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幸福的烦恼-《我的桃源空间》

  有机认证的成功和高端订单的签订,让“桃源印记”的品牌影响力迅速提升,也给桃源村合作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幸福的烦恼”——慕名而来的订单越来越多,现有有机试验田的产量,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合作社的办公室电话响个不停,来访的客商络绎不绝。除了健康食品公司,一些大型连锁药店、高端养生会所也派人前来考察,表达了采购意向。订单的种类也从黄精、玉竹,扩展到对有机板蓝根、有机丹参等品种的需求。

  面对雪片般的订单,社员们既兴奋又焦虑。兴奋的是产品供不应求,前景广阔;焦虑的是,有机种植门槛高、产量有限,如何在不降低品质的前提下,扩大生产规模,成了摆在面前最紧迫的难题。

  理事会再次召开紧急会议,气氛热烈而凝重。

  “这是天大的好事!”周支书满脸红光,“咱们的药材成了香饽饽!我看,应该立刻把剩下的好地都改成有机种植,扩大规模!”

  “不能急!”福伯立刻泼了盆冷水,“有机种植是精细活,地要养,人要训,一下子铺开,管理跟不上,品质掉了,牌子就砸了!到时候,哭都来不及!”

  张维点头赞同福伯的观点:“有机农业的核心是生态系统健康,需要时间培育。盲目扩面,会导致土壤肥力跟不上、病虫害防控压力大增,风险很高。我们必须制定一个科学的、分步走的扩张计划。”

  林晚综合了大家的意见,提出了一个稳健的方案:“我们不能被订单牵着鼻子走。我建议分三步走:第一步,巩固现有成果。确保首批高端订单完美交付,积累完整的有机生产管理经验。第二步,有限扩张。在现有有机田周边,选择条件最优越的田块,严格按照有机标准进行转换(通常需要2-3年转换期),并同步培训新的管理团队。第三步,合作共赢。对于短期内无法满足的订单,我们可以尝试与周边严格按照我们标准种植的、信誉好的农户或合作社建立‘订单农业’合作,由我们提供技术指导和种苗,并负责质量把控和销售,逐步建立‘桃源印记’的联合生产体系。”

  这个“三步走”的方案,既考虑了市场机遇,又坚守了品质底线,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接下来的日子,合作社兵分两路。一路由巧婶领导的“有机专班”负责,精心完成首批高端订单的采收、加工和发货,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确保万无一失。另一路由张维和福伯牵头,开始对合作社其他田块以及周边村落有意向的优质地块进行详细勘察和土壤检测,筛选出符合条件的预备转换区。

  同时,第一期“有机种植技术培训班”升级开班,不仅面向本社新社员,也吸引了周边村镇不少种植大户前来听课。张维的系统讲解和福伯的实践经验,让学员们大开眼界。王老五作为“成功转型”的典型,被请上讲台分享心得,他的朴实语言和真实案例,更具说服力。

  “以前觉得不用化肥农药肯定长不好,现在明白了,养地如养人,地力足了,庄稼自然壮实!”王老五的话引起了阵阵掌声。

  林晚则开始着手构建“订单农业”的合作框架,起草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质量标准、收购价格和违约责任。她深知,建立可靠的联合生产体系,比单纯自身扩张更具可持续性,也能带动更多人共同致富。

  忙碌中,首批有机药材顺利交付。健康食品公司陈总监反馈极佳,立刻续签了更大的订单,并预付了部分款项,表示了对桃源村合作社的充分信任。这笔宝贵的资金,为合作社的稳步扩张注入了活力。

  傍晚,林晚站在那片已经成为“样板”的有机试验田边。田里的药材长势喜人,土壤松软肥沃,蚯蚓翻出的新鲜土粒随处可见,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健康状态。远处,是正在接受检测和规划的新地块,以及教室里灯火通明、认真学习的人们。

  眼前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林晚心里清楚,管理半径的扩大、联合生产体的质量控制、市场风险的应对,这些新的挑战,远比技术攻关更为复杂。幸福的烦恼,终究也是烦恼,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努力去化解。

  她深吸一口带着药香的清新空气,目光坚定。路,要一步一步走,才能走得稳。金字招牌的份量,就在于这份面对诱惑时的冷静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