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新帝的锋芒-《风雅宋朝》

  治平四年的正月初八,汴京城还沉浸在年节的气氛中,突然从皇宫里传出阵阵钟声——不是喜庆的钟声,而是报丧的钟声。

  英宗皇帝驾崩了。

  这个消息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朝野间激起层层波澜。有人悲痛,有人担忧,更多的人在窃窃私语:这位年仅三十六岁的皇帝在位不到四年,留下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烂摊子,接下来该怎么办?

  一、仓促继位

  皇宫里乱成一团。年仅二十岁的赵顼跪在父皇灵前,整个人都是懵的。

  就在几天前,他还在跟韩维讨论《周礼》,为书中描绘的盛世景象心驰神往。谁能想到,转眼之间,他就要接过这副千斤重担。

  "殿下,"内侍省都知小声提醒,"该准备登基大典了。"

  赵顼茫然抬头:"这么快?"

  "国不可一日无君啊!"

  登基大典办得仓促而简单。赵顼穿着不合身的龙袍,坐在宽大的龙椅上,听着百官山呼"万岁",心里却没有半分喜悦。

  他看着底下黑压压的人群,突然想起父皇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说的话:"顼儿,这江山......就交给你了。记住,当皇帝......不容易啊......"

  当时他还不完全明白这句话的分量,现在坐在这个位置上,他终于懂了。

  二、初露锋芒

  新皇登基,照例要施恩天下。赵顼下的第一道诏书,是减免天下赋税三成。

  这道诏书一出,三司使韩绛坐不住了,连夜进宫求见。

  "陛下,"韩绛急得满头大汗,"国库现在的情况,您可能不太清楚。要是减免三成赋税,到了年底,官员的俸禄都发不出来了!"

  赵顼皱了皱眉:"那你说减多少合适?"

  "最多......最多一成。"

  "一成?"赵顼提高了音量,"一成够干什么?百姓现在过得什么日子,你知道吗?"

  韩绛扑通一声跪下了:"陛下,臣知道百姓艰难。可是国库真的没钱啊!"

  赵顼沉默了。他想起王安石在万言书里说的"天下财力日益困穷",原来不是危言耸听。

  最后,减免赋税的事不了了之。但通过这件事,赵顼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做事,先得有钱。

  三、整顿内政

  减免赋税行不通,赵顼又开始打别的主意。

  这天早朝,他提出要裁减宗室恩赐。

  "朕查过了,"赵顼拿着账本说,"光是给宗室的赏赐,每年就要花费二百万贯。这笔钱省下来,能做多少事?"

  这话一出,底下炸开了锅。

  以汝南郡王赵允让为首的宗室们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陛下!"赵允让老泪纵横,"这是太祖太宗定下的规矩啊!您这是要寒了赵家子孙的心吗?"

  其他宗室也纷纷附和:"是啊陛下,不能开这个头啊!"

  赵顼早就料到会这样,他不慌不忙地说:"诸位叔伯兄弟,朕不是要断了大家的生计,只是如今国库艰难,希望大家能体谅。"

  他顿了顿,环视众人:"这样吧,所有宗室恩赐减半。等国库宽裕了,再恢复原样。"

  话说到这个份上,宗室们虽然不情愿,也不好再说什么。

  这件事让朝臣们看到了新皇帝的另一面:别看年纪轻,做事却很有主见,而且不怕得罪人。

  四、边患之忧

  内政刚刚理出个头绪,边关又传来坏消息:西夏又开始在边境挑衅了。

  赵顼立即召集枢密院和兵部的官员开会。

  "诸位爱卿,"赵顼开门见山,"西夏屡犯边境,朕欲整军经武,诸位以为如何?"

  枢密使文彦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陛下,真宗皇帝定下的和议,岂能轻易更改?"

  "和议?"赵顼冷笑,"那是用钱买来的和平!每年给西夏那么多岁币,他们何曾真正安分过?"

  文彦博被问得哑口无言。

  兵部尚书韩绛支持皇帝的想法:"陛下说得对!咱们不能总是被动挨打,该硬气的时候就得硬气!"

  但另一位老臣富弼却忧心忡忡:"陛下,用兵不是儿戏。一旦开战,耗费的钱粮将是天文数字。以国库现在的情况,支撑得起吗?"

  这话说到了赵顼的痛处。是啊,没钱,说什么都是白搭。

  会议不欢而散。赵顼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大殿里,心里憋着一股火。

  他想改革,想强兵,想富国,可是处处碰壁。这些老臣张口闭口都是"祖宗之法",好像除了守着老规矩,什么都不会。

  五、寻求出路

  郁闷的赵顼又把韩维找来谈心。

  "先生,朕这个皇帝当得憋屈。"赵顼叹气道,"想做什么都做不成,这些老臣就知道拿祖宗之法来压朕。"

  韩维小心翼翼地说:"陛下,老臣们也是为了国家稳定。"

  "稳定?"赵顼突然激动起来,"再这么'稳定'下去,大宋就要亡国了!"

  这话说得太重,韩维吓得不敢接话。

  赵顼平复了一下情绪,问道:"先生,你说实话。以现在的情况,到底该怎么办?"

  韩维沉吟片刻:"陛下可还记得王安石的万言书?"

  "当然记得!"赵顼眼睛一亮,"朕这些天一直在想,也许王介甫说得对,非得大刀阔斧地改革不可!"

  "可是......"韩维欲言又止。

  "可是什么?"

  "老臣们恐怕不会同意。"

  赵顼冷哼一声:"朕是皇帝!难道还要看他们的脸色行事?"

  话虽这么说,但赵顼心里明白,真要推行改革,还得先过了老臣这一关。

  六、暗流涌动

  新皇帝想要改革的消息,很快就在朝中传开了。

  老臣们聚在一起,个个忧心忡忡。

  "听说陛下最近常召韩持国进宫,"富弼皱着眉头说,"怕是在商量变法的事。"

  文彦博叹气:"年轻人啊,就是容易冲动。治国哪有那么简单?"

  司马光一直沉默不语,最后才开口:"陛下锐意进取是好事,但千万不能被小人蛊惑。"

  他说的"小人",指的就是王安石。

  与此同时,另一批人却在暗中期待变革。

  年轻的监察御史里行程颢经常在太学中宣讲:"新帝登基,万象更新。这正是推行新法、富国强兵的大好时机!"

  他的言论吸引了不少年轻官员和太学生。这些人对现状不满,渴望改变,把希望都寄托在了年轻皇帝身上。

  而在江宁,王安石也听说了新帝登基的消息。

  "老师,"吕惠卿兴奋地说,"新帝年轻有为,说不定会重用您!"

  王安石却显得很平静:"急什么?该来的总会来。"

  他继续埋头处理公务,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但有心人发现,他最近批阅公文时,嘴角总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七、决意已定

  治平四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才二月间,汴京城已经暖意融融。

  赵顼站在皇宫的最高处,俯瞰着这座百万人口的都城。街道上车水马龙,商铺里人来人往,好一派繁华景象。

  可是他知道,这繁华背后隐藏着深深的危机:国库空虚,边患不断,官吏腐败,民生艰难......

  "陛下,"韩维不知何时来到他身后,"风大,当心着凉。"

  赵顼没有回头,轻声问:"先生,你说朕能当好这个皇帝吗?"

  韩维恭敬地回答:"陛下天资聪颖,勤政爱民,必能成为一代明君。"

  赵顼摇摇头:"明君不只是个好听的名号,是要做实事的。"

  他转过身,目光坚定:"朕想好了,不能再这么得过且过。大宋这艘船,该调转方向了!"

  "陛下的意思是?"

  "召王安石入京!"赵顼一字一顿地说,"朕要见他!"

  春风拂过宫墙,吹动了年轻皇帝的衣袍。没有人知道,这个决定将会给大宋带来怎样的变化。

  但所有人都能感觉到——一个新的时代,就要开始了。

  (第四卷 第四章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