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前后,连绵的春雨终于变得温润起来,淅淅沥沥地滋养着大地。桃源村的灾后重建工作已初见成效。倒塌的房屋在原址或更安全的地方开始重建,清淤后的田地重新播下了种子,虽然错过了最好的春耕时节,但补种的玉米、红薯等作物也顽强地冒出了新绿。村道上铺了新土,踩上去不再泥泞。村民们脸上的愁容渐渐被忙碌和希望取代。
也就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时节,省中医药大学的专家考察小组,如期而至。
一辆中巴车缓缓停在修缮一新的村口。由苏老亲自带队,小组包括一位专攻药材栽培的李教授,一位研究中药炮制的张教授,还有一位对水土保持和生态农业颇有研究的年轻博士姓王。此外,沈墨也作为联络人一同前来。
林晚、福伯带着合作社的几个骨干,早早就在村口等候。看到专家们下车,林晚连忙迎了上去。
“苏老,各位教授,一路辛苦了!欢迎来到桃源村!”林晚热情地招呼着,虽然衣着朴素,但举止落落大方,眼神清澈明亮,给专家们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
苏老笑着介绍双方。李教授是位头发花白、面容和蔼的老者,张教授则显得严谨一些,王博士很年轻,戴着眼镜,充满活力。沈墨在一旁微笑着,眼神中带着鼓励。
简单的寒暄后,林晚没有直接安排休息,而是提议:“各位老师远道而来,要不要先随便看看?我们村刚经历了一场山洪,正在重建,可能有些杂乱,但也更能看到真实的情况。”
这个提议让专家们有些意外,但也产生了兴趣。尤其是王博士,立刻点头:“好啊!正好可以直观了解一下灾后恢复和当地的环境。”
于是,考察从村口就开始了。林晚和福伯边走边介绍,没有刻意回避灾后的痕迹,而是坦诚地说明了山洪带来的破坏,以及目前采取的重建措施。看到村民们正在自发地清理河道、加固堤岸,看到被冲毁的田地里已经补种上新的作物,专家们频频点头,尤其是王博士,拿出本子不停地记录着。
随后,一行人来到了后山的药材基地。经过风雨洗礼的药田,虽然有些地方还能看到滑坡的痕迹,但大部分药材都顽强地存活了下来,新生的叶片在雨后的阳光下绿得发亮。李教授蹲下身,仔细查看林下参、黄精的长势,甚至用手捻起一点土壤闻了闻,脸上露出惊讶的神色。
“这片参田,土质松软肥沃,有机质含量很高啊。而且,你们看这参苗,”李教授指着参苗对其他人说,“茎秆粗壮,叶片厚实有光泽,根系肯定也很发达。这长势,比我们学校的试验田还好!小林,你们是怎么管理的?”
林晚谦虚地笑了笑:“李教授过奖了。我们主要是遵循GAP标准,施用有机肥,精细管护。可能跟我们这的山泉水好、生态环境好也有关系。”她巧妙地将功劳归于自然环境和规范管理,隐藏了空间灵泉的关键作用。
张教授则对合作社初步尝试的烘干和炒制工艺很感兴趣。在简易的作坊里,他仔细观看了巧婶她们手工炒制菊花的过程,对火候的把握和成品的香气赞不绝口。“手工制作,虽然效率低,但最能保留药材的性味。你们这菊花茶,香气清幽持久,是上品。”
考察过程中,林晚不仅展示了合作社的优势,也坦诚地提出了当前面临的技术瓶颈和发展困惑,比如如何进一步提高药材标准化、如何进行深加工、如何与市场更好对接等等,虚心地向专家们请教。
她的务实、好学和对家乡发展的热忱,深深打动了考察组的成员。午餐是在老屋吃的,墨兰亲自下厨,用村里的新鲜食材做了几道家常菜,虽然没有山珍海味,却充满了乡土风味,专家们吃得赞不绝口。
饭后,双方进行了更深入的座谈。林晚详细介绍了合作社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建设加工厂、联合治水等长远规划。专家们听得非常认真,不时提出问题和建议。
李教授表示,桃源村的药材资源确实得天独厚,愿意在优良品种选育、生态种植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持,甚至可以考虑将这里作为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张教授对建设小型加工厂的想法很支持,答应帮助联系一些小型设备和提供技术指导。王博士则对联合治水规划非常感兴趣,认为这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典范,表示可以协助进行前期调研和项目申报。
苏老最后总结道:“小林,你们桃源村虽然经历了灾害,但精气神十足,发展思路清晰,潜力巨大。我们协会和中医药大学,非常愿意与你们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探索一条依托优质自然资源、传承中医药文化、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考察结束时,夕阳西下。专家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感动离开了,但他们播下的合作种子,却深深扎根在了桃源村这片希望的土地上。林晚知道,这意味着桃源村的发展,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更有力的阶段。
送走专家,林晚站在村口,看着晚霞映照下正在恢复生机的村庄,心中充满了力量。她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但有了各方的支持,有了明确的方向,她和乡亲们一定能携手共创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也就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时节,省中医药大学的专家考察小组,如期而至。
一辆中巴车缓缓停在修缮一新的村口。由苏老亲自带队,小组包括一位专攻药材栽培的李教授,一位研究中药炮制的张教授,还有一位对水土保持和生态农业颇有研究的年轻博士姓王。此外,沈墨也作为联络人一同前来。
林晚、福伯带着合作社的几个骨干,早早就在村口等候。看到专家们下车,林晚连忙迎了上去。
“苏老,各位教授,一路辛苦了!欢迎来到桃源村!”林晚热情地招呼着,虽然衣着朴素,但举止落落大方,眼神清澈明亮,给专家们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
苏老笑着介绍双方。李教授是位头发花白、面容和蔼的老者,张教授则显得严谨一些,王博士很年轻,戴着眼镜,充满活力。沈墨在一旁微笑着,眼神中带着鼓励。
简单的寒暄后,林晚没有直接安排休息,而是提议:“各位老师远道而来,要不要先随便看看?我们村刚经历了一场山洪,正在重建,可能有些杂乱,但也更能看到真实的情况。”
这个提议让专家们有些意外,但也产生了兴趣。尤其是王博士,立刻点头:“好啊!正好可以直观了解一下灾后恢复和当地的环境。”
于是,考察从村口就开始了。林晚和福伯边走边介绍,没有刻意回避灾后的痕迹,而是坦诚地说明了山洪带来的破坏,以及目前采取的重建措施。看到村民们正在自发地清理河道、加固堤岸,看到被冲毁的田地里已经补种上新的作物,专家们频频点头,尤其是王博士,拿出本子不停地记录着。
随后,一行人来到了后山的药材基地。经过风雨洗礼的药田,虽然有些地方还能看到滑坡的痕迹,但大部分药材都顽强地存活了下来,新生的叶片在雨后的阳光下绿得发亮。李教授蹲下身,仔细查看林下参、黄精的长势,甚至用手捻起一点土壤闻了闻,脸上露出惊讶的神色。
“这片参田,土质松软肥沃,有机质含量很高啊。而且,你们看这参苗,”李教授指着参苗对其他人说,“茎秆粗壮,叶片厚实有光泽,根系肯定也很发达。这长势,比我们学校的试验田还好!小林,你们是怎么管理的?”
林晚谦虚地笑了笑:“李教授过奖了。我们主要是遵循GAP标准,施用有机肥,精细管护。可能跟我们这的山泉水好、生态环境好也有关系。”她巧妙地将功劳归于自然环境和规范管理,隐藏了空间灵泉的关键作用。
张教授则对合作社初步尝试的烘干和炒制工艺很感兴趣。在简易的作坊里,他仔细观看了巧婶她们手工炒制菊花的过程,对火候的把握和成品的香气赞不绝口。“手工制作,虽然效率低,但最能保留药材的性味。你们这菊花茶,香气清幽持久,是上品。”
考察过程中,林晚不仅展示了合作社的优势,也坦诚地提出了当前面临的技术瓶颈和发展困惑,比如如何进一步提高药材标准化、如何进行深加工、如何与市场更好对接等等,虚心地向专家们请教。
她的务实、好学和对家乡发展的热忱,深深打动了考察组的成员。午餐是在老屋吃的,墨兰亲自下厨,用村里的新鲜食材做了几道家常菜,虽然没有山珍海味,却充满了乡土风味,专家们吃得赞不绝口。
饭后,双方进行了更深入的座谈。林晚详细介绍了合作社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建设加工厂、联合治水等长远规划。专家们听得非常认真,不时提出问题和建议。
李教授表示,桃源村的药材资源确实得天独厚,愿意在优良品种选育、生态种植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持,甚至可以考虑将这里作为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张教授对建设小型加工厂的想法很支持,答应帮助联系一些小型设备和提供技术指导。王博士则对联合治水规划非常感兴趣,认为这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典范,表示可以协助进行前期调研和项目申报。
苏老最后总结道:“小林,你们桃源村虽然经历了灾害,但精气神十足,发展思路清晰,潜力巨大。我们协会和中医药大学,非常愿意与你们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探索一条依托优质自然资源、传承中医药文化、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考察结束时,夕阳西下。专家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感动离开了,但他们播下的合作种子,却深深扎根在了桃源村这片希望的土地上。林晚知道,这意味着桃源村的发展,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更有力的阶段。
送走专家,林晚站在村口,看着晚霞映照下正在恢复生机的村庄,心中充满了力量。她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但有了各方的支持,有了明确的方向,她和乡亲们一定能携手共创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