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稻香时节-《我的桃源空间》

  白露前后,晚风里的凉意便带上了棱角,清晨的雾气也更重了些,萦绕在山腰间,久久不散。稻田里,早熟的水稻已然泛黄,沉甸甸的稻穗低垂着头,在秋风中摇曳,发出沙沙的轻响,空气中弥漫着谷物即将成熟时特有的、醇厚而温暖的香气。

  药田的采收季则接近尾声。大部分根茎类药材已经颗粒归仓,合作社的仓库里堆满了分门别类、包装整齐的成品,药香浓郁。只有少数需要经历霜打才能激发出更好药性的品种,还留在地里,等待着最后的历练。

  收获的喜悦洋溢在桃源村的每个角落,但在这丰收的背景下,一种关于未来、关于传承的更深层次的思虑,也开始在一些人心中悄然滋生。

  这天下午,林晚和墨兰坐在老屋院子里,一边挑选、晾晒着最后一批采收的草药,一边闲聊。阳光斜照,暖洋洋的,很是舒服。

  “妈,您看这株三七,”林晚拿起一株形态饱满、皱纹紧密的根茎,递给墨兰,“今年的成色比往年还好。”

  墨兰接过来,凑到眼前,用指尖细细摩挲着上面的纹理,又凑近闻了闻,点点头:“是啊,年份足,炮制也得法。这好东西,是咱们这片山水养出来的,也是你和乡亲们的心血。”

  她放下三七,目光投向远处层林尽染的山峦,语气变得有些悠远:“晚晚,咱们这草药,讲究个道地。离了这方水土,离了这春夏秋冬的节气轮转,药性就差了味道。这人啊,也一样。咱们搞联合社,发展产业,是好事。可我就怕,日子过得太忙、太快,年轻人光顾着挣钱,忘了这土地的本分,忘了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些老理儿。”

  林晚手上的动作慢了下来。母亲的话,轻轻触动了她心底那根若隐若现的弦。她想起这段时间,随着合作社和联合社事务的增多,她自己也常常埋首于账目、规划、协调之中,有多久没有像小时候那样,静静地跟着母亲,去辨认一株草药的苗叶,去聆听关于它们习性和故事了?

  “妈,我明白您的意思。”林晚轻声说,“发展是为了让日子过得更好,但不能丢了根本。咱们的‘桃源印记’,根子就在这‘道地’和‘传承’上。”

  她想了想,继续说道:“我想着,等秋收忙完,咱们是不是可以系统地整理一下您知道的这些草药知识?比如,每种草药什么时候采最好,怎么炮制最能保留药性,有什么民间用法和故事。可以请孙雪他们帮忙,做成小册子,或者,在咱们的生态体验里,增加一个‘草药文化小课堂’,由您这样的老师傅来讲解。让来的客人,也让咱们自己的年轻人,不光知道草药能卖钱,更懂得它们背后的文化和智慧。”

  墨兰听着女儿的话,眼中渐渐有了光彩:“这个想法好!把这些老东西传下去,比挣多少钱都让我心里踏实。”她顿了顿,看着女儿,“晚晚,你长大了,想得比妈周全。这摊子事业,交给你,我放心。”

  夕阳的余晖将母女俩的身影拉长,院子里草药的香气和远处飘来的稻香混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独特而安宁的秋日气息。

  与此同时,在合作社的办公室里,福伯和陆子川也正进行着一场类似的对话。他们看着桌上厚厚的报表和不断增长的订单,在喜悦之余,也感到了压力。

  “子川啊,”福伯咂了口旱烟,“买卖是越做越大了,可我这心里,有时候也空落落的。你说,咱们这么搞下去,会不会有一天,变得跟城里那些大公司一样,只认钱,不认人了?”

  陆子川推了推眼镜,诚恳地说:“福伯,您的担心我理解。规模化、规范化是必然趋势,不然我们无法应对更大的市场。但我们可以探索一条自己的路。比如,在管理制度上,可以保留咱们合作社民主管理的精髓;在利益分配上,坚持公平优先;在文化上,突出咱们的地域特色和人情味。关键是,咱们这些带头人,心里得始终有杆秤,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

  福伯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是这么个理儿……不能忘了本。”

  稻香阵阵,丰收在望。在这金色的季节里,桃源村在品尝硕果的同时,也开始咀嚼一份更为深沉的责任——如何在发展的洪流中,守护好那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