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平二年的冬天,汴京城里刮着刺骨的寒风。在城南一家不起眼的酒楼里,几个年轻官员正围着一份手抄的文书,激动得满脸通红。
"妙啊!王介甫这话说得太痛快了!"一个年轻官员拍案叫绝,"'天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这不就是在说咱们现在的处境吗?"
"小声点!"旁边的人赶紧拉住他,"这文章现在可是犯忌讳的!"
他们传阅的,正是王安石那篇石破天惊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虽然仁宗已经驾崩,但这篇文章却在士林中悄然流传,像一团暗火,在寒风中默默燃烧。
一、一份迟到的答卷
说起来,这份万言书还是嘉佑三年写的。那会儿王安石还在度支判官任上,眼见国家积弊日深,一咬牙写下了这篇雄文。
可惜啊,当时的仁宗皇帝年纪大了,早就没了改革的锐气。看完奏章,只是淡淡说了句"安石有心了",就把它束之高阁。
这一放就是好几年。
但金子总会发光。这份万言书虽然没打动老皇帝,却在年轻的士子们中间不胫而走。
"你们看这一段,"太学生李定指着文稿念道,"'夫人才乏于上,则有沉废伏匿在下,而不为当时所知者矣。'这话说得太对了!现在朝中那些老臣,有几个是真才实学的?"
另一个学生接话:"还有这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这才是治国之道啊!比那些整天喊着'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老顽固强多了!"
这些年轻人都憋着一股劲。他们看够了朝中的因循守旧,看够了边患的日益严重,迫切希望能有个人站出来,带着大宋走出一条新路。
而王安石的这份万言书,正好说出了他们的心声。
二、江宁来的怪人
就在万言书悄悄流传的同时,它的作者王安石,正在江宁知府任上干得风生水起。
这位王大人在地方官任上可是个出了名的"怪人"。
别的官员讲究排场,他倒好,整天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旧官袍,头发乱糟糟的,胡子也不修。有一次下属实在看不过去,劝他注意仪表,他眼睛一瞪:"有那功夫,不如多办几件实事!"
他说的"实事",可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在江宁,他推行了一套"青苗钱"的做法——在青黄不接的时候,由官府贷款给农民,等秋收后再连本带利还回来。
这一招可把当地的地主老财气坏了。以前农民没饭吃,只能找他们借高利贷,现在倒好,官府出来抢生意了!
有个姓张的大地主跑到府衙抗议:"王大人,您这是与民争利啊!"
王安石冷笑一声:"张员外,你放贷收五分利的时候,怎么不说与民争利?本官只收两分利,怎么反倒成了与民争利了?"
张地主被噎得说不出话,灰溜溜地走了。
这事传到京城,又给王安石的"怪人"名声添了一笔。
三、朝堂上的暗流
万言书在士林中流传的消息,终于还是传到了朝堂上。
这天早朝后,几位老臣凑在一起喝茶。说着说着,就说到了王安石。
"这个王介甫,"参知政事吴奎摇着头说,"在地方上折腾还不够,现在他那份万言书又在年轻人中间传开了。这不是蛊惑人心吗?"
枢密使文彦博叹了口气:"此人才学是有的,就是太过偏激。他那套说法,要是真推行开来,非天下大乱不可。"
"谁说不是呢!"翰林学士王珪接话,"什么'祖宗不足法',这不是要动摇国本吗?"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这么看。
三司使韩绛就私下对朋友说:"我觉得介甫说得有道理。现在国库空虚,边患不断,再不想办法,真要出大事了。"
更让人意外的是,连一向稳重的宰相韩琦,有一次也在私下里说:"安石这个人,虽然做事急了点,但确实看到了问题的要害。"
朝堂上的这些议论,像暗流一样在官员们中间涌动。大家都在观望,想知道这份万言书最终会掀起多大的风浪。
四、颍王的震撼
这股暗流,终于流到了一个人的案头——他就是年轻的颍王赵顼。
那天,赵顼正在东宫读书,侍讲韩维神秘兮兮地拿来一份文稿。
"殿下,这是臣偶然得到的一篇文章,您不妨看看。"
赵顼接过来一看,标题是《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作者王安石。
一开始他还不太在意,但越看越心惊,越看越激动。
看到"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时,他忍不住点头:"说得对!现在朝中这些官员,有几个是真能办事的?"
看到"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时,他拍案叫绝:"妙啊!这才是富国之策!"
看到"变更天下之弊法"时,他陷入沉思:"是啊,祖宗之法要是不合时宜,为什么不能改?"
整整一个下午,赵顼都在反复研读这份万言书。他被文章中那种直面问题的勇气、那种系统性的思考深深震撼了。
"韩先生,"赵顼激动地问,"这个王安石,现在在什么地方?"
"回殿下,王介甫现在江宁知府任上。"
"这样的人,怎么能放在地方上?应该请到京城来!"
韩维苦笑:"殿下有所不知,朝廷多次召他,他都不肯来。"
"为什么?"
"有人说他清高,有人说他待价而沽。不过依臣看,他是在等待明主啊。"
赵顼若有所思。他想起文章中那句"欲施其事,必先得其人",忽然明白了什么。
五、新旧之争的伏笔
万言书的流传,无形中在朝堂上划出了一条分界线。
以司马光为首的一批老臣,对王安石这套理论深表忧虑。
有一天,司马光特意来找韩维:"持国(韩维的字),我听说颍王殿下最近在读王安石的万言书?"
韩维点点头:"是啊,殿下很是赞赏。"
司马光叹了口气:"殿下年轻,容易被新奇之说迷惑。你作为侍讲,要多加引导才是。"
"君实(司马光的字)兄多虑了。"韩维不以为然,"介甫所言,确实切中时弊。"
"可是他那套做法太过激进!"司马光激动起来,"大宋开国百年,靠的就是祖宗法度。要是按他说的乱改一气,非出大乱子不可!"
两人争论了半天,谁也说服不了谁。
与此同时,另一批人却在暗中支持王安石。
年轻的监察御史里行程颢,就经常在太学中宣讲王安石的主张:"王公所言,实为救时良策。我辈读书人,当以天下为己任,岂能坐视国家积弊日深?"
他的弟弟程颐却持不同看法:"治国当以正道,王公之说,近乎霸道。"
兄弟俩为此没少争论。
这些争论,看似只是理念之争,实际上已经埋下了后来新旧党争的种子。
六、山雨欲来
治平三年的春天,万言书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太学里,学生们分成两派:一派支持变法,把王安石奉为偶像;一派坚持守成,认为司马光才是正道。
在两派学生的一次辩论中,支持变法的李定慷慨陈词:"如今大宋,就像一艘千疮百孔的大船,再不修补,就要沉了!王公的主张,就是修补之法!"
反对的朱光庭立即反驳:"修补可以,但不能把船拆了重造!祖宗法度就是这船的龙骨,拆了龙骨,船还能不沉?"
双方争得面红耳赤,差点动起手来。
消息传到宫里,卧病在床的英宗叹了口气:"这些年轻人啊......"
他何尝不知道国家面临危机?可是现在的他,已经无力改变什么了。
而在东宫,赵顼却把万言书读了一遍又一遍。每当看到"变风俗,立法度"这一段,他的眼中就闪烁着异样的光彩。
有一次,他私下对韩维说:"先生,若他日我执掌乾坤,必用王介甫!"
韩维心中一惊,知道这位年轻的皇子已经下定了决心。
窗外,春雷阵阵。一场变革的暴风雨,正在酝酿之中。而王安石的这份万言书,就是第一声惊雷。
没有人知道,这声惊雷最终会带来甘霖,还是引发洪水。但所有人都感觉到,大宋这潭死水,终于要起波澜了。
(第四卷 第三章 终)
"妙啊!王介甫这话说得太痛快了!"一个年轻官员拍案叫绝,"'天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这不就是在说咱们现在的处境吗?"
"小声点!"旁边的人赶紧拉住他,"这文章现在可是犯忌讳的!"
他们传阅的,正是王安石那篇石破天惊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虽然仁宗已经驾崩,但这篇文章却在士林中悄然流传,像一团暗火,在寒风中默默燃烧。
一、一份迟到的答卷
说起来,这份万言书还是嘉佑三年写的。那会儿王安石还在度支判官任上,眼见国家积弊日深,一咬牙写下了这篇雄文。
可惜啊,当时的仁宗皇帝年纪大了,早就没了改革的锐气。看完奏章,只是淡淡说了句"安石有心了",就把它束之高阁。
这一放就是好几年。
但金子总会发光。这份万言书虽然没打动老皇帝,却在年轻的士子们中间不胫而走。
"你们看这一段,"太学生李定指着文稿念道,"'夫人才乏于上,则有沉废伏匿在下,而不为当时所知者矣。'这话说得太对了!现在朝中那些老臣,有几个是真才实学的?"
另一个学生接话:"还有这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这才是治国之道啊!比那些整天喊着'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老顽固强多了!"
这些年轻人都憋着一股劲。他们看够了朝中的因循守旧,看够了边患的日益严重,迫切希望能有个人站出来,带着大宋走出一条新路。
而王安石的这份万言书,正好说出了他们的心声。
二、江宁来的怪人
就在万言书悄悄流传的同时,它的作者王安石,正在江宁知府任上干得风生水起。
这位王大人在地方官任上可是个出了名的"怪人"。
别的官员讲究排场,他倒好,整天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旧官袍,头发乱糟糟的,胡子也不修。有一次下属实在看不过去,劝他注意仪表,他眼睛一瞪:"有那功夫,不如多办几件实事!"
他说的"实事",可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在江宁,他推行了一套"青苗钱"的做法——在青黄不接的时候,由官府贷款给农民,等秋收后再连本带利还回来。
这一招可把当地的地主老财气坏了。以前农民没饭吃,只能找他们借高利贷,现在倒好,官府出来抢生意了!
有个姓张的大地主跑到府衙抗议:"王大人,您这是与民争利啊!"
王安石冷笑一声:"张员外,你放贷收五分利的时候,怎么不说与民争利?本官只收两分利,怎么反倒成了与民争利了?"
张地主被噎得说不出话,灰溜溜地走了。
这事传到京城,又给王安石的"怪人"名声添了一笔。
三、朝堂上的暗流
万言书在士林中流传的消息,终于还是传到了朝堂上。
这天早朝后,几位老臣凑在一起喝茶。说着说着,就说到了王安石。
"这个王介甫,"参知政事吴奎摇着头说,"在地方上折腾还不够,现在他那份万言书又在年轻人中间传开了。这不是蛊惑人心吗?"
枢密使文彦博叹了口气:"此人才学是有的,就是太过偏激。他那套说法,要是真推行开来,非天下大乱不可。"
"谁说不是呢!"翰林学士王珪接话,"什么'祖宗不足法',这不是要动摇国本吗?"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这么看。
三司使韩绛就私下对朋友说:"我觉得介甫说得有道理。现在国库空虚,边患不断,再不想办法,真要出大事了。"
更让人意外的是,连一向稳重的宰相韩琦,有一次也在私下里说:"安石这个人,虽然做事急了点,但确实看到了问题的要害。"
朝堂上的这些议论,像暗流一样在官员们中间涌动。大家都在观望,想知道这份万言书最终会掀起多大的风浪。
四、颍王的震撼
这股暗流,终于流到了一个人的案头——他就是年轻的颍王赵顼。
那天,赵顼正在东宫读书,侍讲韩维神秘兮兮地拿来一份文稿。
"殿下,这是臣偶然得到的一篇文章,您不妨看看。"
赵顼接过来一看,标题是《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作者王安石。
一开始他还不太在意,但越看越心惊,越看越激动。
看到"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时,他忍不住点头:"说得对!现在朝中这些官员,有几个是真能办事的?"
看到"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时,他拍案叫绝:"妙啊!这才是富国之策!"
看到"变更天下之弊法"时,他陷入沉思:"是啊,祖宗之法要是不合时宜,为什么不能改?"
整整一个下午,赵顼都在反复研读这份万言书。他被文章中那种直面问题的勇气、那种系统性的思考深深震撼了。
"韩先生,"赵顼激动地问,"这个王安石,现在在什么地方?"
"回殿下,王介甫现在江宁知府任上。"
"这样的人,怎么能放在地方上?应该请到京城来!"
韩维苦笑:"殿下有所不知,朝廷多次召他,他都不肯来。"
"为什么?"
"有人说他清高,有人说他待价而沽。不过依臣看,他是在等待明主啊。"
赵顼若有所思。他想起文章中那句"欲施其事,必先得其人",忽然明白了什么。
五、新旧之争的伏笔
万言书的流传,无形中在朝堂上划出了一条分界线。
以司马光为首的一批老臣,对王安石这套理论深表忧虑。
有一天,司马光特意来找韩维:"持国(韩维的字),我听说颍王殿下最近在读王安石的万言书?"
韩维点点头:"是啊,殿下很是赞赏。"
司马光叹了口气:"殿下年轻,容易被新奇之说迷惑。你作为侍讲,要多加引导才是。"
"君实(司马光的字)兄多虑了。"韩维不以为然,"介甫所言,确实切中时弊。"
"可是他那套做法太过激进!"司马光激动起来,"大宋开国百年,靠的就是祖宗法度。要是按他说的乱改一气,非出大乱子不可!"
两人争论了半天,谁也说服不了谁。
与此同时,另一批人却在暗中支持王安石。
年轻的监察御史里行程颢,就经常在太学中宣讲王安石的主张:"王公所言,实为救时良策。我辈读书人,当以天下为己任,岂能坐视国家积弊日深?"
他的弟弟程颐却持不同看法:"治国当以正道,王公之说,近乎霸道。"
兄弟俩为此没少争论。
这些争论,看似只是理念之争,实际上已经埋下了后来新旧党争的种子。
六、山雨欲来
治平三年的春天,万言书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太学里,学生们分成两派:一派支持变法,把王安石奉为偶像;一派坚持守成,认为司马光才是正道。
在两派学生的一次辩论中,支持变法的李定慷慨陈词:"如今大宋,就像一艘千疮百孔的大船,再不修补,就要沉了!王公的主张,就是修补之法!"
反对的朱光庭立即反驳:"修补可以,但不能把船拆了重造!祖宗法度就是这船的龙骨,拆了龙骨,船还能不沉?"
双方争得面红耳赤,差点动起手来。
消息传到宫里,卧病在床的英宗叹了口气:"这些年轻人啊......"
他何尝不知道国家面临危机?可是现在的他,已经无力改变什么了。
而在东宫,赵顼却把万言书读了一遍又一遍。每当看到"变风俗,立法度"这一段,他的眼中就闪烁着异样的光彩。
有一次,他私下对韩维说:"先生,若他日我执掌乾坤,必用王介甫!"
韩维心中一惊,知道这位年轻的皇子已经下定了决心。
窗外,春雷阵阵。一场变革的暴风雨,正在酝酿之中。而王安石的这份万言书,就是第一声惊雷。
没有人知道,这声惊雷最终会带来甘霖,还是引发洪水。但所有人都感觉到,大宋这潭死水,终于要起波澜了。
(第四卷 第三章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