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终肯出山+寻地建坊-《崇祯:世界秩序大明来定》

  黄守才听眼前之人说,他们还是受朝廷委派,这就让他感觉很震撼了!

  他虽然不清楚甲胄这事,能否分到民间之人来做,但他还是会察言观色的。

  看着身后站立的两人,一个正值壮年下巴上胡茬浓密,一个年纪稍大面白无须。

  胡茬浓密者还带刀,这年头朝廷虽不禁刀,但此人所带之刀非常规造型。

  坐着的这人面透威仪,与洛阳的福王有几分相似,何人与王爷长的像则不言而喻。

  几点相互印证起来,黄守才心中隐约了答案,但他又不敢问更不敢瞎猜。

  崇祯见其还是不说话,只是一个劲的打量着他们,只是轻笑也不说话就静静等待。

  王承恩却受不了其目光,尖着嗓子呵斥道:“放肆!怎可如此无理?”

  崇祯回头怒视王承恩道:“嗯……!休得无礼!”王承恩低头应了声‘是’。

  黄守才此人善于交际,南来的北往的各地行脚商,他都喜欢结交一番。

  虽然他长年在偃师县,平日里就喜欢听各地商人侃大山,他的阅历是一点也不低。

  他知道,这人不是皇家之人就是宫里那位,与皇家沾边的事都不会有好结果。

  于是站起身恭敬跪倒在地,叩首道:“请饶恕黄某之罪,黄某还想多活几年。”

  “河南的百姓们,长年受黄河水患侵袭,黄某留在此地尚能出份力。”

  崇祯看其突然下跪就知道,此人多半是猜到他身份了,但他既然没有点明。

  崇祯也乐得装糊涂,将身子靠上椅背道:“黄大家,你认为何为神?”

  这不着边际的一句话,把黄守才给问懵逼了,啥玩意何为神?

  崇祯轻笑道:“来此之前,听人说起你黄守才之名,此地百姓称你为‘活河神’。”

  黄守才犹豫一番道:“黄某为百姓做过些善事,百姓感恩谬称为‘河神’,受之有愧!”

  崇祯摇头道:“不、不、不!受河神之名并无错,只是你恐怕忘了一件事。”

  “如今,大明关外强敌环伺,若无精良甲胄增强军队战力,他日若被外族攻入关内。”

  “以你河神之名,还能做到庇护百姓吗?外族的狼子可没心思听你的事迹。”

  黄守才大惊的同时,更加确信此人就是宫中那位,不然这些话可不是谁都敢说的。

  崇祯接着道:“守土安民是神,灭杀外敌同样能称为神!杀一人为罪,杀一万称雄!”

  “只有将带有敌意的外族夷灭,方能使华夏立于这方世界之巅,这也正是我毕生的追求。”

  黄守才叩首道:“萤火岂能与皓月争辉,黄某不才并无杀敌的本事,只能安一境之民。”

  崇祯耸耸肩道:“这做甲胄,不正是与杀敌有关吗?谁说杀敌就必须得上阵前?”

  “假如你制作的军械,能保全士兵生命之时还能杀敌,这也等于参与到了战争之中。”

  “功劳同样不小,想来朝廷定然不会忘记,在后方默默付出的这批人。”

  黄守才内心有了些许动摇,并不是崇祯所说的这句话,而是朝廷这几年做的事。

  取消了三饷,还怕地方官吏与地主不执行,派书生宣讲团没日没夜的宣传。

  如今,百姓日子好过了不少,这确实出自朝廷之意。

  不,或许正是眼前之人授意的,还有去年河南的蝗灾,听说他也曾亲临河南指导赈灾。

  不仅解决了蝗灾,还顺手处理了李自成,黄河每年枯水季节就在挖沙疏河。

  流民、干旱、洪水、蝗灾,才未将中原大地撂倒,每年还能基本自给自足。

  一遇天灾,朝廷甚至连三分的正税,都不向河南的百姓征收了。

  黄有才这一切都是亲历者,他自己也是地主阶层,这些年租他地的佃农是最舒服的。

  这几年,除了朝廷那低到忽略不记的正税(五十税一),佃户只需向黄守才交一成粮。

  这在地主界算是奇葩了,别的地主最少三成起征还不包税,虽然朝廷的税并不多。

  但地主都是这般,多出一分银子他也心痛,但黄有才从不收银子只要粮食。

  收完粮食就囤积起来,卖掉多些的部分换成银子,其余的备在那里防范天灾。

  想了这么多,黄守才确实看到了朝廷对百姓的好,他决定出手帮助朝廷平外敌。

  再次叩首道:“不知这位大人,要黄某做些什么事?”

  崇祯大笑着起身,扶起黄守才道:“本人,替天下百姓谢过黄大家。”

  “此次来此,是想寻找黄河急流之处,不知黄大家是否知晓这种地方?”

  黄守才考虑一番道:“倒是有两处地方,只是不知大人想要何处?”

  “一处是石硖滩的鬼门,一处是白鹤镇的渡口上游,正是鬼门的出口人称王庄滩。”

  崇祯询问道:“这两处地方,岸边相对平缓的是哪一处?而且水流不能太平缓。”

  黄守才思虑片刻道:“那就只有王庄滩了,此地水流湍急但地势平缓。”

  “水下暗礁密布,枯水季可看到,到了丰水季就会磕坏船只,水流太急船多失控。”

  崇祯让王承恩取来纸笔,大致画了幅改良版水力锻锤图,延伸到河边的巨大水车。

  还有通过轴承带动的齿轮,三个相互咬合的齿轮,这是起到变速的作用。

  水车转动一圈锤头能敲几下,这是更复杂的机械运动,相较于早期的水力锻锤。

  这幅图上的水力锤,往复做工明显更快,只是相对的建造更为复杂。

  黄守才看不懂中间部分,但首尾部分他还是懂的,这不就是放大版的舂米机吗?

  但是,这中间的轮子是干啥的?黄守才疑惑的指着齿轮道:“大人,不知这轮子是何意?”

  崇祯瞥了一眼笑道:“哦,这个东西叫齿轮,它们相互咬合,能提高水势的动能。”

  “黄大家,你看王庄滩的水流,能带动这么大的水车吗?速度还不能太慢!”

  黄守才点点头道:“完全没有问题,只是水车做这么大,如何安装需要想办法。”

  “王庄滩水流湍急,水中无处借力的情况下,根本无法组装这么大的水车。”

  崇祯笑笑道:“不急,这都九月底了,这不马上要到枯水季了吗?没水了总能安装了吧!”

  黄守才一想确实如此,十丈大小的水车,就算就地取材立即生产,光做出来就得两三月。

  等做好之后,黄河早就到了枯水季了,到那时黄河不断流,就是天菩萨保佑了。

  这个时期的黄河,远没有后世修筑小浪底水库后好,水资源无法留存。

  什么时候上游的水与降雨少了,黄河时常会因此断流,严重影响两岸农田灌溉。

  这也是崇祯,为何要在两岸平缓地带,挖大型蓄水水库的原因。

  涝时蓄水,旱时灌溉,这一方案确实惠及了,黄河两岸不少的百姓。

  去年的华北平原干旱,正因为这些大大小小,近千余个蓄水水库,才没有造成颗粒无收。

  想到枯水季,黄有才眼神一亮询问道:“不知大人,能否调动黄河疏河队?”

  崇祯示意其继续说,黄有才道:“可以在王庄滩,开凿条人工河,改变黄河水的走势。”

  “黄河本是自西向东,开条人工河形成高落差,连通洛水支流河用于灌溉、分洪等。”

  “战国时期,就有先民挖过条鸿沟,西起荥阳(今郑州),引黄河水入淮河支流颍水。”

  “涝时可以分洪,旱时能保水灌溉,再挖一条河联通洛水支流,可覆盖更多的面积。”

  崇祯点头道:“这倒不失为一个办法,既利用了水资源,又能用于灌溉。”

  “但是,炼铁铸甲形成的污物,如何确保不流入河中?”

  黄守才点头道:“大人,您交给黄某就行,山川水势正是黄某所在行的,保证能做好的。”

  崇祯起身道:“好,所需银子洛阳知府会送来,人员的话尽量抽调,或农闲时徭役招集。”

  “至多到明年,必须要能生产甲胄,你只有这几个月的时间了。”

  “至于河道如何走,可由你全权负责,河南知府会配合你的。”

  黄守才原本想准备饭食,但崇祯着急回洛阳,只能拒绝其好意,众人快马加鞭赶回洛阳。

  而常克念这边,招的铁匠已有千余人,木匠也有近千人,这差不多是整个洛阳城。

  所能挑出来最多的匠人了,都是技艺精湛之人,铁匠靠手工锻锤铁片。

  木匠考核的是建造,基本符合要求后,常克念这才将人带回来,如今正安置在福王府。

  这是崇祯临行前交待的,空着那么大个王府不用,着实有点可惜了。

  恐怕,此刻凤阳守陵的福王,怎么也不会想到,辛苦修建的豪华王府(洛阳老城区)。

  如今被一群他眼中,身份低贱的匠人住着,知道了估计要气个半死。

  而这王府在崇祯眼里,除了是套建筑之外一无是处,全是民脂民膏修出来的。

  住进去两千多人,王府还绰绰有余,可见其占地之大,王府中殿宇楼台之多。

  以前福王的护卫军,全都被编进了艾能奇军中,同时他们也是被训得最惨的。

  多少带了点艾能奇的私意,这帮人是福王的护卫,定然没少帮福王干欺负百姓的事。

  崇祯来到福王府时,看到的匠人都是住在,原来王府护卫的外围营房中。

  看了眼身旁的常克念,点头表示对他的认可,召来匠人里为首的几人。

  崇祯也不跟他们多说,将画出来的齿轮,圆锥滚子轴承等结构件,交到众匠人手上。

  待他们看完后,崇祯询问道:“这些部件是否能生产?”

  匠人看后表示齿轮没问题,但第二个看不懂,大概率也不可能做不出来。

  崇祯还是太想当然了,本以为只要用做个模具,用钢水浇筑几个便好。

  没有考虑其中的硬度、耐磨度,以及精密的几何形状,这都不是如今这能做出来的。

  就算勉强能做出一两个,但材料的耐磨性是个问题,使用寿命会缩短很多。

  最后,只得选用铁销轴和 铁衬套,也就是一个凹面,一个凸面的铁箍与铁环。

  两者卡紧的同时,在同一处往复转圈做工,将水的动能转化为机械能。

  中间加入动物油脂润滑,磨坏了就坏新的部件,只需保证关键部件不损坏就行。

  确定了建造地点,与组件的制作后,崇祯不再停留,回了洛阳的知府衙门。

  处理了一天公务,屁股刚落座的冯一俊,见崇祯进来正打算起身施礼。

  崇祯挥手打断到道:“朕,此次出宫还要去其它地方看看,不能在洛阳久留。”

  “待朕回京后,会将几个工程银两送来,你与常克立负责监督,要用在该用的地方。”

  “过后你们统计一番,看看这次几大工程,总共需要多少银两,上个奏本给朕就行。”

  “炼钢的煤炭,由山西泽州(晋城)调运,至于所需生铁坯等,那个朕会另行调运。”

  冯一俊躬身施礼道:“谨遵陛下圣谕,不知陛下还有何事,要吩咐微臣去做的。”

  崇祯摇头道:“暂时没啦!记住,大型锻造工坊是头等大事,甲胄越快做完越好!”

  一套人马具装的钢制甲胄,生产成本大概在二百两。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成本。

  朝廷的生铁锭,‘额办’部分是要解运京师的,湖广的是走长江水道运到杭州。

  再走京杭大运河送至京师,明后两年的‘额办’生铁,直接转运至洛阳便可。

  湖广一年的铁产量,大概在七百万斤左右,‘额办’部分约占四成多点。

  差不多每个要解运进京的,是三百万斤生铁,而崇祯打算全作钢制战甲。

  算上炼钢的损耗,最少需要六百万斤生铁,就是湖广两年的‘额办’量。

  这事,不说动程国祥同意,朝中大臣必定找麻烦,看来想完全绕开内阁不太行得通。

  这么大的生铁使用量,想不惊动户部都不可能,只能先走一步看一步了。

  大不了到时候回去求程国祥,这老头抠是抠了点,关键事情上他还是会让步的。

  此刻,正在京师文渊阁,处理公务的程国祥。

  突然!感觉鼻子内一阵酸涩,连续几个喷嚏打了出来。

  程国祥揉揉鼻头道:“奇怪,为何突然就打喷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