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元佑更化-《风雅宋朝》

  神宗皇帝的丧钟还在汴京城上空回荡,一场政治风暴已经悄然来临。高太后垂帘听政的第一天,就干了一件让满朝文武目瞪口呆的事——她把司马光从永兴军召回来了!

  消息传开,旧党大臣们欢天喜地,就差没放鞭炮庆祝了。变法派则是个个面如死灰,都知道好日子到头了。

  一、老太太发飙

  要说这位高太后,那可是新法的头号反对派。当年神宗在世时,她就没少跟儿子吵架。现在儿子不在了,她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垂帘听政的第一天,老太太往珠帘后面一坐,开门见山:"先帝在时,被小人蒙蔽,搞什么新法,把天下搞得乌烟瘴气。从今天起,一切都要改回来!"

  底下的大臣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先说话。

  "怎么?都不说话?"太后声音提高八度,"司马光到哪了?"

  "回太后,已经过了郑州,明日就能到京。"

  "好!"太后一拍扶手,"等他回来,就让那些跳梁小丑知道知道,什么才是祖宗法度!"

  这话分明是说给变法派听的。站在队列里的蔡确、章惇等人,脸色顿时变得惨白。

  二、万人空巷

  司马光回京那天,汴京城可热闹了。老百姓听说司马相公回来了,全都涌上街头,把御街堵得水泄不通。

  "让让!让让!司马相公的车驾过来了!"

  只见司马光坐在一辆简朴的马车上,不断向路旁的百姓拱手致意。这位六十七岁的老人,已经在永兴军待了整整十五年。

  "司马公!终于把您盼回来了!"

  "请司马公为民做主啊!"

  欢呼声此起彼伏,比过节还热闹。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个大明星来了。

  王安石在府中也听说了街上的盛况。他站在窗前,望着远处喧闹的街道,轻轻叹了口气。

  "父亲..."王雱担忧地看着他。

  "无妨。"王安石摆摆手,"这是他的时辰。"

  三、五日尽废

  司马光回京后,干的第一件事就让所有人都傻眼了。

  他给太后的第一份奏章,居然要求"五日之内,尽废新法"!

  连太后都觉得太快了:"司马先生,这是不是太急了点?"

  "太后!"司马光激动得胡子都在抖,"新法害民,如同救火,岂能拖延?"

  他在朝堂上慷慨陈词:"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保甲法...这些都是祸国殃民之法,多留一日,百姓就多受一日之苦!"

  变法派的大臣们坐不住了。章惇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司马公!新法推行十六年,岂能说废就废?总要有个过渡..."

  "过渡?"司马光冷笑,"请问章大人,害民之法,还要怎么过渡?难道要让百姓再忍受几年?"

  两人在朝堂上吵得面红耳赤。最后太后拍板:"就依司马先生!"

  四、苏轼的忧虑

  有趣的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尽废新法的,居然是旧党中的苏轼。

  这位大才子被贬在外多年,好不容易等到旧党翻身,本该高兴才对。可他看到司马光这么蛮干,实在忍不住了。

  "君实兄,"苏轼私下劝司马光,"免役法实行多年,骤然恢复差役,恐怕会出乱子啊!"

  司马光很不高兴:"子瞻,你怎么也替新法说话?"

  "我不是替新法说话,"苏轼解释,"只是觉得应该循序渐进..."

  "不行!"司马光斩钉截铁,"这些害民之法,一天都不能留!"

  苏轼摇头叹息:"司马公啊司马公,你这是'执拗相公'第二啊!"

  这话传到王安石耳朵里,他苦笑道:"想不到苏子瞻还有替新法说话的一天。"

  五、一地鸡毛

  新法废除得倒是痛快,可留下的烂摊子却不好收拾。

  最先出问题的是免役法。废止诏书一下,地方官傻眼了——这免役钱不收了,可官府用人还得花钱雇啊!钱从哪来?

  "大人,这可怎么办?"开封府的一个小吏问知府。

  知府也头疼:"我哪知道?朝廷只说废,又没说以后怎么办。"

  更乱的是青苗法。以前靠青苗钱过活的贫苦农民,现在借不到钱了,只好又去找地主借高利贷。

  "早知道这样,还不如不废呢!"一个老农抱怨道。

  保甲法废止后,边境的防御立刻出现了问题。以前靠保甲维持的地方治安,现在没人管了。

  "简直是胡闹!"老将种谔在边境大骂,"打仗的时候就知道保甲的好了!"

  六、新旧党争

  新法虽然废了,但党争却更加激烈了。

  旧党内部很快分成了三派:以司马光为首的"朔党",以苏轼为首的"蜀党",还有以程颐为首的"洛党"。三派互相攻击,比跟变法派斗得还凶。

  有一次,苏轼在朝堂上开玩笑,程颐立刻板起脸:"苏学士!朝廷重地,岂能戏言?"

  苏轼反唇相讥:"程夫子这是要把朝堂变成课堂啊?"

  两人当场吵了起来,把司马光气得直跺脚。

  更离谱的是,有人开始搞政治清算。凡是支持过新法的官员,不管是谁,一律贬官。

  连已经退休的文彦博都被揪出来批斗,说他当年没有坚决反对新法。

  "这都什么事啊!"文彦博在家唉声叹气。

  七、辞官归隐

  看着朝堂上这出闹剧,王安石彻底心灰意冷了。

  这天,他给太皇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辞去一切官职,回江宁养老。

  太后很痛快就准了。对她来说,这个"拗相公"早点离开京城,她才能睡得安稳。

  离京那天,送行的人比上次还少。只有几个老友和学生来送别。

  "介甫保重。"

  "老师珍重。"

  王安石一一还礼,脸上看不出喜怒。

  马车驶出汴京城门时,他最后回头看了一眼。十六年前,他满怀理想来到这里,想要改变这个世界。十六年后,他带着一身伤痛离开,这个世界似乎什么都没改变。

  "老爷,咱们还回来吗?"老仆王福问。

  王安石摇摇头,没有回答。

  马车渐行渐远,消失在官道的尽头。一个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第四卷 第二十一章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