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转换与磨合-《我的桃源空间》

  “三步走”的战略既定,桃源村合作社的各项计划紧锣密鼓地铺开。最核心也最艰巨的任务,落在了“有限扩张”的环节——即新地块的有机转换上。这不仅是生产面积的扩大,更是一场对土地、对管理、对人心的深度磨合。

  张维和福伯带领的勘察小组,最终筛选出紧邻现有有机试验田、水土条件优越的三十亩土地作为第一期转换区。这些地块虽然过去也以生态种植为主,但毕竟使用过少量常规化肥农药,要达到严格的有机标准,必须经过至少两年的转换期。

  转换的第一步是彻底的土壤净化与培肥。合作社调集了所有能调动的劳力,对转换区进行深翻晒垡,利用夏季的高温暴晒,促进土壤中可能的农药残留降解。同时,大规模的堆肥工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合作社与村里几家养殖户签订了长期协议,稳定获取牲畜粪便,并大量收集作物秸秆、杂草、厨余垃圾,建起了数个标准化堆肥池。空气中时常弥漫着发酵特有的、略带酸涩的气味,但这气味在社员们闻来,却是孕育希望的芬芳。

  “转换期里,产量可能会受影响,”张维在转换区的地头,对负责这片地的社员们坦诚相告,“土壤生态系统在重建,肥力释放慢,庄稼长得会慢一些,甚至会有些病虫害。我们要做的,是坚持用有机的方式去应对,绝对不能走回头路。”

  事实正如张维所料。转换区播种的第一茬绿肥(紫云英)长势明显不如常规田地,显得有些瘦弱。不久,一些地块还出现了蚜虫和地老虎的轻微危害。一些新加入的社员开始焦虑,私下里嘀咕:“看着虫子咬,不能打药,这心里真不踏实!”

  关键时刻,福伯和王老五这些老把式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他们带着新社员,一遍遍手工捉虫,布置更多的诱虫板,喷洒辣椒水、苦参碱等植物源药剂。

  “急啥?”福伯蹲在地里,一边捉虫一边说,“地跟人一样,病去如抽丝。你现在图快打了药,是痛快了,可地里的‘毒’没排干净,以后想种出真正的好东西就难了!咱们现在是在给土地‘排毒养颜’,慢工出细活!”

  王老五也用自己的经历给大家打气:“我那会儿也犯过嘀咕,可现在看看有机田里的药苗,那个精神头,那个药香味,是普通地里比不了的!熬过这两年,咱们的地就是金不换!”

  老把式们的坚持和乐观,逐渐稳住了军心。大家开始沉下心来,像呵护病人一样,耐心地伺候着这片处于转换期的土地。

  与此同时,林晚主导的“订单农业”合作探索也迈出了第一步。经过谨慎评估,他们选择了清溪村周支书家的五亩药田和柳林村赵大姐家的三亩药田作为试点。这两家都是合作社的联合社成员,种植经验丰富,对“桃源印记”的标准高度认同。

  合作模式是:合作社提供脱毒种苗和详细的技术规程,派出技术员(通常是张维或王老五)定期指导监督,并承诺以高于市场价一成的价格收购达标产品。周支书和赵大姐则负责严格按照规程进行田间管理,并接受合作社的不定期抽检。

  磨合初期,问题也不少。赵大姐在一次防治蚜虫时,嫌生物防治见效慢,偷偷用了一次低毒农药,被王老五巡检时发现。林晚得知后,没有丝毫通融,坚决取消了该批次产品的收购资格。这次严厉的处理,震动了所有合作农户,也让“标准就是铁律”的观念深入人心。

  周支书则遇到了不同的问题。他严格按照有机标准种植的黄精,长势稳健,但初期产量确实比用常规方法低了一些。他心里有些打鼓,担心收入受影响。林晚了解到情况后,提前支付了部分预付款,并耐心解释:“有机转换期产量低是正常的,但品质和价格优势会在后期体现出来。合作社与大家风险共担,绝不会让守规矩的人吃亏。”

  严格的约束与真诚的扶持,逐渐赢得了合作农户的信任。转换区的土地在精心养护下,慢慢焕发出生机;订单农业的试点田里,药材的长势也越来越符合标准。

  傍晚,林晚站在那片处于转换期的田埂上。夕阳下,绿肥作物在微风中泛起波浪,虽然不如旁边常规田茂盛,却透着一股坚韧的生命力。她看到张维和福伯还在田里指导社员,看到周支书和赵大姐在自家田里忙碌的身影。

  转换是痛苦的,磨合是艰难的。但林晚相信,只要方向正确,脚步坚定,这片土地和依靠这片土地生活的人们,终将迎来更加健康、更有尊严的未来。这场深刻的变革,正如同地里的作物,在寂静中悄然生长,积蓄着破土而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