻意的引导。
那株蓝色小花只是极其自然地、随着清晨的微风,微微摇曳了一下,一滴晶莹的露珠顺着花瓣滑落,恰好滴落在她指尖前方一寸的泥土上,润湿了一个小小的圆点。
成功了!
虽然只是如此微小的、近乎自然的回应,但叶茯苓心中却涌起了巨大的喜悦!这不是操控,而是沟通!是得到了这片天地间微小生命的认可与回应!
斗笠人不知何时已经站了起来,正在给那匹老马喂水。他瞥了一眼那滴落的露珠和叶茯苓脸上的喜色,平淡地说道:“入门了。走吧,路还长。”
没有夸奖,没有点评,仿佛这一切理所应当。
叶茯苓却丝毫不觉失望,恭敬地行了一礼:“多谢前辈指点。”
简单的干粮就着溪水用过,马车再次启程,驶入更加荒凉广袤的戈壁。放眼望去,天地间仿佛只剩下无尽的黄沙、砾石和稀疏的、耐旱的荆棘丛,天空是高远而冷酷的蓝,太阳灼热地炙烤着大地。
环境的剧变,对叶茯苓的修炼提出了新的挑战。这里的植物生命力远比中原地区顽强,但也更加“固执”和“排外”,它们深扎根系,汲取着地下深处稀薄的水分,对外界的能量波动异常敏感和抵触。
叶茯苓尝试与一株骆驼刺建立联系,却感觉自己的意念如同撞上了一堵厚实的、布满尖刺的墙壁,不仅无法融入,反而被那顽强的生命力反震得头脑发晕。
“此地生机内敛,不假外求。”斗笠人驾着车,头也不回地提点了一句,“欲要共鸣,先需理解其‘坚韧’之本。”
叶茯苓若有所思。她不再急于求成,而是将灵慧之根的感知缓缓扩散出去,不再试图“命令”或“引导”,只是静静地“观察”和“感受”。
她“听”到了脚下沙层深处,那些植物根系为了寻找水源,是如何坚韧不拔地向地底深处探索,绵延数丈甚至数十丈;她“感受”到那些看似干枯的枝叶,是如何在极端缺水的环境下,依旧锁住体内每一分珍贵的水分,叶片结构紧密得如同铠甲……
这是一种与中原草木截然不同的、在残酷环境中磨砺出的生存智慧与坚韧意志。
她的心渐渐静了下来,源初生机的运转也变得愈发柔和、内敛,不再试图去改变什么,而是尝试着去模拟、去贴近这种坚韧的韵律。
一天,两天……马车在戈壁中孤独前行。
叶茯苓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这种奇特的修炼状态中,对外界的感知变得模糊,唯有与这片荒芜大地生命的“对话”越发清晰。
直到第三日黄昏,马车前方出现了一片小小的、意外的绿洲。几棵高大的胡杨树顽强地挺立着,树下有一汪浑浊但确实存在的水洼,周围生长着一些耐盐碱的灌木。
“在此休整一夜。”斗笠人将马车停在绿洲边缘。
叶茯苓跳下马车,踏上这片久违的、蕴含着相对浓郁生机的地面,深深吸了一口气。她走到水洼边,蹲下身,手指轻轻触碰那浑浊的水面。
几乎是本能地,她体内那缕变得愈发凝练、并带上了戈壁植物特有坚韧韵律的源初生机,自然而然地流转起来,与水中蕴含的微弱生机,以及周围胡杨、灌木的生命气息,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她没有动用任何法门,没有刻意引导。
但以她的指尖为中心,一圈极其淡薄、几乎肉眼难以察觉的绿色光晕,如同涟漪般,悄无声息地扩散开来,掠过水面,拂过草叶,触及胡杨粗糙的树皮。
下一刻,令斗笠人都微微侧目的景象发生了——
那汪浑浊的水洼,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清澈见底!水底淤积的泥沙仿佛被无形之力沉淀、净化。周围几株原本有些蔫黄的灌木,枝叶微微舒展,透出了更加鲜活的绿意。就连那几棵不知生长了多少年、树皮皲裂的胡杨,也仿佛被注入了新的活力,枝叶在晚风中发出更加清脆的沙沙声。
整个绿洲,仿佛在这一瞬间,被赋予了短暂的、焕然一新的生机!
叶茯苓怔怔地看着自己的指尖,感受着体内那与整个绿洲隐隐连成一气、循环往复的源初生机,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震撼与明悟。
原来……这就是“维系者”的力量吗?不是索取,不是驾驭,而是融入、调和与滋养?当她真正理解并贴近了这片土地的意志后,源初生机便能自然而然地发挥出如此神奇的效果!
斗笠人看着那片焕然一新的小绿洲,木讷的脸上似乎极轻微地动了一下,最终只是淡淡说了一句:“悟性尚可。”
能得到他这简单的四个字评价,叶茯苓心中已是欣喜万分。她知道,自己在掌控力量的路上,终于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然而,她并没有注意到,在她净化绿洲、引发生机共鸣的刹那,怀中的巡天令,以及她自身那无法完全内敛的、属于灵慧之根和源初生机的特殊波动,如同在黑暗中点燃的灯塔,虽然微弱,却依旧被某些远在千里之外、或隐藏在暗处的存在,隐约捕捉到了一丝痕迹。
……
与此同时,巡天司,某处云雾缭绕、法则显化的秘境之中。
凌或身处一间完全由不知名白玉构筑的静室之内,四周墙壁上流淌着如同活物般的银色符文,隔绝了内外一切气息。他盘膝而坐,尝试运功,却发现体内的真气如同陷入泥沼,被一股无处不在的、温和却无比强大的法则力量牢牢压制,根本无法调动分毫。
这些日子,除了定时有人送来清淡的饮食,再无任何人出现,也无人与他交谈。他仿佛被遗忘在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这种完全失去掌控的感觉,让他心中焦灼,却又无可奈何。他唯一能确定的,是茯苓应该暂时安全,否则巡天司不会如此“平静”地关押着他。
就在他思绪纷杂之际,静室的玉门无声无息地滑开。
一名身着月白色云纹长袍、面容模糊不清、唯有双眸如星辰般璀璨的身影,缓步走了进来。正是当初在西北边境,出手封印寂灭尊者的那位巡天司使者。
“靖王凌或。”使者的声音平和,却带着直指人心的力量,“可知巡天司为何带你至此?”
凌或抬起头,目光平静地与使者对视:“为了隐巫教传承?为了叶茯苓?还是为了……本王身上流淌的凌氏血脉,与那祖凤异象的关联?”
使者星辰般的眸子注视着他,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你如何看待‘力量’?帝王之力,修行之力,乃至……那超脱凡俗的禁忌之力?”
凌或沉默片刻,缓缓道:“力量无分善恶,关键在于执掌力量的人心。帝王之力,当用以守护社稷黎民;修行之力,当用以明心见性,护持正道;至于禁忌之力……”他顿了顿,语气坚定,“若其本质为生机,为希望,为何不能用以福泽苍生?若因其强大而恐惧,因其未知而封禁,与因噎废食何异?”
使者静静听着,不置可否,继续问道:“若为此力,需付出代价,乃至……动摇国本,你当如何?”
凌或瞳孔微缩,直视使者:“敢问使者,何为国本?是凌氏一姓之江山永固?还是这天下万民之安居乐业?若一种力量,能活人无数,能化解灾劫,却可能威胁到皇权统治,便因其‘可能’之风险而扼杀,这究竟是守护,还是……自私?”
他的话语铿锵,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坦荡与决绝。
使者与他对视良久,那模糊的面容上似乎掠过一丝极淡的、难以言喻的情绪。
“你的答案,吾已知晓。”使者缓缓道,“然,天地运行,自有其规则。凌或,你身负之因果,牵扯甚深,非仅关乎你一人一姓。祖凤异象因叶茯苓而显,亦因你凌氏血脉而鸣。此间关联,需待厘清。”
“在此期间,你需留于此地。外界纷扰,与你无关。”
说完,使者不再多言,转身便欲离开。
“使者!”凌或猛地站起身,“茯苓她……她独自西行,前路凶险!你们巡天司既言庇护,为何不……”
“此为她的劫,亦是她的缘。”使者脚步未停,声音传来,带着一种超然物外的淡漠,“巡天司不干涉命定之路,只维系天地平衡。能否走到终点,看她自身造化。”
玉门无声闭合,将凌或焦急的追问隔绝在内。
静室重归死寂。
凌或一拳砸在冰冷的玉壁上,发出沉闷的响声,却无法撼动其分毫。他无力地滑坐在地,心中充满了对茯苓安危的疯狂担忧,以及对这所谓“命定之路”的愤怒与无奈。
巡天司……他们到底在谋划什么?他们带走他,真的只是为了“厘清因果”吗?
而此刻,远在戈壁绿洲的叶茯苓,并不知道凌或的处境。她沉浸在初步领悟“维系”之道的喜悦中,却也隐隐感觉到,自己似乎在不经意间,泄露了行踪。
她抬头望向东方,那是京城的方向,也是追兵可能袭来的方向。
夜色再次笼罩戈壁,寒意渐浓。
斗笠人往即将熄灭的篝火里添了几根枯枝,火星噼啪炸响,映照着他木讷而平静的脸。
“休息吧。”他平淡地说道,“明日,要过‘流沙河’了。”
流沙河?叶茯苓心中一动,那似乎是通往更西方的一处天险。
而她也隐约感觉到,怀中的巡天令,似乎比平时……更温热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