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冬酿-《我的桃源空间》

  大雪节气前后,几场像样的雪落下来,将桃源村彻底裹进了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屋檐下挂满了冰棱,田野里积雪没过了脚踝,远山近树都失去了棱角,变得圆润而安静。天地间仿佛按下了一个静音键,只剩下风掠过雪原的微弱嘶鸣,以及偶尔积雪压断枯枝的清脆声响。

  这样的天气,户外劳作是完全停下了。村民们大多猫在热炕头上,女人们做着针线,男人们修补着农具,或是围着火盆闲聊,享受着一年的辛劳后最彻底的休憩。空气里总是飘着烤红薯的焦香和煨在火盆边上的浓茶味道。

  但合作社的那间办公室,却比往常更热闹了些。炉子里的火生得旺旺的,水壶一直开着,白气氤氲。林晚、福伯、陆子川,还有被特意请来的巧婶和大山叔,常常一坐就是大半天。桌上摊开的,不再是账本和报表,而是一张张画满了线条的图纸、写满了字的草稿,还有几本从省城带来的、关于食品加工和乡村旅游的书籍。

  “晚丫头,你画的这个……啥子‘体验动线图’,我瞅着咋跟迷宫似的?”福伯戴着老花镜,凑在桌子前,指着林晚手绘的一张草图,眉头拧成了疙瘩。图上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游客从抵达、入住、参与活动到离开的整个流程。

  林晚笑着解释:“福伯,这不是迷宫。您看,这里是村口停车场,游客下车,咱们的人在这儿迎接,递上一杯暖身的草药茶。然后沿着这条石板路,慢慢走到‘桃源居’,路上可以看看咱们的药田,就算冬天,挂着雪也挺好看。住下后,下午可以跟巧婶学做药香囊,或者跟大山叔去后山认雪地里的草药踪迹。晚上是定制的药膳。第二天,如果天气好,可以组织去黑龙潭看看冰瀑……得让客人觉得充实,又不累,每一步都舒心。”

  “哦……这么个意思!”福伯恍然大悟,咂咂嘴,“是想得周到!城里人图的不就是个新鲜和舒坦嘛!”

  另一边,陆子川正和巧婶、大山叔讨论着深加工的具体产品。他带来了一些市面上流行的健康食品包装样品。

  “巧婶,您看这种小袋装的固体饮料,热水一冲就能喝,方便携带。咱们是不是可以试试,把咱们的秋梨膏配方优化一下,做成这种颗粒状的?比如叫‘雪梨润肺饮’?”陆子川拿起一个样品递给巧婶。

  巧婶接过,翻来覆去地看,又捏开闻了闻:“这东西是方便……可咱们那秋梨膏,得慢火熬好几个时辰,这香味才出得来。做成这样,还能有那个味儿吗?”

  “工艺可以改进,”林晚接过话头,“咱们可以引进小型的低温浓缩和造粒设备,尽量保留草药的有效成分和风味。关键是,得先确定咱们的核心配方,保证效果。”

  大山叔更关心实际操作:“这设备贵不贵?放哪儿?谁去操作?”

  问题一个接一个,琐碎而具体。没有现成的答案,全靠大家一点点琢磨、商量,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有时又因为想出一个好点子而齐声欢笑。炭盆里的火,添了一次又一次,茶水喝了一壶又一壶。窗外的雪,静静地下着,将屋里热烈的讨论声衬得格外清晰。

  这些冬日里的“纸上谈兵”,看似没有直接产生效益,却如同酿酒一般,将大家的智慧、经验和期盼慢慢发酵、沉淀。一个个模糊的想法,逐渐变得清晰可行;一条条粗糙的规划,逐渐打磨出细致的脉络。

  林晚常常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的。她会在大家都走后,独自坐在炉边,将散乱的图纸和草稿重新整理一遍,把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火光映着她专注的侧脸,时而沉思,时而奋笔疾书。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这种在寂静中孕育新生、在谋划中积蓄力量的过程,比热火朝天的收获季节,更让她感到踏实。

  偶尔,墨兰会端着一碗糖水或几个烤得焦香的糍粑进来,默默放在女儿手边,看她一会儿,又悄悄退出去。母女之间无需多言,那份理解和支持,尽在不言中。

  冬夜漫长,雪落无声。但在桃源村合作社那间温暖的办公室里,关于春天、关于未来的种子,正在悄然破壳,蓄势待发。这冬日的酝酿,只为来年,能捧出更醇厚、更甘美的生活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