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甄嬛传(16)-《综景:异的浮生》

  回廊雨夜之后,胤礼与胤禛之间,隔了一层再也无法撕破的、粘稠而危险的薄膜。胤禛似乎刻意避着他,但在有限的几次照面中,胤礼能清晰地感受到那道比以前更加灼热、更加复杂的目光——充满了未尽的欲望、噬骨的嫉妒,以及一种近乎自虐的克制。

  胤礼心中冷笑。这座冰山,内里已然燃起了地狱之火,离彻底崩塌,只差最后一根稻草。而他,不介意亲手添上这把柴。

  他更加专注于在康熙这座主战场上兴风作浪。他的“灵性”与“解意”似乎永无止境,总能恰到好处地迎合康熙的喜好,又能在不经意间,播下混乱的种子。他谈论诗词,能引经据典,让康熙抚掌称赞;他议论朝局,看似天真烂漫的只言片语,却往往能点中某些官员的痛处或某些政策的隐忧,引得康熙深思,甚至偶尔会采纳他“无心”提出的、看似更“宽和”实则更易滋生弊端的建议。

  康熙对他愈发依赖,有时批阅奏折至深夜,非要胤礼在一旁红袖添香(尽管胤礼并非女子,但这词用在他身上,康熙觉得异常贴切),方能静心。御案上的点心,必须是胤礼“碰巧”觉得可口的那几样;就连殿内熏香的浓淡,也渐渐以胤礼的喜好为准。

  这份独宠,已然逾越了所有界限,成了宫中心照不宣的秘密。朝臣们窃窃私语,阿哥们目光各异,连后宫都感受到了这股不寻常的风向,暗流涌动得更加厉害。

  这日,胤礼“偶然”得知,康熙正在为江南漕运总督一职的人选犹豫不决。一方是胤禛推荐的、以清廉刚正着称的能吏,另一方则是胤禩门下、颇善钻营却与江南盐商关系盘根错节的一个官员。

  机会来了。

  当晚,胤礼在为康熙抚琴时,手法精妙,琴音潺潺,如泣如诉。一曲终了,康熙闭目回味,叹道:“此曲只应天上有。胤礼,你的琴技越发进益了,只是这曲中,似有愁绪?”

  胤礼放下琴,走到康熙身边,跪坐在脚踏上,将头轻轻靠在他的膝头。这是一个极其大胆而亲昵的举动,逾越了君臣父子之礼,却带着全然的依赖。康熙身体微微一僵,却没有推开,反而伸手,抚上了他如墨的发丝。

  “皇阿玛明鉴。”胤礼的声音闷闷的,带着一丝委屈,“儿臣今日……听到一些闲话,心中不安。”

  “哦?什么闲话?”康熙的声音低沉,带着纵容。

  “他们说……说四哥推荐的那位大人,虽然清廉,但手段过于严苛,若去了江南那等富庶繁华之地,恐……恐会激起民怨,坏了皇阿玛仁德之名。”他抬起头,眼眶微红,像只受惊的小兽,“儿臣不懂这些大事,只是……只是害怕有人会说皇阿玛用人不明……”

  他巧妙地将胤禛的支持者描绘成可能损害康熙声誉的“酷吏”,同时将自己置于一个纯粹担忧父亲形象的“孝子”位置。

  康熙抚摸他头发的手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深思。他固然看重能吏,但到了他这个年纪,越发爱惜羽毛,注重身后名。胤礼的话,像一根细刺,扎进了他心底最在意的地方。

  “况且,”胤礼趁热打铁,声音更轻,几乎如同耳语,“儿臣还听说,江南盐漕一体,关系错综复杂,若没有一个……懂得变通、能与各方打交道的人去坐镇,只怕政令难行,反而误事……”他隐晦地抬高了胤禩推荐的那位官员的“优势”。

  康熙沉默良久,看着膝头少年脆弱而担忧的模样,心中那杆天平,终于倾斜了。“朕知道了。”他最终说道,“你一片纯孝之心,朕很欣慰。此事,朕自有主张。”

  数日后,任命下达,胤禩推荐的人选成功出任漕运总督。消息传出,胤禛府邸的书房内,传来瓷器碎裂的声响。他损失的不只是一个重要职位,更是康熙对他判断力的质疑!而这一切,他几乎可以肯定,与那个看似无害的十七弟脱不了干系!

  与此同时,胤礼却“病”了。说是那日抚琴后受了风寒,需要静养。康熙心疼不已,赏赐如流水般送入偏殿,更是日日派人探问。

  胤礼躺在重重帷幔之后,脸色苍白,嘴角却噙着一丝冰冷的笑意。他成功地离间了康熙与胤禛,也为江南吏治的腐败埋下了一颗硕大的毒种。胤禩那边,自然会承他的情,更加视他为可拉拢的“盟友”。

  他就像一株看似柔弱的毒蔓,枝条却已悄然缠上了这帝国最核心的权柄之树,吸取着养料,分泌着毒液。康熙的宠爱是他的土壤,阿哥们的争斗是他的养料。他享受着这种将所有人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快感,哪怕代价是自身的不断堕落。

  宫女端来汤药,胤礼接过,一饮而尽。药汁苦涩,却让他有种病态的清醒。他看着镜中那张越发妖异美丽的脸,轻声自语:

  “这才只是开始……等着吧,你们加诸在我身上的,我要这整个爱新觉罗的江山,加倍偿还!”

  毒蔓缠枝,不死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