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臂上的伤,成了胤礼暂时的护身符。康熙再来时,目光总会先落在那圈白纱上,眼底翻涌的欲望便会掺入一丝克制,伸出的手也会在半途转为指向某物,或询问伤势。胤礼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份脆弱平衡,扮演着受惊后需要静养的孱弱皇子。
然而,康熙的“关怀”并未因他的退避而减少,反而以另一种更细致入微的方式渗透进来。他派来的太医每日必至,请脉问诊,记录脉案,汤药饮食皆由御药房精心调配,不容半点差错。赏赐的物件也从珍玩古籍,变成了更多贴身之物:安神的奇楠香、温润的暖玉枕、甚至是他平日习字惯用的那种特制松烟墨。这些物品无声地宣告着:你的一切,皆在朕的掌控之中。
更让胤礼窒息的是,康熙开始过问他的一言一行。今日读了什么书,临了哪本帖,午膳用了些什么,甚至夜里是否安眠,都有太监详细记录,呈报御前。他如同被装在一个透明的琉璃罐里,每一分气息都被严密监控。
这日,康熙考较他《资治通鉴》,问及前朝宦官之祸。胤礼谨慎作答,引经据典,剖析利弊。康熙听罢,却未点评其见解,反而意味深长地看着他:“胤礼可知,为何英明如汉武、唐玄宗,晚年亦不免为近幸所惑?”
胤礼心中一凛,垂首道:“儿臣愚钝,请皇阿玛明示。”
康熙踱步至他面前,阴影笼罩下来:“只因高处不胜寒。帝王也是人,也有疲乏孤寂之时。此时,若有一知心解意之人常在身侧,便如暗室得灯,冰雪逢春。”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书案,目光灼灼地盯着胤礼,“此人不必有经天纬地之才,只需一颗纯粹赤诚之心,懂得……体恤圣意。”
话语中的暗示,几乎已是赤裸裸。康熙不再满足于远远观赏,他想要的是一个贴心的、顺从的、能够慰藉他帝王孤寂的“解语花”,而胤礼,正是他选中的目标。
胤礼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直窜头顶。他明白,康熙正在为他铺设一条路,一条通往权力核心,却也通往万丈深渊的路。他若顺从,便是自甘堕落,成为依附帝王的佞幸;他若抗拒,便是“不惜圣心”,后果不堪设想。
“儿臣……受教。”他只能含糊应道,声音干涩。
康熙似乎看出他的抗拒,眼底闪过一丝不悦,但很快又被一种更有耐心的、如同熬鹰般的眼神取代。“你还小,有些道理,日后自会明白。”他摆了摆手,语气恢复平淡,“去吧,好生读书。”
胤礼如蒙大赦,躬身退出养心殿。走在漫长的宫道上,阳光明媚,他却感觉不到丝毫暖意,只觉得那朱红宫墙像巨大的兽口,要将他吞噬。
回到偏殿,他发现案上多了一本手抄的佛经,字迹清秀工整,并非御前之物。一个小太监低声禀报,是八阿哥方才来过,见主子不在,留下此经,说是近日偶得,望能助十七弟宁心静气。
胤礼翻开经书,里面夹着一枚薄薄的银杏叶书签,叶脉清晰,色泽金黄。他拿起书签,指尖却触到叶背细微的凹凸感。对着光仔细看去,竟是用极细的针尖刻着两行小字:
风疾折劲草,柔藤附高枝。 暂敛凌霄志,且待云开时。
胤礼的心猛地一跳!胤禩这是在暗示他,在康熙的“疾风”面前,要像柔藤一样暂时依附,收敛锋芒,等待时机?这看似是关怀和指引,实则是在将他往更危险的境地推——鼓励他接受康熙的“眷顾”,以此为筹码,图谋后路?
他下意识地想将这书签毁掉,却又停住。胤禩既然敢留下,必有后手。这或许是一个试探,也可能是一个陷阱。
正心乱如麻,四阿哥胤禛竟也不期而至。他依旧是那副冷峻模样,目光扫过案上的佛经,冷哼一声:“八弟倒是殷勤。”随即,他看向胤礼,眼神锐利如刀,“伤可好了?”
“谢四哥关心,已无大碍。”
胤禛走近几步,逼人的气势让胤礼不由自主地后退半步。“既无大碍,就别总摆出这副弱不禁风的模样。”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警告,“皇阿玛的‘耐心’是有限的。你这般若即若离,一次是情趣,次数多了……便是挑衅。”
他顿了顿,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别忘了,这宫里,想取代你位置的人,多的是。你这只雀儿,若总学不会乖巧鸣唱,笼子……或许就该换只鸟儿了。”
话音落下,胤禛不再多言,转身离去,留下胤礼一人,站在殿中,遍体生寒。
胤禛的威胁直接而残酷,胤禩的“关怀”包藏祸心,而最大的压力,依旧来自那至高无上的帝王。他仿佛被三股力量拉扯着,无论倒向哪一边,都是万劫不复。
他低头看着手臂上已然结痂的伤疤,又抬眼望向窗外那片被宫墙切割的天空。自己果真成了笼中雀,鸣唱与否,都由不得自己。而握有笼门钥匙的那只手,正带着欣赏与占有交织的目光,缓缓收拢。
绝望,如同夜色,无声蔓延。
然而,康熙的“关怀”并未因他的退避而减少,反而以另一种更细致入微的方式渗透进来。他派来的太医每日必至,请脉问诊,记录脉案,汤药饮食皆由御药房精心调配,不容半点差错。赏赐的物件也从珍玩古籍,变成了更多贴身之物:安神的奇楠香、温润的暖玉枕、甚至是他平日习字惯用的那种特制松烟墨。这些物品无声地宣告着:你的一切,皆在朕的掌控之中。
更让胤礼窒息的是,康熙开始过问他的一言一行。今日读了什么书,临了哪本帖,午膳用了些什么,甚至夜里是否安眠,都有太监详细记录,呈报御前。他如同被装在一个透明的琉璃罐里,每一分气息都被严密监控。
这日,康熙考较他《资治通鉴》,问及前朝宦官之祸。胤礼谨慎作答,引经据典,剖析利弊。康熙听罢,却未点评其见解,反而意味深长地看着他:“胤礼可知,为何英明如汉武、唐玄宗,晚年亦不免为近幸所惑?”
胤礼心中一凛,垂首道:“儿臣愚钝,请皇阿玛明示。”
康熙踱步至他面前,阴影笼罩下来:“只因高处不胜寒。帝王也是人,也有疲乏孤寂之时。此时,若有一知心解意之人常在身侧,便如暗室得灯,冰雪逢春。”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书案,目光灼灼地盯着胤礼,“此人不必有经天纬地之才,只需一颗纯粹赤诚之心,懂得……体恤圣意。”
话语中的暗示,几乎已是赤裸裸。康熙不再满足于远远观赏,他想要的是一个贴心的、顺从的、能够慰藉他帝王孤寂的“解语花”,而胤礼,正是他选中的目标。
胤礼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直窜头顶。他明白,康熙正在为他铺设一条路,一条通往权力核心,却也通往万丈深渊的路。他若顺从,便是自甘堕落,成为依附帝王的佞幸;他若抗拒,便是“不惜圣心”,后果不堪设想。
“儿臣……受教。”他只能含糊应道,声音干涩。
康熙似乎看出他的抗拒,眼底闪过一丝不悦,但很快又被一种更有耐心的、如同熬鹰般的眼神取代。“你还小,有些道理,日后自会明白。”他摆了摆手,语气恢复平淡,“去吧,好生读书。”
胤礼如蒙大赦,躬身退出养心殿。走在漫长的宫道上,阳光明媚,他却感觉不到丝毫暖意,只觉得那朱红宫墙像巨大的兽口,要将他吞噬。
回到偏殿,他发现案上多了一本手抄的佛经,字迹清秀工整,并非御前之物。一个小太监低声禀报,是八阿哥方才来过,见主子不在,留下此经,说是近日偶得,望能助十七弟宁心静气。
胤礼翻开经书,里面夹着一枚薄薄的银杏叶书签,叶脉清晰,色泽金黄。他拿起书签,指尖却触到叶背细微的凹凸感。对着光仔细看去,竟是用极细的针尖刻着两行小字:
风疾折劲草,柔藤附高枝。 暂敛凌霄志,且待云开时。
胤礼的心猛地一跳!胤禩这是在暗示他,在康熙的“疾风”面前,要像柔藤一样暂时依附,收敛锋芒,等待时机?这看似是关怀和指引,实则是在将他往更危险的境地推——鼓励他接受康熙的“眷顾”,以此为筹码,图谋后路?
他下意识地想将这书签毁掉,却又停住。胤禩既然敢留下,必有后手。这或许是一个试探,也可能是一个陷阱。
正心乱如麻,四阿哥胤禛竟也不期而至。他依旧是那副冷峻模样,目光扫过案上的佛经,冷哼一声:“八弟倒是殷勤。”随即,他看向胤礼,眼神锐利如刀,“伤可好了?”
“谢四哥关心,已无大碍。”
胤禛走近几步,逼人的气势让胤礼不由自主地后退半步。“既无大碍,就别总摆出这副弱不禁风的模样。”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警告,“皇阿玛的‘耐心’是有限的。你这般若即若离,一次是情趣,次数多了……便是挑衅。”
他顿了顿,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别忘了,这宫里,想取代你位置的人,多的是。你这只雀儿,若总学不会乖巧鸣唱,笼子……或许就该换只鸟儿了。”
话音落下,胤禛不再多言,转身离去,留下胤礼一人,站在殿中,遍体生寒。
胤禛的威胁直接而残酷,胤禩的“关怀”包藏祸心,而最大的压力,依旧来自那至高无上的帝王。他仿佛被三股力量拉扯着,无论倒向哪一边,都是万劫不复。
他低头看着手臂上已然结痂的伤疤,又抬眼望向窗外那片被宫墙切割的天空。自己果真成了笼中雀,鸣唱与否,都由不得自己。而握有笼门钥匙的那只手,正带着欣赏与占有交织的目光,缓缓收拢。
绝望,如同夜色,无声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