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时节,麦粒渐饱,桃源村的草木也愈发葱茏。在村民们的期盼和祝福中,林晚带着福伯和陆子川,踏上了前往省城参加高峰论坛的旅程。
论坛设在省会议中心,场面盛大。来自全省各地的优秀村镇代表、农业专家、企业家和政府部门负责人济济一堂,交流经验,共商发展。初次参加这种高级别会议的福伯,看着西装革履的人群和闪烁的镁光灯,显得有些拘谨,但眼神中却充满了自豪。
轮到桃源村发言时,林晚深吸一口气,稳步走上演讲台。她今天穿了一件墨兰亲手缝制的浅蓝色改良旗袍,庄重而不失乡土气息,清秀的面容和沉静的气质,在聚光灯下格外引人注目。
她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用平实而真挚的语言,从去年那场惊心动魄的山洪讲起。她讲述了灾后乡亲们如何齐心协力、重建家园;讲述了合作社如何从几间土屋起步,依靠科学种药、规范加工,一步步打造“桃源印记”品牌;讲述了大学师生驻村带来的新视野,以及成立流域协会、探索生态康养的梦想。她没有回避发展中的困难和挑战,比如人才短缺、市场竞争,但更着重强调了桃源村立足生态、传承文化、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
“……我们深知,乡村振兴,不是把农村变成城市,而是要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我们桃源村,最大的财富就是这片绿水青山和乡亲们的淳朴勤劳。我们的目标,不是追求一时的暴利,而是要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条路也许漫长,但我们坚信,根扎得深,树才能长得高。”
她的演讲,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泥土的芬芳和真挚的情感,像一股清泉,流淌在与会者的心间。当她讲到老赵头爷孙获救、讲到大学师生离别时村民的不舍、讲到大家对未来绿色发展的憧憬时,台下许多人动容地点头。
演讲结束,会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许多专家和同行围过来交换名片,询问合作可能。一位省农科院的专家握着林晚的手说:“小林同志,你们桃源村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样本!尤其是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思路,非常有价值!”
福伯激动得眼眶泛红,不停地说:“晚丫头,讲得好!讲出了咱们桃源村的骨气和志气!”
陆子川也欣慰地笑道:“林晚,这次亮相非常成功!‘桃源’这个名字,今天算是真正在省里挂上号了。”
论坛结束后,带来的效应立竿见影。省电视台农业频道提出要来做一期专题报道;省旅游协会对“生态康养”模式表现出浓厚兴趣,表示可以协助规划推广;更令人惊喜的是,省农商银行的一位负责人主动找到林晚,表示他们对支持有潜力的乡村特色产业项目很有兴趣,愿意提供低息贷款,用于扩大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
机遇如潮水般涌来,但林晚的头脑却异常清醒。返程的车上,她与福伯、陆子川仔细梳理着这些机会。
“福伯,陆大哥,”林晚冷静地分析,“机会多了是好事,但咱们不能贪多嚼不烂。得挑最适合咱们现状、最能帮咱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合作。比如银行的贷款,我们可以考虑用于扩建新作坊、升级设备,或者作为流域治理项目的启动资金。但电视台的宣传和旅游协会的推广,咱们得做好准备再对接,不能一窝蜂上,坏了口碑。”
“对!晚丫头说得在理!”福伯连连点头,“咱们得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因为出了点名就飘起来。”
陆子川也赞同:“没错。现在最重要的是把内部管理夯实,把产品质量稳住。有了底气,才能接住更大的盘子。”
回到桃源村,林晚成了村民们眼中的英雄。但她没有沉浸在赞誉中,而是立刻投入到更繁重的工作里。她根据论坛上获得的启发和资源,重新调整了发展规划,将重点放在苦练内功上:加快人才培养,完善管理制度,严格质量把控。
同时,她开始认真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电视台采访和可能的考察团。她组织村民整治村容村貌,进一步规范民宿和作坊的管理流程,还请巧婶带着大家排练如何更自然地向客人介绍桃源村的药材和文化。
盛夏的桃源村,草木疯长,生机勃勃。林晚知道,名声既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压力。唯有将根基扎得更深,让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才能不负这时代的机遇,不负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不负乡亲们沉甸甸的期望。前方的路还很长,但此刻,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力量。
论坛设在省会议中心,场面盛大。来自全省各地的优秀村镇代表、农业专家、企业家和政府部门负责人济济一堂,交流经验,共商发展。初次参加这种高级别会议的福伯,看着西装革履的人群和闪烁的镁光灯,显得有些拘谨,但眼神中却充满了自豪。
轮到桃源村发言时,林晚深吸一口气,稳步走上演讲台。她今天穿了一件墨兰亲手缝制的浅蓝色改良旗袍,庄重而不失乡土气息,清秀的面容和沉静的气质,在聚光灯下格外引人注目。
她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用平实而真挚的语言,从去年那场惊心动魄的山洪讲起。她讲述了灾后乡亲们如何齐心协力、重建家园;讲述了合作社如何从几间土屋起步,依靠科学种药、规范加工,一步步打造“桃源印记”品牌;讲述了大学师生驻村带来的新视野,以及成立流域协会、探索生态康养的梦想。她没有回避发展中的困难和挑战,比如人才短缺、市场竞争,但更着重强调了桃源村立足生态、传承文化、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
“……我们深知,乡村振兴,不是把农村变成城市,而是要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我们桃源村,最大的财富就是这片绿水青山和乡亲们的淳朴勤劳。我们的目标,不是追求一时的暴利,而是要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条路也许漫长,但我们坚信,根扎得深,树才能长得高。”
她的演讲,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泥土的芬芳和真挚的情感,像一股清泉,流淌在与会者的心间。当她讲到老赵头爷孙获救、讲到大学师生离别时村民的不舍、讲到大家对未来绿色发展的憧憬时,台下许多人动容地点头。
演讲结束,会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许多专家和同行围过来交换名片,询问合作可能。一位省农科院的专家握着林晚的手说:“小林同志,你们桃源村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样本!尤其是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思路,非常有价值!”
福伯激动得眼眶泛红,不停地说:“晚丫头,讲得好!讲出了咱们桃源村的骨气和志气!”
陆子川也欣慰地笑道:“林晚,这次亮相非常成功!‘桃源’这个名字,今天算是真正在省里挂上号了。”
论坛结束后,带来的效应立竿见影。省电视台农业频道提出要来做一期专题报道;省旅游协会对“生态康养”模式表现出浓厚兴趣,表示可以协助规划推广;更令人惊喜的是,省农商银行的一位负责人主动找到林晚,表示他们对支持有潜力的乡村特色产业项目很有兴趣,愿意提供低息贷款,用于扩大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
机遇如潮水般涌来,但林晚的头脑却异常清醒。返程的车上,她与福伯、陆子川仔细梳理着这些机会。
“福伯,陆大哥,”林晚冷静地分析,“机会多了是好事,但咱们不能贪多嚼不烂。得挑最适合咱们现状、最能帮咱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合作。比如银行的贷款,我们可以考虑用于扩建新作坊、升级设备,或者作为流域治理项目的启动资金。但电视台的宣传和旅游协会的推广,咱们得做好准备再对接,不能一窝蜂上,坏了口碑。”
“对!晚丫头说得在理!”福伯连连点头,“咱们得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因为出了点名就飘起来。”
陆子川也赞同:“没错。现在最重要的是把内部管理夯实,把产品质量稳住。有了底气,才能接住更大的盘子。”
回到桃源村,林晚成了村民们眼中的英雄。但她没有沉浸在赞誉中,而是立刻投入到更繁重的工作里。她根据论坛上获得的启发和资源,重新调整了发展规划,将重点放在苦练内功上:加快人才培养,完善管理制度,严格质量把控。
同时,她开始认真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电视台采访和可能的考察团。她组织村民整治村容村貌,进一步规范民宿和作坊的管理流程,还请巧婶带着大家排练如何更自然地向客人介绍桃源村的药材和文化。
盛夏的桃源村,草木疯长,生机勃勃。林晚知道,名声既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压力。唯有将根基扎得更深,让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才能不负这时代的机遇,不负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不负乡亲们沉甸甸的期望。前方的路还很长,但此刻,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