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固本浚源-《我的桃源空间》

  “鉴往知来”的战略调整,让“桃源印记”联盟的步伐变得更加沉稳而有力。对外,他们不再追求援助数量的扩张,而是注重模式的打磨和实效的深化;对内,他们开始着力缓解高速发展带来的压力,滋养团队的活力和韧性。固本浚源,夯实根基,疏浚源头,成为联盟发展的新常态。

  新的援助模式迎来了第一次实践。经过审慎评估,联盟选择与邻县一个拥有特色高山冷水米和传统米酒酿造技艺的桂花村进行深度合作。这次合作,严格遵循了“分类指导、可持续援助”的原则。

  项目启动前,张维带领的评估小组在桂花村驻扎了整整一周,不仅考察了稻田和酒坊,更深入了解了当地的气候水文、村民的种植习惯和米酒的市场情况。他们发现,桂花村的米酒口感独特,但工艺不稳定,包装简陋,销售渠道仅限于周边集市。

  基于深入调研,联盟没有直接套用“桃源模式”,而是量身定制了“三步走”方案:

  第一步, 品质筑基。张维指导村民优化水稻种植的田间管理,并引入简易的米酒发酵监控设备,提升产品稳定性。

  第二步, 品牌共建。水生协助村里注册了“桂花古酿”商标,设计符合其古朴特色的包装,并利用“桃源印记”的渠道进行试点推广,品牌归属清晰,收益按约定分成。

  第三步, 体验赋能。巧婶帮助挖掘米酒与当地节庆文化的联系,设计了“稻香酒韵”体验活动,纳入“健康养生走廊”的推荐线路。

  这种“授人以渔”且“利益共享”的模式,得到了桂花村民的积极响应。他们看到了联盟的诚意和专业,合作进展顺利。首批“桂花古酿”上市后,凭借独特风味和文化故事,很快打开了市场。桂花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对联盟充满感激,合作的粘性大大增强。

  这次成功的合作,为“桃源印记”的对外援助树立了新标杆,证明了可持续、可复制、尊重差异的“桃源方案”的可行性和强大生命力。

  与此同时,联盟内部的“赋能计划”也开始显效。林晚有意识地将部分决策权下放给张维、水生、巧婶等核心骨干,鼓励他们在各自领域大胆创新。张维牵头成立了“技术研发小组”,定期组织内部培训和外部交流,联盟的药材深加工和衍生品开发有了新突破;水生负责的线上平台引入了更精细化的会员管理系统,客户粘性显着提升;巧婶则培养了两位得力助手,分担了体验中心的管理压力,让她有更多精力投入新品研发。

  更重要的是,团队的氛围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定期举行的“务虚会”成了大家畅所欲言、交流心得的平台。一次会议上,年轻的水生提出了一个利用短视频平台进行内容营销的大胆设想,起初有些老成持重的成员觉得风险大,但经过充分讨论和可行性分析后,联盟决定拨出预算进行小范围试点。这种对新事物的开放态度和民主决策过程,激发了团队的创新活力。

  然而,新的发展阶段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桃源印记”模式的影响力持续扩大,省里相关部门注意到了这个成功案例,有意将其树立为“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并计划组织全省范围的观摩学习活动。这意味着,联盟将被推到聚光灯下,承担起经验分享和模式推广的公共责任。

  “这是荣誉,更是压力。”林晚在理事会上坦言,“我们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被放大、被审视。我们必须做得更好,不仅要产品过硬、模式有效,内部管理、财务规范、社会效益等都要经得起检验。”

  联盟以此为契机,启动了新一轮的自我提升:聘请专业顾问,帮助完善财务制度和项目管理流程;更加注重数据积累和案例分析,为经验总结提供支撑;积极参与行业交流,吸收先进理念。他们知道,唯有不断固本浚源,让自身的根基更加深厚,源头活水更加充沛,才能肩负起更大的责任,行得更远。

  傍晚,林晚漫步在药田边,看着夕阳下长势喜人的药材,心中充满平静的力量。固本浚源,不是停滞不前,而是为了更持久、更健康的奔跑。联盟这棵大树,只有根系深扎,养分充足,才能枝繁叶茂,荫蔽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