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暖居宴-《汴京小户女》

  曼娘自然没意见,她人生地不熟的,哪怕有原身的记忆,这姑娘长到十来岁被拘在家里的时候更多些,很少在外晃荡,对哪家食肆饭食可口也是两眼一抹黑。

  如今黄山提出来,她乐得费心。

  众人就着黄山打回来的井水抹了把脸,黄婆子的宅子还有一点好处,那吃水井就在家门口,满打满算也就几百米,比起先前薛家打水方便多了,让曼娘满意不已。

  待仔细锁了门,一行人又浩浩荡荡的去了汴河大道上,不过一盏茶的功夫,汴河大道的热闹就映入眼帘,这距离又让曼娘露出满意的神色来。

  到了廖家食肆,果然如黄山说的那般,比起其他铺子午时门可罗雀的场景,这食肆依旧热闹的很,不过七八张桌子的食肆,此时只剩两张空桌子,曼娘一众人刚刚坐定,另外一张桌子也上了客。

  只怕晚来一会儿,就要等座了。

  一行人都庆幸不已。

  待坐定,曼娘不顾于氏同黄山的意愿,点了好几个菜式,最后还是于氏拼命阻止,才让曼娘收手。

  看着摆了一桌子的饭食,于氏心疼的很。

  “婶娘快吃吧,这可是我们姐弟几个的暖居宴。”

  曼娘见于氏一脸肉疼的,忙宽慰她道。

  “你这孩子,有钱不是这样花的,我同你黄叔又不是外人,往后你们花钱的地方多着哩。”

  于氏轻叹一口气,语重心长道。

  “婶娘教训的是,往后定然不会如此了,快~尝尝这东坡肉,入口即化,油而不腻的,好吃的紧。”

  曼娘话说着,捡了块东坡肉送到了于氏碗里。

  这廖家食肆果然如黄叔说的那般,物美价廉,光看这东坡肉,红亮油润,汤肉交融,尝上一口,软糯如豆腐,入口即化,汁浓味醇,满嘴荤香,让人回味无穷。

  炙羊肉也是鲜嫩多汁,唇齿留香。

  水晶烩晶莹剔透,凉滑清爽。

  灌汤包皮薄馅足,鲜嫩多汁。

  还有两样果子,亦是香甜可口。

  元宝铁蛋儿两个小的再不复先前的调皮捣蛋,一张小脸都差点埋进碗里,慧娘同小婉年纪大些,知礼数了,虽不如小的那般,此刻也顾不上说话,吃的两人眼神都发亮。

  黄山若不是下午还要去做工,对上这样的美食只怕要喝上两杯,他早知这廖家食肆做的饭食味道好,价格虽然比起那些大酒楼便宜些,但也不是市井人家能经常吃的起的,特别是他家中有三个孩子要养,大儿在过两年就要娶妻生子,女儿也得替她张罗嫁妆,小儿子年岁小些,但也得提前打算,是读书习字,还是学门手艺,还有老家的老父亲,虽然有大哥照顾,但自己不出力,总得出些银钱。

  他这一人做工养活一家人,日子也是捉襟见肘,自家媳妇儿成年累月舍不得扯件衣裳穿,一文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如何会同意来食肆吃饭。

  黄山也是先前同一起做工的同事来过一次,觉得味道不错才向曼娘推荐的。

  此时看着一家人吃的高兴的神色,心里不由酸楚不已。

  这汴京居大不易,若是在乡下,自己院里刨块儿菜地,置办上一两亩田地,就能填饱肚子,但在城里却是不行,哪怕买个葱买头蒜都要花钱,怨不得自家婆娘抠搜。

  黄山吃着吃着,有些五味杂陈,本以为自己拼命在都城安了家置了业,就能让孩子的起点高一些,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到头来还是捉襟见肘的,且日子一成不变的,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好上一些。

  有时候想起来,难免有些绝望,但见家人都平平安安的,黄山心里又欣慰了些。

  眼神落在薛家姐弟身上,神色一顿,平安是福,穷点就穷点吧,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好。

  “曼娘多吃些,看你瘦的。”

  黄山无视儿子可怜巴巴的眼神,把最后一块儿东坡肉夹到了曼娘碗里。

  先前在薛家二房手里吃了不少苦,又大病一场,虽然这两日在黄家吃的饱睡的好,气色好上一些,身上的肉却不是一天两天能养的回来的。

  曼娘笑着道了谢,把那炖的软烂的肉一分为二,一半给了元宝,一半给了铁蛋儿,果然见两个孩子又高兴的手舞足蹈起来,惹的几人都笑了起来。

  薛家的暖居宴吃的众人心满意足,结账的时候花了三百多文,害的于氏一脸肉疼的。

  曼娘也心疼,但这是人情,省不得,且看大家吃的高兴,她也高兴。

  “放心吧婶娘,有句话说的好,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银钱不是省出来的,是挣出来的,待我寻摸个挣钱的营生,把这饭钱成百倍千倍的挣回来,到时候多孝敬孝敬婶娘。”

  曼娘豪情万丈道,昨日的考察让她已经有些朦胧的头绪,只待安顿好在去求证一番,若是可行,就红红火火的干起来。

  想的再多都不如试上一试。

  此时宽慰起于氏来,曼娘信心满满。

  于氏只当她是安慰自己,并没有放在心上,她一个刚刚及笄的小姑娘,能有什么挣钱的营生,无非是做些绣活,不过先前那李氏绣活就不错,对曼娘也严格,若是去布庄接些手工活在家做,挣些零钱,至少能保证姐弟几个平日吃喝不愁,总比坐吃山空的强。

  想到这里,于氏心里定了定。

  “好,婶娘等着你孝敬。”

  于氏乐呵呵的,并没有往心里去,她一个姑娘家,能养家糊口已经很不易,自己哪里还会给她添乱。

  此时她哪里知道,黄家会因为这一时的善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此为后话暂且不提。

  一行人吃了饭,黄山去了铺子,于氏陪着曼娘几人又去街上买了些油盐酱醋,米面粮油,旁的不说,这些生活必需品不买不行。

  那铜板流水般滑出,看着十文八文的,最后加在一起却是不少,这次不说于氏,曼娘也忍不住肉疼的很,看来开源节流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