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士拐进弥敦道时,路边的霓虹招牌已经亮了起来。李扬望着窗外闪过的 “嘉和影院” 招牌,红色霓虹灯在暮色里格外醒目 —— 这个曾捧红李晓龙还有陈龙大哥的电影公司,此刻正静静的矗立在旺角的繁华深处。
“到了。” 司机踩下刹车,指着前方一栋浅灰色建筑。门口的旋转门不断吞吐着行人,玻璃幕墙上贴着的巨幅海报,梁朝韦的侧脸在光影里若隐若现。
刚下车,一个穿深色西装的年轻人就快步迎上来,胸前别着 “嘉和影业” 的金属铭牌。“李导您好,我是邹先生的助理阿 ken。” 他微微躬身,“邹先生在办公室等您,请跟我来。”
“辛苦你了。” 李扬颔首示意,走进大堂,墙上挂满了泛黄的剧照。
李晓龙在《猛龙过江》里的经典打斗,陈龙在《警察故事》里吊在巴士外的惊险瞬间,还有纪录嘉和的历史照片,黑白画面里的邹文淮,还是个穿着白衬衫的青年,正和邵艺夫在片场讨论剧本。
“邹先生常说,这些老照片是嘉禾的根。” 阿 ken 按下电梯按钮,镜面映出三人的身影,“他每天早上都会来大堂转一圈,看看这些照片才上楼。”
电梯在 12 楼停下,门刚打开就听见隐约的打字声。走廊两侧的办公室门牌上写着 “制作部”“发行部”“艺人管理部”,路过一间开着门的办公室时,李扬瞥见几个年轻人正围着电脑看样片,嘴里用粤语讨论着镜头角度。
阿 ken 在走廊尽头停下,敲响了厚重的胡桃木门。“邹先生,李导到了。”
“请进。” 里面传来沉稳的回应,带着岁月沉淀的沙哑。
推开门的瞬间,李扬闻到了雪茄和旧书混合的味道。办公室宽敞明亮,整面墙的书架上摆满了电影剧本和奖杯,其中一座金像奖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落地窗前站着个穿深灰色西装的老人,领带打得一丝不苟,袖口露出精致的袖扣 —— 典型的老派英伦打扮,却在转身时露出双目光如炬的眼睛。
“李导,久仰。” 邹文淮伸出手,掌心苍老却很有力。他比新闻照片里看起来更清瘦,但腰杆挺得笔直,丝毫不见龙钟之态。
“邹先生客气了。” 李扬握住邹文淮的手,“早就该来拜访您,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
“坐。” 邹文淮示意李扬坐到真皮沙发上,亲自倒了杯普洱茶,茶汤在骨瓷杯里泛着琥珀色。
“我这茶是云南的朋友送的,放了二十年,尝尝看。” 邹文淮在李扬对面坐下,姿态从容,“一直看新闻说内地出了个天才年轻导演,拍的《源代码》在香港也很卖座。本想去年金像奖请你过来,结果你在忙着筹备新片,真是遗憾。”
李扬接过茶杯,指尖感受到温热的触感:“您过奖了。我能有现在这点成绩,全靠赶上了好时候。”
李扬诚恳地望着邹文淮,“当年您带着李晓龙闯荡好莱坞,把华语电影推向世界,那才是真正的开创之举。我们这些后辈,不过是站在您这样的巨人肩膀上往前走了几步。”
“哈哈,你这年轻人,说话倒是好听。” 邹文淮被逗笑了,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在邵氏的片场打杂呢,每天搬道具、拉电线,忙到半夜才能睡。” 他呷了口茶,语气里带着感慨,“时间过得真快啊,一晃眼,嘉和都快四十年了。”
李扬看着邹文淮鬓角的白发,也是敬佩的说道:“邹生1970 年离开邵氏,带着仅有的十万港币创办嘉和,硬是在邵氏的垄断下杀出一条血路。这份魄力,就算放在今天也足以让人钦佩。”
“李导,不也是年青一代的翘楚。”邹文淮客套道。
“李导,” 邹文淮话锋一转,身体微微前倾,“我今天请你过来,一是想亲眼见见你这位年轻俊杰,二是想听听你对现在香江影坛的看法。” 他目光坦诚,“不用顾忌什么,直说就好。”
李扬放下茶杯,指尖在杯沿轻轻摩挲,“邹先生是想听真话?”
“当然。” 邹文淮挑眉,“我活了七十多年,什么难听的话没听过?要是连几句真话都受不住,早就被这圈子淘汰了。”
“那我就直说了。” 李扬深吸一口气,语气郑重,“现在的香江影坛,就像夕阳西下,靠着老本过日子。您看现在的港片,不是黑帮枪战就是警匪贩毒,翻来覆去还是八十年代的套路。投资人想着小成本高票房,编剧懒得创新,演员也在吃老本。”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来,“再这么下去,不出五年,香江电影人怕是真要没饭吃了。”
办公室里安静下来,只有墙上的古董钟在滴答作响。邹文淮的脸上看不出表情,但李扬注意到他握着茶杯的手紧了紧。
“那你觉得,该怎么办?” 过了许久,邹文淮才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疲惫。
“北上。” 李扬斩钉截铁地说,“和内地电影人合作,共享市场和资源。香江的制作经验加上内地的市场体量,才能让香江的华语电影真正复兴。” 他看着邹文怀,“您当年敢带着李晓龙闯好莱坞,现在为什么不敢带着嘉和北上?”
邹文淮沉默了,目光望向窗外的夜景。
李扬知道,这位老人比谁都清楚香江电影的困境 —— 从 1993 年港片票房巅峰的 15 亿港币,到如今的不足 5 亿,他亲历了这场盛极而衰的全过程。
“你说得对。” 邹文淮终于开口,语气里带着释然,“我早就看出来了,只是…… 力不从心啊。” 他苦笑一声,“公司里的老人守着旧规矩不放,年轻人又急功近利,想改革,难啊。”
邹文淮突然话锋一转,眼神变得锐利起来:“李导,我今天请你过来,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 —— 我想请你入股嘉和。”
李扬愣了一下,端着茶杯的手顿在半空。他确实对嘉和的发行渠道和院线感兴趣,但没想到邹文淮会主动提出。
“到了。” 司机踩下刹车,指着前方一栋浅灰色建筑。门口的旋转门不断吞吐着行人,玻璃幕墙上贴着的巨幅海报,梁朝韦的侧脸在光影里若隐若现。
刚下车,一个穿深色西装的年轻人就快步迎上来,胸前别着 “嘉和影业” 的金属铭牌。“李导您好,我是邹先生的助理阿 ken。” 他微微躬身,“邹先生在办公室等您,请跟我来。”
“辛苦你了。” 李扬颔首示意,走进大堂,墙上挂满了泛黄的剧照。
李晓龙在《猛龙过江》里的经典打斗,陈龙在《警察故事》里吊在巴士外的惊险瞬间,还有纪录嘉和的历史照片,黑白画面里的邹文淮,还是个穿着白衬衫的青年,正和邵艺夫在片场讨论剧本。
“邹先生常说,这些老照片是嘉禾的根。” 阿 ken 按下电梯按钮,镜面映出三人的身影,“他每天早上都会来大堂转一圈,看看这些照片才上楼。”
电梯在 12 楼停下,门刚打开就听见隐约的打字声。走廊两侧的办公室门牌上写着 “制作部”“发行部”“艺人管理部”,路过一间开着门的办公室时,李扬瞥见几个年轻人正围着电脑看样片,嘴里用粤语讨论着镜头角度。
阿 ken 在走廊尽头停下,敲响了厚重的胡桃木门。“邹先生,李导到了。”
“请进。” 里面传来沉稳的回应,带着岁月沉淀的沙哑。
推开门的瞬间,李扬闻到了雪茄和旧书混合的味道。办公室宽敞明亮,整面墙的书架上摆满了电影剧本和奖杯,其中一座金像奖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落地窗前站着个穿深灰色西装的老人,领带打得一丝不苟,袖口露出精致的袖扣 —— 典型的老派英伦打扮,却在转身时露出双目光如炬的眼睛。
“李导,久仰。” 邹文淮伸出手,掌心苍老却很有力。他比新闻照片里看起来更清瘦,但腰杆挺得笔直,丝毫不见龙钟之态。
“邹先生客气了。” 李扬握住邹文淮的手,“早就该来拜访您,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
“坐。” 邹文淮示意李扬坐到真皮沙发上,亲自倒了杯普洱茶,茶汤在骨瓷杯里泛着琥珀色。
“我这茶是云南的朋友送的,放了二十年,尝尝看。” 邹文淮在李扬对面坐下,姿态从容,“一直看新闻说内地出了个天才年轻导演,拍的《源代码》在香港也很卖座。本想去年金像奖请你过来,结果你在忙着筹备新片,真是遗憾。”
李扬接过茶杯,指尖感受到温热的触感:“您过奖了。我能有现在这点成绩,全靠赶上了好时候。”
李扬诚恳地望着邹文淮,“当年您带着李晓龙闯荡好莱坞,把华语电影推向世界,那才是真正的开创之举。我们这些后辈,不过是站在您这样的巨人肩膀上往前走了几步。”
“哈哈,你这年轻人,说话倒是好听。” 邹文淮被逗笑了,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在邵氏的片场打杂呢,每天搬道具、拉电线,忙到半夜才能睡。” 他呷了口茶,语气里带着感慨,“时间过得真快啊,一晃眼,嘉和都快四十年了。”
李扬看着邹文淮鬓角的白发,也是敬佩的说道:“邹生1970 年离开邵氏,带着仅有的十万港币创办嘉和,硬是在邵氏的垄断下杀出一条血路。这份魄力,就算放在今天也足以让人钦佩。”
“李导,不也是年青一代的翘楚。”邹文淮客套道。
“李导,” 邹文淮话锋一转,身体微微前倾,“我今天请你过来,一是想亲眼见见你这位年轻俊杰,二是想听听你对现在香江影坛的看法。” 他目光坦诚,“不用顾忌什么,直说就好。”
李扬放下茶杯,指尖在杯沿轻轻摩挲,“邹先生是想听真话?”
“当然。” 邹文淮挑眉,“我活了七十多年,什么难听的话没听过?要是连几句真话都受不住,早就被这圈子淘汰了。”
“那我就直说了。” 李扬深吸一口气,语气郑重,“现在的香江影坛,就像夕阳西下,靠着老本过日子。您看现在的港片,不是黑帮枪战就是警匪贩毒,翻来覆去还是八十年代的套路。投资人想着小成本高票房,编剧懒得创新,演员也在吃老本。”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来,“再这么下去,不出五年,香江电影人怕是真要没饭吃了。”
办公室里安静下来,只有墙上的古董钟在滴答作响。邹文淮的脸上看不出表情,但李扬注意到他握着茶杯的手紧了紧。
“那你觉得,该怎么办?” 过了许久,邹文淮才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疲惫。
“北上。” 李扬斩钉截铁地说,“和内地电影人合作,共享市场和资源。香江的制作经验加上内地的市场体量,才能让香江的华语电影真正复兴。” 他看着邹文怀,“您当年敢带着李晓龙闯好莱坞,现在为什么不敢带着嘉和北上?”
邹文淮沉默了,目光望向窗外的夜景。
李扬知道,这位老人比谁都清楚香江电影的困境 —— 从 1993 年港片票房巅峰的 15 亿港币,到如今的不足 5 亿,他亲历了这场盛极而衰的全过程。
“你说得对。” 邹文淮终于开口,语气里带着释然,“我早就看出来了,只是…… 力不从心啊。” 他苦笑一声,“公司里的老人守着旧规矩不放,年轻人又急功近利,想改革,难啊。”
邹文淮突然话锋一转,眼神变得锐利起来:“李导,我今天请你过来,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 —— 我想请你入股嘉和。”
李扬愣了一下,端着茶杯的手顿在半空。他确实对嘉和的发行渠道和院线感兴趣,但没想到邹文淮会主动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