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君子之争-《风雅宋朝》

  元佑元年的夏天,汴京城热得像个蒸笼。可比起这天气更让人透不过气的,是朝堂上新冒出的一股邪火——旧党内部自己打起来了!

  要说这事还得从一场丧事说起。那天文彦博的老母亲去世,满朝文武都去吊唁。苏轼也跟着去了,结果就闹出了一场大风波。

  一、丧礼风波

  程颐这个人,是出了名的老古板。他严格按照古礼安排丧事,要求所有来宾都必须穿着素服,言行举止要庄重肃穆。

  偏偏苏轼最讨厌这套虚头巴脑的规矩。他穿着一身常服就来了,还在灵前跟同僚有说有笑。

  程颐一看就火了,当场训斥道:"子瞻!此乃丧礼,岂可如此轻浮!"

  苏轼满不在乎:"程夫子,人生在世,哭哭啼啼是一天,说说笑笑也是一天。老夫人高寿而终,这是喜丧,何必搞得如此压抑?"

  "荒谬!"程颐胡子都气歪了,"礼法岂能儿戏!"

  两人就在灵前吵了起来,把文彦博气得直跺脚:"二位要吵出去吵!别惊扰了先人!"

  这事第二天就传遍了京城。老百姓茶余饭后都在议论:

  "听说了吗?苏学士和程夫子在文太傅家吵起来了!"

  "为什么啊?"

  "说是为了丧礼的规矩..."

  二、蜀洛朔党

  谁都没想到,这场争吵就像在干柴堆里扔了个火把,把旧党内部积压的矛盾全点燃了。

  朝中大臣很快分成了三派:

  以程颐为首的"洛党",都是些讲究礼法的道学先生。他们看不惯苏轼那帮人放浪形骸的作派。

  以苏轼为首的"蜀党",多是些文人墨客。他们觉得程颐那些人太死板,整天把"礼法"挂在嘴边,实在烦人。

  还有以刘挚为首的"朔党",主要是河北籍的官员。他们自诩为司马光的正统传人,两边都看不上。

  三派人马在朝堂上吵,在酒桌上吵,连上个厕所碰见都要互相瞪两眼。

  有一次更离谱。苏轼写了一首咏竹的诗,其中有"累尽神仙署竹郎"的句子。程颐的门生立刻上书弹劾,说这是"影射朝政,居心叵测"。

  苏轼气得直跳脚:"我写竹子碍着谁了?"

  三、司马光的烦恼

  最头疼的要数司马光。这位老先生本想着一心一意废除新法,谁知道后院起火了。

  这天,洛党的贾易跑来告状:"司马公,苏轼在国子监讲课,居然说'礼法岂为我辈所设',这成何体统!"

  没过一会儿,蜀党的吕陶也来了:"司马公,程颐在经筵上指桑骂槐,说某些人'不学无术',这分明是在攻击苏学士!"

  司马光被吵得一个头两个大:"诸位!大敌当前,新法余孽未清,你们怎么自己先斗起来了?"

  可惜没人听他的。三派人马越斗越凶,连带着地方官员也站队表态。四川籍的官员支持苏轼,河南籍的官员支持程颐,河北籍的官员支持刘挚。

  好好的朝廷,愣是变成了同乡会。

  四、程门立雪

  要说程颐这人,虽然古板,但学问确实好。他在洛阳开馆授徒,慕名而来的学生能把门槛踏破。

  最有名的就是"程门立雪"的故事。那天下着大雪,学生杨时和游酢来请教问题,见老师正在午睡,就站在雪地里等。等程颐醒来,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深。

  这事传开后,程颐的名声更响了。他的门生也越发得意,觉得自家老师才是儒学正宗。

  苏轼听说后,只是笑了笑:"站雪地里等?这不是傻吗?直接把我叫醒不就得了?"

  这话传到程颐耳朵里,又把老先生气得不轻。

  五、东坡肉与理气论

  两派的差别,从吃饭上就能看出来。

  苏轼是个美食家,最爱研究吃喝。他被贬黄州时,发明了"东坡肉",还写了篇《猪肉颂》,把这道菜的做法传遍天下。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苏轼在宴会上吟诵自己的诗句,得意洋洋。

  程颐却从来不参加这种饮宴。他认为"吃喝玩乐"都是玩物丧志,真正的君子应该"存天理,灭人欲"。

  有一次,两派在经筵上又吵了起来。苏轼说:"人生得意须尽欢。"

  程颐反驳:"应当克己复礼。"

  争到激烈处,程颐搬出他的"理气论":"万物皆是一个天理..."

  苏轼立刻打断:"那天理让不让人吃肉?"

  满堂哄笑。程颐气得当场拂袖而去。

  六、老太太发火

  这场闹剧终于惊动了帘子后面的高太后。

  老太太一开始还觉得文人吵架挺有意思,后来发现事情不对劲了——这些人都忙着内斗,朝政都没人管了!

  "成何体统!"太后在寝宫里大发雷霆,"先帝才走了几天?他们就闹成这样!"

  她把三派的头头都叫来训话:

  "程颐!你是老师,要有容人之量!"

  "苏轼!你是学士,要注意言行!"

  "刘挚!你是御史,要调和鼎鼐!"

  三人唯唯诺诺地退下,可一出门又互相瞪了一眼。

  太后看着他们的背影,无奈地摇头:"这些人啊...还不如王安石呢!"

  七、渔翁得利

  就在旧党内斗的时候,变法派却在暗中积蓄力量。

  章惇被贬到岭南后,并没有消沉。他联络各地的变法派官员,等待时机卷土重来。

  "让他们斗吧,"章惇在给蔡确的信中写道,"斗得越凶,对我们越有利。"

  果然,由于旧党内耗,朝政开始出现混乱。新法废除得太急,很多政策衔接不上,各地怨声载道。

  更糟糕的是,边境的防御也松懈了。西夏听说宋朝内部不稳,又开始在边境挑衅。

  "看到了吧?"章惇得意地对儿子说,"这些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夜色深沉,汴京城里依然暗流涌动。没有人注意到,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而在江宁的王安石,听说朝中的闹剧后,只是淡淡一笑:"早知如此..."

  这句话没有说完,但其中的意味,却值得每个人深思。

  (第四卷 第二十二章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