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名动四方后的沉淀-《我的桃源空间》

  林晚在省论坛上的发言,如同一块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远远超出了桃源村的想象。省电视台农业频道《乡土新貌》栏目组的采访车,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清晨,真的开进了桃源村。

  摄像机的镜头,记录下了云雾缭绕的青翠山峦、潺潺流淌的清澈溪水、长势喜人的药田、井然有序的新作坊、以及村民们质朴而充满希望的笑脸。林晚作为核心讲述者,带着记者走访了药田、作坊和正在试营业的“桃源居”民宿,没有刻意渲染,只是平实地介绍着合作社的发展历程和乡亲们的日常生活。

  节目播出后,反响热烈。“世外桃源”、“中药之乡”、“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等赞誉之词见诸报端和网络。一时间,“桃源村”这个名字,在省内外关注农业和旅游的人群中,有了不小的知名度。

  随之而来的,是络绎不绝的考察团和游客。有来自其他县市的学习考察团,有对生态农业感兴趣的投资人,有寻求合作的药材商,更多的是被媒体报道吸引而来的散客。原本宁静的小山村,突然变得热闹起来。

  合作社的“桃源印记”产品订单量激增,尤其是菊花茶和“七白膏”,几乎供不应求。陆子川的电话快被打爆了,他不得不紧急从省城赶回来,帮着处理雪片般的订单和合作咨询。“桃源居”民宿的几个房间,更是提前半个月就被预订一空。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热度”,桃源村的村民们既兴奋又有些不知所措。福伯、大山叔、巧婶等人忙得脚不沾地,既要保证生产,又要接待来访者,常常顾此失彼。

  “晚丫头,这样下去不行啊,”福伯趁着午饭间隙,找到林晚,脸上带着疲惫和担忧,“订单多了是好事,可咱们人手就这些,作坊都快连轴转了,质量万一出点岔子,可咋整?还有,天天有人来参观,地里活都耽误了。”

  林晚深知福伯的担忧切中要害。热度是一把双刃剑,处理不好,反而会伤及根本。她立刻召集了合作社紧急会议。

  “各位叔伯婶子,”林晚开门见山,语气沉稳,“现在咱们村是出名了,机会多了,但越是这样,咱们越要沉住气,不能自乱阵脚。我提几点想法,大家商量。”

  “第一,保质量是生命线。订单再多,也不能萝卜快了不洗泥。从今天起,所有产品出厂前,必须经过严格检查,宁可少做,也要做好。巧婶,您负责的‘手作’组,尤其要把好关。”

  巧婶郑重地点点头:“放心,晚晚,质量这块,我盯死!”

  “第二,限流接待。咱们不是旅游景区,接待能力有限。以后非业务相关的考察团,要提前预约,控制人数和频率,不能影响正常生产生活。游客接待也要有规划,‘桃源居’就这几间房,接满了就不再收客,保证体验。大山叔,您负责协调接待事宜。”

  大山叔拍胸脯保证:“交给我!不能让人来了觉得乱糟糟的!”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林晚目光扫过众人,“咱们要趁着这股势头,加快内部提升。人才培养要加速,水生他们的培训要抓紧;管理制度要细化,岗位职责要明确;尤其是,咱们之前规划的深加工和流域治理项目,要借着现在的关注度,加快推动立项申请。”

  她的冷静和远见,让有些浮躁的人心渐渐安定下来。大家意识到,名声只是敲门砖,真正的长久发展,还是要靠过硬的内功。

  接下来的日子,桃源村在热闹中逐渐恢复了有序的节奏。合作社严格按照标准生产,不盲目扩产;接待工作有条不紊,既展示了形象,又不扰民。林晚则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对接真正有价值的合作资源上。她重点与省农商银行洽谈贷款事宜,为扩建作坊和启动小流域治理项目准备资金;与王博士团队紧密沟通,完善治理方案;同时,也开始着手“桃源印记”的品牌商标注册和产品标准认证工作。

  傍晚,忙碌了一天的林晚,独自走到后山溪边。夕阳的余晖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喧嚣退去,山村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她深深吸了一口带着草木清香的空气,心中一片澄澈。

  她知道,眼前的热闹终会归于平静,但桃源村发展的脚步不能停。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外界的关注转化为内在的动力,如何抓住机遇夯实基础,如何在一片赞誉声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前进的定力。

  路还很长,但她和桃源村,都已经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