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甄嬛传(13)-《综景:异的浮生》

  胤礼的“病”渐渐好了。太医院的脉案上,写着“郁结渐舒,心神得安”,唯有他自己知道,那碗碗“安神汤”里,多加的几味温和却伤本的药材,正如同滴水穿石,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什么。他的脸色不再是病态的苍白,而是一种莹润的、透着淡淡绯色的光洁,配上那双愈发水光潋滟的眸子,顾盼间竟真有了几分勾魂摄魄的意味。

  他开始更频繁地出现在康熙身边,不再仅限于书房画斋。康熙议政,他有时会被允在一旁安静地磨墨;康熙批阅奏折至深夜,他会“恰好”送去一盏亲手调制的参茶,指尖“不经意”拂过康熙因疲惫而微蹙的眉间。

  “皇阿玛保重龙体。”他的声音又轻又软,带着恰到好处的心疼,“天下大事固然要紧,可若累坏了您,这江山……儿臣光是想想,便觉得心慌。”他垂下眼,长睫如蝶翼般轻颤,将一个依赖父亲、又担忧江山的孩子角色,演得入木三分,却偏偏在每个眼神交汇处,埋下暧昧的钩子。

  康熙看着他,目光深沉难辨。他享受这种被需要、被仰慕的感觉,尤其当这感觉来自胤礼这样一个灵秀非凡、又日渐展现出惊人魅力的存在。他有时会抓住胤礼欲收回去的手,握在掌心,细细摩挲那纤细的指节,感受着指尖传来的微凉与轻颤。

  “有你在身边,朕便不觉累了。”康熙的话,半是感慨,半是试探。

  胤礼便会适时地露出一个混合着羞涩与欢喜的笑容,轻轻抽回手,转而为他按揉太阳穴,力道轻柔,气息如兰。“那儿臣便日日陪着皇阿玛。”

  这般景象,落在偶尔被召见的臣工眼中,自是惊心动魄。几位老成持重的御史已是眉头深锁,却碍于帝王威严,不敢轻易进言。而一些善于钻营的官员,则从中嗅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息,开始暗中打听这位圣眷日隆的十七阿哥的喜好。

  胤礼将这一切尽收眼底,心中冷笑。他要的,就是这效果。他不仅要腐蚀康熙,更要让这腐蚀的痕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让这帝国的根基,从最顶端开始松动。

  机会很快到来。一次,康熙与几位心腹大臣商议西北军饷事宜,户部奏称国库吃紧,难以全额拨付。几位阿哥也在场,胤禛主张严查贪腐,压缩不必要的开支;胤禩则建议加征商税,缓和压力。双方争执不下。

  康熙揉着额角,显是烦忧。胤礼安静地坐在下首,原本只是旁听,此时却忽然轻声开口,如同自言自语,却又足以让御案前的康熙听见:“……若是东南沿海那些富可敌国的商贾,能自愿捐输一些,或许能解燃眉之急?听闻他们海外贸易,获利颇丰呢……”

  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康熙耳中。康熙目光一闪,看向他:“哦?胤礼有何见解?”

  胤礼仿佛受惊,连忙起身:“儿臣妄言了!只是……只是偶然听宫人闲聊说起,那些海商巨富,生活奢靡,若能引导其心怀朝廷,想必……”

  他话说得含糊,点到即止,却巧妙地避开了加税这种容易激起民怨的手段,提出了“自愿捐输”这个看似温和,实则操作空间巨大、极易滋生腐败的方式。更重要的是,他将信息源头推给“宫人闲聊”,显得天真无害。

  胤禩立刻捕捉到了这个机会,连忙附和:“十七弟此言倒是一片公心!儿臣也觉得,与其加税扰民,不若劝导商贾捐输,以示忠君爱国!”

  康熙沉吟片刻,显然被这个看似“两全其美”的方案打动了。他赞赏地看了胤礼一眼:“胤礼虽年幼,却能体恤朝廷难处,心思灵透。此事……容朕再想想。”

  虽然没有立刻采纳,但种子已经播下。胤礼知道,以胤禩的势力,必定会趁机在此事上大做文章,而其中上下其手、中饱私囊的环节,必将进一步腐蚀吏治。而他,只是轻轻推了一把。

  事后,胤禛找到胤礼,眼神冰冷如刀:“十七弟今日倒是好建议。”

  胤礼抬起那双雾气氤氲的眼,无辜地看着他:“四哥谬赞了。弟弟只是见皇阿玛忧心,胡乱说了句想法,实在当不得什么建议。”他语气柔弱,仿佛完全不知自己一句话可能带来的风波。

  胤禛盯着他看了许久,似乎想从他脸上找出伪装的痕迹,最终只是冷冷道:“但愿你是无心之失。这朝堂之水,深得很,小心……淹着自己。”

  胤礼低下头,唇角却勾起一抹几不可察的冷笑。

  无心之失?不,这是有心之祸。

  他这只被逼入绝境的“雀儿”,已然开始用娇嫩的嗓音,吟唱起倾覆王朝的序曲。祸水之名,便从这细微处,悄然蔓延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