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之星”的奖杯被崔景异随意放在套房书架的角落,与那些精装书籍并列,像一件普通的装饰品。它代表的光环和认可,对他而言,不过是计划中必然收获的果实,并无多少喜悦可言。他更在意的,是晚宴当晚种下的那些种子,如今生长得如何了。
效果显着。
车恩尚对他的依赖几乎达到了顶峰。那件丝绒外套被她小心地清洗熨烫后送还,附上了一张字迹工整的感谢卡,字里行间充满了几乎溢于言表的感激和仰慕。她在学校里遇到他时,眼神里除了感激,更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闪亮,仿佛他是她灰暗世界里的唯一光源。崔景异一如既往地回报以温和的鼓励和恰到好处的距离,这若即若离的态度,反而更让她深陷。
金叹的敌意则几乎摆上了台面。在走廊相遇时,金叹看他的眼神冰冷刺骨,甚至不再维持表面的礼节。有两次,崔景异“恰好”看到金叹想去找车恩尚,都被车恩尚下意识地躲开或敷衍过去。金叹的挫败和愤怒显而易见,而这愤怒,很大部分转向了崔景异这个“伪善”的入侵者。这正是崔景异想要的——让金叹的情绪失控,从而做出更多不理智的行为。
崔英道则陷入了一种更深的沉默和暴躁交替的状态。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公开叫嚣,但偶尔投向崔景异的目光,却更加阴鸷和复杂。晚宴上崔景异对车恩尚的“英雄救美”,以及随后获得“帝国之星”的荣耀,都像一根根刺扎在他心里。他或许在酝酿着什么,但崔景异并不担心,一个情绪化的对手,总比一个冷静的对手好对付。
而最重要的变化,来自李孝信。
晚宴之后,李孝信似乎加强了他的“观察”。新闻社的相机出现在崔景异周围的频率变高了,虽然总是以记录校园生活的名义。李孝信不再像之前那样用言语试探,而是换了一种更隐蔽的方式——他开始在一些公开或半公开的场合,抛出一些看似随意、实则意味深长的问题。
比如,在一次关于社会慈善的讨论课上,李孝信作为发言者,最后总结时说道:“……所以,慈善的本质,究竟是发自内心的悲悯,还是一种更高明的社会身份塑造和资源整合?”他说这话时,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最后在崔景异身上停留了半秒。
又比如,在图书馆,崔景异正在翻阅一本关于行为心理学的书籍,李孝信“偶然”经过,瞥了一眼书脊,淡淡地说:“很有趣的学科。研究它,是为了理解他人,还是为了更好地……扮演他人?”
这些问题,像轻柔却精准的羽毛,一次次拂过崔景异完美面具的边缘,试图找到缝隙。李孝信不再正面强攻,而是改为一种持续的、无声的压力,仿佛在说:“我知道你在演戏,我在看着你,我一直都在看着。”
这种被持续注视的感觉,起初让崔景异感到些许不适,但很快,这种不适转化为了更浓厚的兴趣。李孝信像是一个高明的解谜者,而崔景异享受这种被认真“解读”的过程。他决定,不再仅仅被动地接受观察,他要主动为这位观察者,提供一些更“有趣”的素材。
机会很快来了。学校要举办一场小型的古典音乐鉴赏会,由音乐社承办,新闻社负责报道。崔景异得知,李孝信是这次报道的主要负责人。
鉴赏会当天,音乐厅里座无虚席。崔景异选择了一个并不起眼但视野很好的位置。他看到李孝信坐在前排的记者席,戴着耳机,专注地调试着录音设备。
演出进行到一半,是一首节奏舒缓的钢琴独奏。灯光柔和,音乐流淌。大部分人都沉浸在乐曲中。崔景异的目光,却越过演奏者,落在了前排李孝信的背影上。
他缓缓地,极其小心翼翼地,让自己脸上那惯常的温和微笑一点点褪去。他放松了嘴角,眼神放空,不再是那种精心计算的温柔,而是流露出一种极致的疲惫,以及疲惫深处,一丝几乎无法察觉的……空洞与寂寥。这不是表演,至少不完全是。这是他内心深处那片冰封荒原的真实一角,被他小心翼翼地、控制着流量释放出来。
他维持着这个状态几分钟,仿佛完全被音乐触动,卸下了所有防备。他甚至能感觉到,前排那个背影似乎微微僵硬了一下。李孝信会不会刚好从某个反光面,或者通过相机的即时预览屏幕,捕捉到他这一刻的神情?
音乐进入高潮段落,崔景异适时地、极其轻微地眨了一下眼,仿佛刚从某种情绪中惊醒。然后,他重新戴上了那张温和的面具,嘴角勾起熟悉的弧度,眼神恢复清明,仿佛刚才的失态只是音乐带来的短暂共鸣。
整个过程短暂而隐秘,在昏暗的灯光和音乐的掩护下,几乎无人察觉。
鉴赏会结束,掌声雷动。人群开始退场。崔景异随着人流向外走,在门口“恰好”遇到了正在收拾设备的李孝信。
“很精彩的演出,李社长的报道一定很出色。”崔景异微笑着打招呼,语气如常。
李孝信抬起头,看向他。这一次,他的目光在崔景异脸上停留的时间,比以往都要长一些。镜片后的眼神,不再是纯粹的平静和探究,而是夹杂了一丝极淡的、难以解读的……困惑?或者说,是某种被打动后的细微波动?
“音乐确实能触动人心最深的地方。”李孝信的声音依旧平稳,但语速似乎慢了一点,“有时会让人看到……意想不到的一面。”
崔景异心中了然。他捕捉到了。李孝信看到了他刚才刻意流露的“脆弱”。
“是啊,”崔景异顺应着话题,轻轻叹了口气,眼神略显悠远,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感慨,“再完美的乐章,也有休止符。再坚强的人,也需要片刻的喘息吧。”他这句话,像是一句无心的感慨,又像是一句隐晦的解释。
李孝信没有接话,只是静静地看着他。
崔景异对他笑了笑,不再多言,转身融入离去的人流。他知道,刚才那短暂流露的“真实”,像一颗投入李孝信心湖的石子,已经激起了涟漪。这位冷静的观察者,现在面对的不再是一个毫无破绽的假面,而是一个似乎也藏着脆弱和故事的、更复杂的存在。
这会让李孝信更加好奇,更加想要深入探究。而好奇心,往往是通往某种情感投入的第一步。
走在回宙斯酒店的路上,汉城的夜风带着寒意。崔景异拢了拢外套,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主动示弱,是更高阶的伪装。向一个怀疑者展示一点点看似真实的“裂痕”,有时比维持完美的坚硬外壳,更能瓦解对方的防线。
李孝信,你现在,是否对我更感兴趣了呢?
效果显着。
车恩尚对他的依赖几乎达到了顶峰。那件丝绒外套被她小心地清洗熨烫后送还,附上了一张字迹工整的感谢卡,字里行间充满了几乎溢于言表的感激和仰慕。她在学校里遇到他时,眼神里除了感激,更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闪亮,仿佛他是她灰暗世界里的唯一光源。崔景异一如既往地回报以温和的鼓励和恰到好处的距离,这若即若离的态度,反而更让她深陷。
金叹的敌意则几乎摆上了台面。在走廊相遇时,金叹看他的眼神冰冷刺骨,甚至不再维持表面的礼节。有两次,崔景异“恰好”看到金叹想去找车恩尚,都被车恩尚下意识地躲开或敷衍过去。金叹的挫败和愤怒显而易见,而这愤怒,很大部分转向了崔景异这个“伪善”的入侵者。这正是崔景异想要的——让金叹的情绪失控,从而做出更多不理智的行为。
崔英道则陷入了一种更深的沉默和暴躁交替的状态。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公开叫嚣,但偶尔投向崔景异的目光,却更加阴鸷和复杂。晚宴上崔景异对车恩尚的“英雄救美”,以及随后获得“帝国之星”的荣耀,都像一根根刺扎在他心里。他或许在酝酿着什么,但崔景异并不担心,一个情绪化的对手,总比一个冷静的对手好对付。
而最重要的变化,来自李孝信。
晚宴之后,李孝信似乎加强了他的“观察”。新闻社的相机出现在崔景异周围的频率变高了,虽然总是以记录校园生活的名义。李孝信不再像之前那样用言语试探,而是换了一种更隐蔽的方式——他开始在一些公开或半公开的场合,抛出一些看似随意、实则意味深长的问题。
比如,在一次关于社会慈善的讨论课上,李孝信作为发言者,最后总结时说道:“……所以,慈善的本质,究竟是发自内心的悲悯,还是一种更高明的社会身份塑造和资源整合?”他说这话时,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最后在崔景异身上停留了半秒。
又比如,在图书馆,崔景异正在翻阅一本关于行为心理学的书籍,李孝信“偶然”经过,瞥了一眼书脊,淡淡地说:“很有趣的学科。研究它,是为了理解他人,还是为了更好地……扮演他人?”
这些问题,像轻柔却精准的羽毛,一次次拂过崔景异完美面具的边缘,试图找到缝隙。李孝信不再正面强攻,而是改为一种持续的、无声的压力,仿佛在说:“我知道你在演戏,我在看着你,我一直都在看着。”
这种被持续注视的感觉,起初让崔景异感到些许不适,但很快,这种不适转化为了更浓厚的兴趣。李孝信像是一个高明的解谜者,而崔景异享受这种被认真“解读”的过程。他决定,不再仅仅被动地接受观察,他要主动为这位观察者,提供一些更“有趣”的素材。
机会很快来了。学校要举办一场小型的古典音乐鉴赏会,由音乐社承办,新闻社负责报道。崔景异得知,李孝信是这次报道的主要负责人。
鉴赏会当天,音乐厅里座无虚席。崔景异选择了一个并不起眼但视野很好的位置。他看到李孝信坐在前排的记者席,戴着耳机,专注地调试着录音设备。
演出进行到一半,是一首节奏舒缓的钢琴独奏。灯光柔和,音乐流淌。大部分人都沉浸在乐曲中。崔景异的目光,却越过演奏者,落在了前排李孝信的背影上。
他缓缓地,极其小心翼翼地,让自己脸上那惯常的温和微笑一点点褪去。他放松了嘴角,眼神放空,不再是那种精心计算的温柔,而是流露出一种极致的疲惫,以及疲惫深处,一丝几乎无法察觉的……空洞与寂寥。这不是表演,至少不完全是。这是他内心深处那片冰封荒原的真实一角,被他小心翼翼地、控制着流量释放出来。
他维持着这个状态几分钟,仿佛完全被音乐触动,卸下了所有防备。他甚至能感觉到,前排那个背影似乎微微僵硬了一下。李孝信会不会刚好从某个反光面,或者通过相机的即时预览屏幕,捕捉到他这一刻的神情?
音乐进入高潮段落,崔景异适时地、极其轻微地眨了一下眼,仿佛刚从某种情绪中惊醒。然后,他重新戴上了那张温和的面具,嘴角勾起熟悉的弧度,眼神恢复清明,仿佛刚才的失态只是音乐带来的短暂共鸣。
整个过程短暂而隐秘,在昏暗的灯光和音乐的掩护下,几乎无人察觉。
鉴赏会结束,掌声雷动。人群开始退场。崔景异随着人流向外走,在门口“恰好”遇到了正在收拾设备的李孝信。
“很精彩的演出,李社长的报道一定很出色。”崔景异微笑着打招呼,语气如常。
李孝信抬起头,看向他。这一次,他的目光在崔景异脸上停留的时间,比以往都要长一些。镜片后的眼神,不再是纯粹的平静和探究,而是夹杂了一丝极淡的、难以解读的……困惑?或者说,是某种被打动后的细微波动?
“音乐确实能触动人心最深的地方。”李孝信的声音依旧平稳,但语速似乎慢了一点,“有时会让人看到……意想不到的一面。”
崔景异心中了然。他捕捉到了。李孝信看到了他刚才刻意流露的“脆弱”。
“是啊,”崔景异顺应着话题,轻轻叹了口气,眼神略显悠远,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感慨,“再完美的乐章,也有休止符。再坚强的人,也需要片刻的喘息吧。”他这句话,像是一句无心的感慨,又像是一句隐晦的解释。
李孝信没有接话,只是静静地看着他。
崔景异对他笑了笑,不再多言,转身融入离去的人流。他知道,刚才那短暂流露的“真实”,像一颗投入李孝信心湖的石子,已经激起了涟漪。这位冷静的观察者,现在面对的不再是一个毫无破绽的假面,而是一个似乎也藏着脆弱和故事的、更复杂的存在。
这会让李孝信更加好奇,更加想要深入探究。而好奇心,往往是通往某种情感投入的第一步。
走在回宙斯酒店的路上,汉城的夜风带着寒意。崔景异拢了拢外套,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主动示弱,是更高阶的伪装。向一个怀疑者展示一点点看似真实的“裂痕”,有时比维持完美的坚硬外壳,更能瓦解对方的防线。
李孝信,你现在,是否对我更感兴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