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八年的春天,汴京城的牡丹开得格外艳丽,但皇宫里的气氛却像结了冰。三十八岁的皇帝赵顼躺在龙榻上,已经瘦得脱了形。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年轻君主,如今连说句话都要喘半天。
"朕...朕不甘心啊..."他望着床顶的雕龙,声音微弱得几乎听不见。
一、最后的坚持
就在半年前,赵顼还在为西北的战事操劳。当时永乐城刚打了败仗,朝中反对新法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陛下,"王安石在病榻前劝他,"该歇歇了。"
"不能歇..."赵顼咳嗽着说,"一歇,那些人就更来劲了。"
他强撑着病体上朝,继续为新法辩护。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皇帝的身体已经撑不住了。
最让人心疼的是,他连批阅奏章都要人代笔。有一次,他口述旨意时突然晕倒,把满朝文武都吓坏了。
"陛下这是累的啊!"御医私下对宰相说,"再这么操劳下去,只怕..."
话没说完,但大家都明白。
二、旧党反扑
皇帝病重的消息传开,旧党大臣们开始蠢蠢欲动。
以高太后为首的后宫势力率先发难。这位老太太是赵顼的亲妈,但一直反对变法。现在看儿子病成这样,她直接把王安石叫到跟前训话:
"王先生,皇帝都病成这样了,你就不能让他省省心?"
王安石只能低头听着,一句话也不敢说。
更狠的是司马光。虽然人在永兴军,但他的奏章一封接一封地往京城送。
"陛下病重,宜静养。请暂停新法,与民休息..."
这话说得冠冕堂皇,实际上就是在逼宫。
三、临终托孤
这年三月,赵顼的病情突然恶化。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开始安排后事。
"传...传朕旨意..."他艰难地对贴身太监说,"立赵佣为太子..."
赵佣是他的第六个儿子,今年才九岁。选择这么小的孩子继位,显然是因为不放心别人。
接着,他又召来几位老臣:
"朕走后...太子年幼...由太后...垂帘听政..."
这话一出,王安石的心就凉了半截。高太后一向反对新法,让她掌权,新法还能保住吗?
但这是皇帝的遗命,谁也不敢反对。
四、壮志未酬
元丰八年四月初一,赵顼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弥留之际,他紧紧抓着王安石的手:"先生...新法...就拜托你了..."
说完这句话,他就永远闭上了眼睛。
消息传出,举国震惊。谁也没想到,这位年仅三十八岁的皇帝,会这么早就离开人世。
王安石跪在灵前,老泪纵横。他想起十六年前,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皇帝对他说:"朕要富国强兵,先生可愿助我?"
十六年来,他们一起推行新法,一起面对非议,一起经历失败...如今,皇帝走了,留下他这个孤臣,还能支撑多久?
五、风云突变
果然,赵顼的棺材还没入土,朝堂就变了天。
高太后垂帘听政的第一天,就召见了司马光。
"司马先生,"太后抹着眼泪说,"先帝在世时,被小人蒙蔽。如今这朝政,还要靠你来整顿啊!"
司马光心领神会:"臣必竭尽全力,拨乱反正!"
旧党大臣们欢呼雀跃,变法派则如丧考妣。
最惨的是章惇。他在朝堂上公然顶撞太后:"先帝尸骨未寒,太后就要尽废新法,这是对先帝不敬!"
高太后勃然大怒:"把这个狂徒给我赶出去!"
章惇当场被罢官,贬到岭南去了。
六、树倒猢狲散
眼看大势已去,变法派纷纷自保。
曾布第一个上疏,说自己"误入歧途",请求太后宽恕。
吕惠卿更绝,直接把王安石写给他的私信都交了出来,说是"检举揭发"。
就连王安石的儿子王雱,也被人弹劾"结交权贵"。
短短一个月,变法派土崩瓦解。
这天,王安石独自在家中整理书稿。老仆王福进来通报:"老爷,司马光来了。"
王安石一愣:"他来做什么?"
"说是...来探望故人。"
七、最后的对话
司马光走进书房时,王安石正在烧信。
"介甫这是做什么?"司马光问。
"一些旧信,留着无益。"王安石头也不抬。
两人对坐,一时无言。
最后还是司马光先开口:"介甫,收手吧。新法...该停了。"
王安石抬起头,目光依然锐利:"君实,你我相识多年。你说实话,新法真的全无是处?"
司马光沉默片刻:"青苗法、免役法,初衷是好的。但执行起来,害大于利。"
"所以就要全盘否定?"
"不是否定,是拨乱反正。"
王安石长叹一声:"我明白了。"
送走司马光,王安石继续整理书稿。他知道,属于自己的时代已经结束。但他不后悔。
"父亲,"王雱担心地问,"我们以后怎么办?"
"回家。"王安石平静地说,"回江宁。"
窗外,春风吹落一树梨花。变法的大幕,正在缓缓落下。
(第四卷 第二十章 终)
"朕...朕不甘心啊..."他望着床顶的雕龙,声音微弱得几乎听不见。
一、最后的坚持
就在半年前,赵顼还在为西北的战事操劳。当时永乐城刚打了败仗,朝中反对新法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陛下,"王安石在病榻前劝他,"该歇歇了。"
"不能歇..."赵顼咳嗽着说,"一歇,那些人就更来劲了。"
他强撑着病体上朝,继续为新法辩护。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皇帝的身体已经撑不住了。
最让人心疼的是,他连批阅奏章都要人代笔。有一次,他口述旨意时突然晕倒,把满朝文武都吓坏了。
"陛下这是累的啊!"御医私下对宰相说,"再这么操劳下去,只怕..."
话没说完,但大家都明白。
二、旧党反扑
皇帝病重的消息传开,旧党大臣们开始蠢蠢欲动。
以高太后为首的后宫势力率先发难。这位老太太是赵顼的亲妈,但一直反对变法。现在看儿子病成这样,她直接把王安石叫到跟前训话:
"王先生,皇帝都病成这样了,你就不能让他省省心?"
王安石只能低头听着,一句话也不敢说。
更狠的是司马光。虽然人在永兴军,但他的奏章一封接一封地往京城送。
"陛下病重,宜静养。请暂停新法,与民休息..."
这话说得冠冕堂皇,实际上就是在逼宫。
三、临终托孤
这年三月,赵顼的病情突然恶化。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开始安排后事。
"传...传朕旨意..."他艰难地对贴身太监说,"立赵佣为太子..."
赵佣是他的第六个儿子,今年才九岁。选择这么小的孩子继位,显然是因为不放心别人。
接着,他又召来几位老臣:
"朕走后...太子年幼...由太后...垂帘听政..."
这话一出,王安石的心就凉了半截。高太后一向反对新法,让她掌权,新法还能保住吗?
但这是皇帝的遗命,谁也不敢反对。
四、壮志未酬
元丰八年四月初一,赵顼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弥留之际,他紧紧抓着王安石的手:"先生...新法...就拜托你了..."
说完这句话,他就永远闭上了眼睛。
消息传出,举国震惊。谁也没想到,这位年仅三十八岁的皇帝,会这么早就离开人世。
王安石跪在灵前,老泪纵横。他想起十六年前,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皇帝对他说:"朕要富国强兵,先生可愿助我?"
十六年来,他们一起推行新法,一起面对非议,一起经历失败...如今,皇帝走了,留下他这个孤臣,还能支撑多久?
五、风云突变
果然,赵顼的棺材还没入土,朝堂就变了天。
高太后垂帘听政的第一天,就召见了司马光。
"司马先生,"太后抹着眼泪说,"先帝在世时,被小人蒙蔽。如今这朝政,还要靠你来整顿啊!"
司马光心领神会:"臣必竭尽全力,拨乱反正!"
旧党大臣们欢呼雀跃,变法派则如丧考妣。
最惨的是章惇。他在朝堂上公然顶撞太后:"先帝尸骨未寒,太后就要尽废新法,这是对先帝不敬!"
高太后勃然大怒:"把这个狂徒给我赶出去!"
章惇当场被罢官,贬到岭南去了。
六、树倒猢狲散
眼看大势已去,变法派纷纷自保。
曾布第一个上疏,说自己"误入歧途",请求太后宽恕。
吕惠卿更绝,直接把王安石写给他的私信都交了出来,说是"检举揭发"。
就连王安石的儿子王雱,也被人弹劾"结交权贵"。
短短一个月,变法派土崩瓦解。
这天,王安石独自在家中整理书稿。老仆王福进来通报:"老爷,司马光来了。"
王安石一愣:"他来做什么?"
"说是...来探望故人。"
七、最后的对话
司马光走进书房时,王安石正在烧信。
"介甫这是做什么?"司马光问。
"一些旧信,留着无益。"王安石头也不抬。
两人对坐,一时无言。
最后还是司马光先开口:"介甫,收手吧。新法...该停了。"
王安石抬起头,目光依然锐利:"君实,你我相识多年。你说实话,新法真的全无是处?"
司马光沉默片刻:"青苗法、免役法,初衷是好的。但执行起来,害大于利。"
"所以就要全盘否定?"
"不是否定,是拨乱反正。"
王安石长叹一声:"我明白了。"
送走司马光,王安石继续整理书稿。他知道,属于自己的时代已经结束。但他不后悔。
"父亲,"王雱担心地问,"我们以后怎么办?"
"回家。"王安石平静地说,"回江宁。"
窗外,春风吹落一树梨花。变法的大幕,正在缓缓落下。
(第四卷 第二十章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