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战马繁育+土豆推广-《崇祯:世界秩序大明来定》

  各方人马分别在东、南、北,三个方向将军队驻扎下来。

  说是三方人马,日常巡逻中多是张雄带兵进行,其他两部人马每日就跑阵马。

  结束巡逻后,正欲回转驻军之地,见到大批战马、牛羊,在百余人呼呵声中往东南走。

  张雄拦住队伍上前例行问询,领头之人掏出块银元宝,正欲递给领军之人。

  张雄摇头拒绝道:“不必如此,本将只是例行问询,你是何人押送牲畜去何处?”

  青年点头谄媚笑道:“将军好!草民汪无尽,家父汪箕。”

  “这是运回关内的牛羊、马匹,将军您看,这是朝廷给的入关手令。”

  张雄接过瞟了一眼,只见其上盖着户部的大印,这印他再熟悉不过了。

  以往户部给西郊大营,送肉食送酒水和粮食,文书上都有这枚大印。

  一介商人能拿到户部大印,此事,如今在大明境内虽不稀奇。

  但是,像这种能出关的手令,一般商人还真拿不到。

  崇祯下令废除所有出入关禁的凭证,非户部颁发的一律不认可,若强行闯关视为谋逆!

  卡死了大同与宣府两地,不管是粮食走私与铁器走私,这种事情正在逐渐减少。

  想要完全杜绝走私,是个根本完不成的任务,人家不要命的翻山越岭也要走私。

  就后世兔子时期,同样有走私之事存在,除非你能在国境线上,用士兵手牵手拉个人墙。

  既然知道眼前这个商人,有朝廷背景自然不可能为难,张雄将手令还给汪无尽。

  点头道:“需要我们派兵护送吗?你身后这些是何人,他们要同你一起入关吗?”

  汪无尽摇头道:“回将军话,这些人是鄂尔多斯牧民,也有土谢图汗部牧民。”

  “他们是闲时应征过来,为咱们驱赶这批牲畜的,每人五斗米送至偏头关下。”

  张雄点头道:“不入关就好,本将看他们都带了兵器,他们不会对商队不利吧?”

  汪无尽笑道:“将军还请放心,这些人长期与商队合作,有稳定的粮食来源。”

  “自然不可能无故袭击咱们,一顿饱和顿顿饱他们还是能分清的,咱们商队也有镖师。”

  张雄抬头环视一圈,队伍里他还看到个熟人,以前同为朔国公麾下士兵。

  因伤退役与几人联合,在京师开设了一个,全由退役军士组成的镖局。

  这些人享受惯了高饷,很难接受回家后的平庸,加上多少落下点残疾。

  张雄冲其点点头,镖师有近百人的规模,驱赶牛羊的牧民有几十人。

  张雄退至一边放行,望着远去的队伍,张雄心里还是有点感慨的。

  昔日,一同驰骋草原的同僚,这会却成了一介镖师,真是人生无常大肠包小肠。

  汪无尽笨拙的驱赶着马匹,靠近镖头询问道:“常镖头,刚才这将军与你是旧识吗?”

  常威点头道:“是的,以前我还是哨官时,他还只是个刚入伍的大头兵。”

  “唉!我这人运气不好,胸口被人射了一箭伤着肺了,无法再高强度操练被迫退役了。”

  汪无尽大笑道:“常镖头,你可拉倒吧!这趟的收入顶晚常几年吧?还感慨上了哈哈!”

  常威苦笑着摇摇头道:“人与人的追求不一样,您这种富家公子不会懂的!”

  汪无尽说的确实是真话,就这一趟押镖就收了一千两,差不多是利润的半成。

  当然,这种关外押镖的任务,收的已经算很良心的价格了,高的甚至得利润的两成。

  这里,光战马就有两千余匹,役马也有千余匹左右,羊是最多的牛最少。

  大明境内极度缺牛、马,役马通常是年老不能参战的,会让其拉车或是犁地。

  众人一路说笑着,在酉时初刻到了偏头关下,守关将领是李定国副将。

  李定国军功累积升至山西总兵,手下有兵近两万余众,按理说边镇总兵领兵还需多点。

  但现在,山西与宣府两地的总督,都在推行精兵劲旅政策。

  就这两万多人经常淘汰,操练或比武不合格的,一律给淘汰绝不会留在营中。

  副将虽然未曾去过托克托,但他知道朝廷在那块,搞了个互市出来。

  李总兵调他来此守关,也是为了照拂朝廷互市,偏头关这种小关理论上驻军最多千人。

  他手下有近三千兵还都是骑兵,就是担心托克托互市的安全,每日守关之余还需操练。

  关上士兵,放下吊篮拿到通关文书后,又缓缓的提了上去。

  汪无尽退回来等候,跟身旁蒙古两部人开玩笑道:“你们看,自己人也被拦在关外。”

  “朝廷并不非针对你们,他连自己人也是这般查的,哈哈……!”蒙古牧民也都哈哈大笑!

  片刻后,关门打开一条缝隙,从关内快速奔出一骑。

  清点完人数将畜群赶进关,汪无尽在关下给每个牧民,发了张带汪家印章的纸条。

  蒙古牧民,拿着这张条子去托克托,领取酬劳五斗精米,牧民们道谢后自行打马走了。

  如今,鄂尔多斯部尚未完全撤到黄河北岸,朝廷也未正式接手河套平原。

  收回来的战马等牲畜,只能先行运回关内再处理,到这边之后会有户部之人。

  将适合做战马的马匹收走,役马、牛等物户部登记后,汪无尽就带回去自行售卖。

  当然,汪家是有自己的销售渠道的,北境几大行省境内相当安全。

  镖师的任务只负责关外,关内就是汪家自己人带走了,羊送回京师长期都有人要。

  牛和役马则需要送至各县城,当地官府都会收购后,检查没有疫病再投入给百姓使用。

  总之,汪家的活动范围仅在山河四省,其他更南方的地方尚未触及到。

  为方便宣府与大同两镇,户部在两地建立了战马育种场,袁枢驻大同镇育马场。

  户部主事,带着新收来的两千余匹战马,登记后由军屯户专职饲养。

  如今,大同镇的育马场,大小战马共有近万余匹,能充作战马的也有近四千匹。

  其余则是小马驹与母马,小马驹得由母马带到一岁,不然很难养活到成年。

  草场也有专百姓徭役,负责种植管理草场,主要是撒草料种子和施肥。

  这一套稍显前卫的安排,自然出自崇祯之手,画成一片片草场分批供战马采攫。

  大同与宣府的马场,土谢图汗部送的那批汗血宝马,公马都分到了两处马场。

  它们唯一的任务,便是尽可能多的让蒙古马受孕,以繁育出更优良的马种。

  每年生产出的良种马,到如今规模有近两百匹,不过还都属于半岁左右的小马驹。

  崇祯想让汗血宝马的血统,在与蒙古马多代结合后,生产出兼具爆发力与耐力的品种。

  短时间内是看不到结果的,良种马的规模太小也不堪大用,汗血宝马的种马本就不多。

  公马才六匹,母马倒是有二十余匹,两者同时与蒙古马血统融合。

  这种规模想要繁殖起来,没个十年恐怕很难扩大,一代的良种马数量极低。

  且并不太适合充作战马,需要叠代回交后所产的二代,甚至三代战马则更适合充作战马。

  第一,是为了保证血统的多样性,第二,是为了持续扩充繁育规模。

  只有滚雪球式的四、五代后,再拿来充作战马则是更优选,别看马场战马数量很多。

  能上战场的战马,很快就会被充入军中,其余的都要留下来育种。

  二十余匹汗血宝马里的母马,也全都产了小马驹了,如今都快一岁多了。

  都是纯血的汗血宝马,但比较可惜的是,里面仅有三匹公马可用。

  就这种概率,十年扩大种群都有点难,但是吧这事他急不来,只能慢慢来。

  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会户部官员,如何管理繁殖顺序,更不要出现近亲繁殖。

  袁枢这人做事细心,让一个户部侍郎来管理马场,可见崇祯对战马的繁育之重视。

  多的汗血母马为避免近亲繁殖,只能用蒙古公马来叠代,这种后代更适合仪仗与竞速。

  种公选用的汗血宝马,其后代经过多次迭代与回交,体型与耐力则更适合战场。

  如今,已经是九月中旬了,山西的百姓都在收土豆,准备冬小麦的种植。

  今年,山西首次试点推广土豆,刚开始之时百姓都不愿意种。

  直到官府宣布,每斤土豆一文钱回收,并保证照顾好了,亩产能有十石以上。

  朝廷大力推广土豆,是想填补小麦的中空期,十月上旬种来年六月下旬收。

  这中间几个月的时间,补种一季土豆是很合适的,唯一问题是夏季的高温。

  土豆原产地在南美洲,夏季高温天并不适合,其块茎的膨大与生长。

  长出的土豆的就会小,叶子会长得很茂盛,抢走土豆块茎的营养。

  不过,这事难不住爱种地的华夏百姓,深耕地起高垄多施水,这些还不是户部宣讲的。

  只是告知百姓们,土豆怕夏季的高温,手放摸到块茎深处的土壤,需感觉到凉意才行。

  很快,百姓们就想到了办法,正午时分用麦草盖顶,傍晚洒水降低土壤温度。

  经过三个月的精心照料,土豆还是长出来了,只是并未如官府宣传,亩产能到十石以上。

  忙活了三个多月,每亩收的土豆才八石,而且个头普遍偏小,也就比鸡蛋大一点。

  按理说,土豆是在冬季播春收,但与冬小麦生长重叠,夏季种土豆要麻烦很多。

  但是,八石的亩产出来后,百姓们依然惊为天人,这是何种神奇作物?

  居然能亩产八石,百姓们争相拿回家尝试,开始也不知道如何做,简单的丢火里烤熟。

  吃后意外的好吃,忍不住便多吃了些,百姓们正准备迎接反酸水,结果并未如期而至。

  不仅没有反酸水,饱腹感一直持续了两个时辰,这么神奇的作物还卖啥?

  百姓们纷纷跑去官府,询问土豆该如何保,当时只听说官府出铜钱收购。

  脑子一热,收割麦田后便种上了土豆,这会完全不懂其属性,如何保存如何留种等。

  户部的宋侍郎,编写的种植土豆十策,都发到了地方官府处,他们赶紧拿出来研究。

  上面写着土豆与红薯一样,可深挖地窖储藏,短期食用的土豆,也可放在窑洞内储藏。

  避光通风、阴凉与干燥,合上书册之时,第一页的红字引起了官员注意。

  土豆发芽后严禁食用,否则能毒死人,官员看着四周的百姓,这事要告知他们吗?

  若不告知他们,引发大面积百姓死亡,以皇帝陛下的性子,自己这条命怕是难保!

  权衡之下,怀仁县的知县站起身,双手虚按道:“百姓们静一静!且听本官细说。”

  “土豆长时间储藏,可存放在在自家地窖里,若是短期内吃掉的,放在窑洞避光处即可。”

  “但是,还请百姓们记住!土豆若发芽后,请一定要沤肥万不可食用!”

  百姓们不懂大声嚷嚷道:“知县老爷,好好的土豆,为何发芽后要拿去沤肥?”

  薛知县组织好语言道:“百姓们稍安勿躁,这个……这个土豆,发芽后就变成毒物了!”

  这下,吵闹的百姓更喧哗了,都在质问官府为何,要将有毒之物给他们种植。

  薛知县见县衙堂上,吵吵闹闹如同菜市场,转身走到案桌旁,拿起惊堂木猛的一拍桌子。

  顿时,百姓们缩着脖子往后退,这几年官府变得亲民了,很少出现官府作威作福之事。

  这一声惊堂木,又将他们拉回了几年前,官老爷视自己为草芥,行礼慢了都非打即骂。

  百姓们安静后薛知县清清嗓子,压低声音道:“干什么?一点小事吵吵囔囔成何体统?”

  “土豆乃陛下派人,历经生死寻回的救命之粮,还教会了咱们种植方式。”

  “只是发芽后才有毒,不发芽之时又不是不能吃,你们在吵吵什么?都给本官回去!”

  “稍后,本县会派人去各乡各村,宣讲土豆种植与保存,以便让所有百姓知晓。”

  羊群效应之下,百姓们很快便散去了,薛知县等人走后,摘下官帽放在桌案上。

  长舒了口气,跟旁边县丞抱怨道:“唉,朝廷这推广土豆,本官赞同。”

  “但是,好歹也给个适应时间嘛,啥也不说就要求必须种上,唉……!”

  县丞知道,不接话才是明智的,果然县令只是抱怨一句,又低头写奏本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