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农业试点的成功,像一块磁石,吸引了周边村镇更多农户的目光。桃源村合作社的门庭,再次热闹起来。但这一次,林晚和理事会成员们的心态更加沉稳。他们深知,联合生产体系的建立,绝非简单的规模叠加,而是标准、管理和利益的深度整合。
面对纷至沓来的合作请求,合作社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制定了更加审慎的准入和考核机制。由张维、福伯、周支书和赵大姐组成联合评估小组,对申请农户的土地条件、种植经验、诚信记录进行综合考评,并增设了为期一季的“见习期”。
“咱们要的是志同道合的伙伴,不是凑数的。”福伯在评估会上强调,“宁缺毋滥,质量关必须把死。”
张维则从技术层面提出要求:“所有合作农户,必须建立完整的生产档案,接受定期培训和不定期的飞行抽检。我们要逐步建立一套覆盖全生产链的可追溯系统。”
经过严格筛选,首批正式纳入“桃源印记”联合生产体系的合作农户确定为十五户,来自清溪、柳林等三个村,总面积约一百亩。签约仪式在合作社大院举行,简单而庄重。林晚将印有“桃源印记联合生产基地”的牌匾和一整套技术规程,郑重地交到每位合作农户手中。
“从今天起,我们就是一家人了。”林晚看着台下质朴而期盼的面孔,声音清晰而有力,“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希望我们共同努力,把‘桃源印记’这块牌子,擦得更亮!”
联合体成立后,管理协调的挑战接踵而至。最大的难题是技术标准的统一执行。尽管有详细的规程,但不同农户的理解能力和操作习惯存在差异。张维和技术团队的工作量倍增,他们不得不更频繁地奔波于各个基地之间,进行现场指导和纠偏。
王老五此时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他被林晚任命为“联合体技术巡检员”,凭借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直来直去的性格,深受农户信服。他骑着摩托车,穿梭在乡间小路上,哪家苗情不对,哪家施肥时机有误,他总能第一时间发现并指正,语言通俗易懂,方法切实可行,被合作农户亲切地称为“王指导”。
与此同时,林晚开始将目光投向产业链的延伸。单一的原材料供应,附加值有限,抗风险能力也弱。她与张维、巧婶等人商议,能否利用现有资源,尝试开发一些“桃源印记”品牌的初级加工产品,比如药食同源的养生茶饮、便捷的汤料包等,直接面向消费者,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利润空间。
“这个想法好!”巧婶首先赞同,“咱们这儿的黄精茶、玉竹汤,老辈子都说好,要是能做成方便携带的产品,肯定有人要!”
张维从技术角度分析:“初级加工技术门槛不高,关键是要保持药材的有效成分和风味。我们可以先小批量试制,摸索工艺,同时要解决包装、保质期和销售渠道的问题。”
说干就干。合作社腾出一间空房,购置了简单的烘干、切片、包装设备。巧婶带领几位手脚麻利的妇女,在张维的指导下,开始试验制作黄精切片茶和搭配好的炖汤料包。她们反复调整烘干的温度和时间,尝试不同的配方比例,力求在保留药效的同时,兼顾口感和便利性。
第一批试制品出来后,林晚组织社员和合作农户代表进行品鉴。大家品尝着散发着淡淡药香的黄精茶,讨论着包装设计,气氛热烈。虽然产品还很粗糙,但迈出了从“种药材”到“做产品”的关键一步。
然而,新的尝试也引来了新的关注。不久,水生从县里带回消息,市场上出现了包装相似的“仿冒”黄精茶,价格低廉,但品质低劣。
“这是有人想蹭咱们的热度,搅乱市场!”周支书气愤地说。
林晚却相对冷静:“这说明我们的品牌开始有价值了。应对仿冒,最好的办法是加快我们自身产品的升级和正规化,尽快申请商标和食品安全认证,用过硬的质量和合法的权益保护自己。”
合纵连横,初具雏形。联合生产体系在磨合中稳步运行,产业链延伸的探索也已启航。前方的路,挑战与机遇并存,但桃源村人正以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姿态,迎接未来的风雨与阳光。
面对纷至沓来的合作请求,合作社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制定了更加审慎的准入和考核机制。由张维、福伯、周支书和赵大姐组成联合评估小组,对申请农户的土地条件、种植经验、诚信记录进行综合考评,并增设了为期一季的“见习期”。
“咱们要的是志同道合的伙伴,不是凑数的。”福伯在评估会上强调,“宁缺毋滥,质量关必须把死。”
张维则从技术层面提出要求:“所有合作农户,必须建立完整的生产档案,接受定期培训和不定期的飞行抽检。我们要逐步建立一套覆盖全生产链的可追溯系统。”
经过严格筛选,首批正式纳入“桃源印记”联合生产体系的合作农户确定为十五户,来自清溪、柳林等三个村,总面积约一百亩。签约仪式在合作社大院举行,简单而庄重。林晚将印有“桃源印记联合生产基地”的牌匾和一整套技术规程,郑重地交到每位合作农户手中。
“从今天起,我们就是一家人了。”林晚看着台下质朴而期盼的面孔,声音清晰而有力,“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希望我们共同努力,把‘桃源印记’这块牌子,擦得更亮!”
联合体成立后,管理协调的挑战接踵而至。最大的难题是技术标准的统一执行。尽管有详细的规程,但不同农户的理解能力和操作习惯存在差异。张维和技术团队的工作量倍增,他们不得不更频繁地奔波于各个基地之间,进行现场指导和纠偏。
王老五此时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他被林晚任命为“联合体技术巡检员”,凭借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直来直去的性格,深受农户信服。他骑着摩托车,穿梭在乡间小路上,哪家苗情不对,哪家施肥时机有误,他总能第一时间发现并指正,语言通俗易懂,方法切实可行,被合作农户亲切地称为“王指导”。
与此同时,林晚开始将目光投向产业链的延伸。单一的原材料供应,附加值有限,抗风险能力也弱。她与张维、巧婶等人商议,能否利用现有资源,尝试开发一些“桃源印记”品牌的初级加工产品,比如药食同源的养生茶饮、便捷的汤料包等,直接面向消费者,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利润空间。
“这个想法好!”巧婶首先赞同,“咱们这儿的黄精茶、玉竹汤,老辈子都说好,要是能做成方便携带的产品,肯定有人要!”
张维从技术角度分析:“初级加工技术门槛不高,关键是要保持药材的有效成分和风味。我们可以先小批量试制,摸索工艺,同时要解决包装、保质期和销售渠道的问题。”
说干就干。合作社腾出一间空房,购置了简单的烘干、切片、包装设备。巧婶带领几位手脚麻利的妇女,在张维的指导下,开始试验制作黄精切片茶和搭配好的炖汤料包。她们反复调整烘干的温度和时间,尝试不同的配方比例,力求在保留药效的同时,兼顾口感和便利性。
第一批试制品出来后,林晚组织社员和合作农户代表进行品鉴。大家品尝着散发着淡淡药香的黄精茶,讨论着包装设计,气氛热烈。虽然产品还很粗糙,但迈出了从“种药材”到“做产品”的关键一步。
然而,新的尝试也引来了新的关注。不久,水生从县里带回消息,市场上出现了包装相似的“仿冒”黄精茶,价格低廉,但品质低劣。
“这是有人想蹭咱们的热度,搅乱市场!”周支书气愤地说。
林晚却相对冷静:“这说明我们的品牌开始有价值了。应对仿冒,最好的办法是加快我们自身产品的升级和正规化,尽快申请商标和食品安全认证,用过硬的质量和合法的权益保护自己。”
合纵连横,初具雏形。联合生产体系在磨合中稳步运行,产业链延伸的探索也已启航。前方的路,挑战与机遇并存,但桃源村人正以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姿态,迎接未来的风雨与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