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林卫国再接重任,惊雷计划!-《四合院:我一级工程师,你还闹?》

  秦淮茹的日子又回到了原点。

  “咣当!”烧红的铁件被扔进油里,刺鼻的油烟熏得她一阵猛咳。

  锻工房里,锤打声震得她头昏脑涨。

  汗水浸透粗布工服,黏在身上又痒又难受。

  她甩甩酸痛的胳膊,看着手上新磨出的水泡,

  脑袋里全是图书馆的清净和李主任偷偷塞的雪花膏。

  现在,什么都没了。

  李主任因为易中海的事闹得太大,短时间也不敢跟她明着来往。

  只是偶尔塞一点粮食票,还不够贾家塞牙缝。

  贾家的饭桌又变回清汤寡水的棒子面糊糊。

  棒梗饿得哇哇直哭,贾张氏只敢躲在里屋指桑骂槐,翻来覆去地咒骂“丧门星”、“扫把货”。

  许大茂和阎埠贵也高兴没几天。

  两人腆着脸去找李主任,想兑现“安排个好去处”的承诺。

  连着去了三次,李主任都一脸不耐烦地挥手。

  “行了行了,我知道了,别老拿这点破事来烦我!”

  两人站在走廊里对视一眼,心里憋着火,却连个屁也不敢放。

  整个四合院都沉浸在一种压抑又诡异的气氛里。

  这天傍晚,一辆黑色的伏尔加轿车停在四合院门口。

  墙根下闲聊的大妈们“呼啦”一下全围过去,伸长脖子往里看。

  车门打开,林卫国和娄晓娥从车上走下来。

  林卫国穿着一身笔挺的蓝色工装,头发剪得利利索索,整个人英气逼人。

  娄晓娥穿着一件淡雅的布拉吉,手里还拎着一个网兜,里面装着水果和罐头。

  两人站在一起,郎才女貌,跟画报上的人似的。

  “哎哟,是林副院长回来了!”

  “这小两口,真是越看越登对。”

  院里人小声嘀咕,眼睛里全是羡慕。

  林卫国冲众人微微点头,算是打了招呼,便拉着娄晓娥往中院走。

  路过易中海家门口,他看见那个坐在小马扎上,形容枯槁的老头。

  易中海也看见他,眼睛里闪过怨毒和嫉妒。

  凭什么?凭什么他林卫国就能坐小车,住好房,身边还有娇妻?

  自己为厂里奉献一生,到头来断了腿,丢了工作,成了人人嫌的孤寡老头!

  这老天爷真是不开眼!

  林卫国只是淡淡瞥他一眼,便收回目光。

  这种已经被时代淘汰的垃圾,他多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

  回到家,娄晓娥把东西放下,心有余悸地拍拍胸口。

  “刚才易中海那眼神真吓人,跟要吃人似的。”

  “一条丧家之犬的哀嚎罢了,不用理他。”

  林卫国脱下外套,随手搭在椅背上。

  “咱们的‘曙光’项目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很快就要迎来新的任务。”

  ......

  曙光工程的收尾工作异常顺利。

  第一批十台国产S-58型扩散炉,在预定时间前一月,全部组装调试完毕。

  经过严格测试,所有性能指标均达到甚至超越“曙光一号”样机。

  消息上报,整个军工系统和科研系统为之震动。

  这意味着国家在半导体核心设备领域,彻底砸碎西方的技术封锁!

  庆功会开得简单热烈。

  大领导亲临现场,看着一排崭新,贴着“红星”标志的扩散炉,激动得眼眶泛红。

  他紧紧握着林卫国的手,半天说不出话,只是一个劲儿地重复:“好!好!好!”

  “你们是国家的功臣!是民族的脊梁!”

  庆功会后,林卫国被大领导单独叫到一个小会议室。

  屋里坐着的还有几位肩上扛着将星,面容坚毅的军方高级将领。

  会议室的气氛比庆功会时严肃许多。

  “卫国同志,‘曙光’亮了,但我们头顶上,还悬着一把要命的剑。”

  大领导亲自给林卫国倒杯茶,语气沉重。

  “美苏的核讹诈,就像两座大山,压得我们喘不过气。”

  “原子弹我们有,但我们还缺少能把‘铁拳头’打出去的‘长胳膊’。”

  一个将军接过话头,声音铿锵有力。

  “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远程打击力量!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导弹!”

  林卫国端着茶杯,没有说话,心里已经明白。

  “曙光工程”的成功,让他赢得高层的信任。

  现在一个更艰巨,也更重要的任务摆在他的面前。

  “所以,组织决定启动‘惊雷计划’。”

  大领导看着林卫国,一字一句地说道。

  “目标,在最短的时间内,研制出我们自己的中远程弹道导弹!”

  “卫国同志,你是我们现在最顶尖的跨领域专家,这个担子组织上希望你能挑起来。”

  “我需要你负责两个最关键的核心部分:高能液体燃料,和导弹的‘眼睛’——惯性导航系统。”

  林卫国放下茶杯,站起身,挺直腰杆。

  “请首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句掷地有声的承诺。

  从会议室出来,林卫国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几分。

  导弹,国之利器。

  高能燃料决定它能飞多远,惯性导航决定它能打多准。

  这两项技术这时都属于世界顶尖的绝密。

  尤其是惯性导航系统,更是被西方列为“禁运中的禁运”。

  林卫国回到实验院,立刻召集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成立两个新的攻关小组。

  娄晓娥毫无意外,再次成为他的第一助手。

  这一次,她不再只是记录数据和整理资料。

  经过“曙光工程”的淬炼,她已经脱胎换骨,

  成长为一名真正能参与到核心配方计算与实验验证的科研工作者。

  项目启动,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高能液体燃料。

  这东西是导弹的“血液”,能量密度越高,导弹的射程就越远,威力也越大。

  世界上主流的液体燃料,以煤油和液氧为基础。

  但林卫国知道,这种组合的能量密度已经接近天花板。

  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另辟蹊径。

  他凭借脑海中远超这个时代的知识储备,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

  放弃煤油,采用一种名为“偏二甲肼”的化合物作为燃料,再配合“四氧化二氮”作为氧化剂。

  这种组合不仅能量密度远超煤油液氧,而且还有一个巨大的优点。

  它们可以在常温下储存和加注,大大缩短导弹的发射准备时间。

  这在分秒必争的战场上,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

  当林卫国在项目组的第一次技术会议上,提出这个配方时。

  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

  在座的都是国内化学界的泰斗,可他们面面相觑,别说研究,许多人连“偏二甲肼”这个名字都是第一次听到。

  “林副院长,这个……偏二甲肼,是什么东西?”一个老教授小心翼翼地问。

  “它是一种高能的人工合成燃料,分子式是(CH3)2NNH2。”

  林卫国在黑板上写下化学式。

  “它的理论比冲,比现有的煤油燃料高出将近百分之三十。”

  百分之三十!

  这个数字让所有专家都倒吸一口冷气。

  要知道燃料的比冲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一下子提高百分之三十,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这……这可能吗?”

  “这个化学结构,看起来非常不稳定,会不会容易爆炸?”

  质疑声立刻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