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太后母子行动了。几条关于各地藩王对吕后专权、特别是对代王刘恒滞留京城之事“颇有微词”,甚至“暗中联络”的流言,如同长了翅膀般,在长安城的某些特定圈子里悄然传播。这些流言半真半假,难以溯源,却精准地触动了吕后最敏感的神经。
吕后执政,最大的隐患之一便是刘姓宗室。她可以压制朝臣,却始终对那些拥有封地和军队的藩王心存忌惮。流言很快通过密探报到了她的案头。吕后震怒,但更多的是警惕。她不得不暂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监控和安抚各地藩王上,对宫内尤其是陈景异和薄太后母子的直接盯防,出现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松动。
陈景异敏锐地感觉到了这种变化。他知道,这是薄太后母子按照他的暗示采取的“青萍之风”。机会稍纵即逝,他必须利用这个窗口期。
他再次通过废稿传信,这次的内容更为具体:“病体渐愈,思静养,盼闻梵音。” 意思是,他打算以需要更安静的环境养病为由,请求暂时移居到宫中较为偏僻、靠近佛堂(梵音)的某处宫苑。这既是一个合理的请求,不易引起吕后怀疑,又为他可能需要的秘密接触提供了更便利的地理条件。同时,“梵音”也可能暗指某种需要“清净无为”姿态的谋划。
请求递到吕后面前时,她正为藩王流言烦心。她审视着陈景异苍白但仍显俊逸的面容,心中权衡。移居偏僻处,固然能让他远离一些是非(比如总想凑上来的张嫣),但也可能增加监控的难度。然而,眼下外部的压力让她觉得,将陈景异稍稍“雪藏”一下,避免他再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或许也不是坏事。毕竟,他的健康确实还需要将养。
最终,吕后批准了陈景异的请求,准他移居至靠近北宫墙、环境清幽的“兰林苑”。但同时,她增派了“护卫”,明为保护,实为监视,只是这些护卫的统领,被杜云汐暗中运作,换成了一个对吕后并非绝对死忠、或许可以争取的中层军官。
聂慎儿在永巷听到了陈景异移居的消息,也感受到了宫中因藩王流言而起的紧张气氛。她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混乱是阶梯!她必须想办法离开永巷这个鬼地方!她将目标锁定在了那个新来的、看起来不那么严苛的护卫副统领身上。她用尽最后一点私藏的钱财和残存的风情,试图勾引他,为自己传递消息或创造离开永巷的机会。这是一步险棋,但聂慎儿已别无选择。
张嫣自从那枚玉佩事件后,变得有些沉默寡言。她去看望移居兰林苑的陈景异时,也只是远远地看着,不敢再像以前那样亲近,大眼睛里盛满了不安和委屈。陈景异看在眼里,心中叹息,却也无法多言,只能在她请安时,依旧给予温和而疏离的回应。这份克制,在张嫣看来,却更像是疏远,让她更加难过。
杜云汐成了连接各方的关键节点。她谨慎地平衡着吕后的命令、陈景异的暗示、薄太后母子的请求(他们通过刘恒偶尔入宫请安的机会,与杜云汐建立了极其隐秘的联系)。她如同在刀尖上跳舞,每一步都惊心动魄。但她发现,自己在这种巨大的压力和风险中,竟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尤其是在帮助陈景异这件事上,她仿佛在践行某种道义。
陈景异入住兰林苑后,环境确实幽静了许多。他每日读书、抚琴、散步,看似闲云野鹤,实则心思缜密地观察着新的环境、新的护卫,寻找着可能的漏洞和机会。他知道,薄太后母子在外部制造的风声不会持续太久,吕后很快就能稳住局面。他必须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找到破局的关键。
一日傍晚,他在苑中漫步,无意间走到一处靠近北宫墙的废弃角楼。角楼年久失修,但位置极高。他登上角楼,放眼望去,远处是长安城的万家灯火,近处是森严宫墙的阴影。自由似乎触手可及,却又远在天边。
就在这时,他听到墙角下传来极轻微的、有规律的叩击声,三长两短,重复三次。那是他早年与薄太后还是薄姬时,一个极少人知的暗号。
陈景异的心猛地一缩。他们竟然将联系点安排到了这里!风险极大,但机会也前所未有。他没有立即回应,而是静静站立片刻,确认四周无人监视后,才用脚尖轻轻点地,回应了两短一长的信号。
墙外的人似乎停顿了一下,随即,一小卷用油布包裹的东西被巧妙地塞过墙砖的缝隙,落了进来。陈景异迅速拾起,藏入袖中,如同无事发生般走下角楼。
回到室内,他打开油布卷,里面是一张更详细的京城布防图(部分),以及薄太后亲笔写的简短计划:他们计划在不久后的祭天大典上,利用人员繁杂的机会,设法让刘恒“意外”受伤,以此作为强烈理由,要求返回封地养病,从而脱离吕后掌控。他们需要陈景异在宫内提供配合,制造混乱或转移视线。
陈景异将纸条凑近烛火,看着它化为灰烬。祭天大典……那确实是一个机会,但也是巨大的风险。吕后必定戒备森严。一步踏错,满盘皆输。
窗外,夜色深沉,风声鹤唳。陈景异知道,决定命运的时刻,正在一步步逼近。而他,已无路可退。
吕后执政,最大的隐患之一便是刘姓宗室。她可以压制朝臣,却始终对那些拥有封地和军队的藩王心存忌惮。流言很快通过密探报到了她的案头。吕后震怒,但更多的是警惕。她不得不暂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监控和安抚各地藩王上,对宫内尤其是陈景异和薄太后母子的直接盯防,出现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松动。
陈景异敏锐地感觉到了这种变化。他知道,这是薄太后母子按照他的暗示采取的“青萍之风”。机会稍纵即逝,他必须利用这个窗口期。
他再次通过废稿传信,这次的内容更为具体:“病体渐愈,思静养,盼闻梵音。” 意思是,他打算以需要更安静的环境养病为由,请求暂时移居到宫中较为偏僻、靠近佛堂(梵音)的某处宫苑。这既是一个合理的请求,不易引起吕后怀疑,又为他可能需要的秘密接触提供了更便利的地理条件。同时,“梵音”也可能暗指某种需要“清净无为”姿态的谋划。
请求递到吕后面前时,她正为藩王流言烦心。她审视着陈景异苍白但仍显俊逸的面容,心中权衡。移居偏僻处,固然能让他远离一些是非(比如总想凑上来的张嫣),但也可能增加监控的难度。然而,眼下外部的压力让她觉得,将陈景异稍稍“雪藏”一下,避免他再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或许也不是坏事。毕竟,他的健康确实还需要将养。
最终,吕后批准了陈景异的请求,准他移居至靠近北宫墙、环境清幽的“兰林苑”。但同时,她增派了“护卫”,明为保护,实为监视,只是这些护卫的统领,被杜云汐暗中运作,换成了一个对吕后并非绝对死忠、或许可以争取的中层军官。
聂慎儿在永巷听到了陈景异移居的消息,也感受到了宫中因藩王流言而起的紧张气氛。她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混乱是阶梯!她必须想办法离开永巷这个鬼地方!她将目标锁定在了那个新来的、看起来不那么严苛的护卫副统领身上。她用尽最后一点私藏的钱财和残存的风情,试图勾引他,为自己传递消息或创造离开永巷的机会。这是一步险棋,但聂慎儿已别无选择。
张嫣自从那枚玉佩事件后,变得有些沉默寡言。她去看望移居兰林苑的陈景异时,也只是远远地看着,不敢再像以前那样亲近,大眼睛里盛满了不安和委屈。陈景异看在眼里,心中叹息,却也无法多言,只能在她请安时,依旧给予温和而疏离的回应。这份克制,在张嫣看来,却更像是疏远,让她更加难过。
杜云汐成了连接各方的关键节点。她谨慎地平衡着吕后的命令、陈景异的暗示、薄太后母子的请求(他们通过刘恒偶尔入宫请安的机会,与杜云汐建立了极其隐秘的联系)。她如同在刀尖上跳舞,每一步都惊心动魄。但她发现,自己在这种巨大的压力和风险中,竟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尤其是在帮助陈景异这件事上,她仿佛在践行某种道义。
陈景异入住兰林苑后,环境确实幽静了许多。他每日读书、抚琴、散步,看似闲云野鹤,实则心思缜密地观察着新的环境、新的护卫,寻找着可能的漏洞和机会。他知道,薄太后母子在外部制造的风声不会持续太久,吕后很快就能稳住局面。他必须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找到破局的关键。
一日傍晚,他在苑中漫步,无意间走到一处靠近北宫墙的废弃角楼。角楼年久失修,但位置极高。他登上角楼,放眼望去,远处是长安城的万家灯火,近处是森严宫墙的阴影。自由似乎触手可及,却又远在天边。
就在这时,他听到墙角下传来极轻微的、有规律的叩击声,三长两短,重复三次。那是他早年与薄太后还是薄姬时,一个极少人知的暗号。
陈景异的心猛地一缩。他们竟然将联系点安排到了这里!风险极大,但机会也前所未有。他没有立即回应,而是静静站立片刻,确认四周无人监视后,才用脚尖轻轻点地,回应了两短一长的信号。
墙外的人似乎停顿了一下,随即,一小卷用油布包裹的东西被巧妙地塞过墙砖的缝隙,落了进来。陈景异迅速拾起,藏入袖中,如同无事发生般走下角楼。
回到室内,他打开油布卷,里面是一张更详细的京城布防图(部分),以及薄太后亲笔写的简短计划:他们计划在不久后的祭天大典上,利用人员繁杂的机会,设法让刘恒“意外”受伤,以此作为强烈理由,要求返回封地养病,从而脱离吕后掌控。他们需要陈景异在宫内提供配合,制造混乱或转移视线。
陈景异将纸条凑近烛火,看着它化为灰烬。祭天大典……那确实是一个机会,但也是巨大的风险。吕后必定戒备森严。一步踏错,满盘皆输。
窗外,夜色深沉,风声鹤唳。陈景异知道,决定命运的时刻,正在一步步逼近。而他,已无路可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