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匠人们做不出来,崇祯还亲自指导他们,做了个等比例缩小的模型。
这个概念,只需向几个匠人大拿稍作讲解,他们就能很好的理解并勾勒出草图。
虽然,匠人们的画图能力,可能还没有后世几岁孩子画的好,只要能理解并做出来就行。
几天后,正在吃饭的崇祯,被锦衣卫传来的消息叫走了,福王府那边匠人递消息来了。
崇祯赶到王府之时,在其花园荷塘边立着个,半人高的水车还有传动轴。
崇祯看后啧啧称奇,感叹道:“想不到,你们还真能做出来,这玩意能动吗?”
匠人里一个作头出声道:“大人,这个水力……锻锤,绝对是能动的。”
“只是太小,可能打把锄头都费劲。其做工的力量,可能还比不过一个小孩子挥锤。”
崇祯摆摆手笑道:“这不要紧能动就行,这要如何动起来?”
旁边一个学徒模样的半大孩子,提着个木桶在荷塘里打了桶水,拎起来就往水车上倒。
随着水流的冲刷,水车开始缓缓转了起来,带动着木制齿轮也转了起来。
水的动能通过几级传递,变成了往复的机械能,看着那个小锤头敲的基座梆梆响。
崇祯大声赞叹道:“好,很好!果然有点技术在身,这是你们哪些人完成的?”
一行十多人站了出来,有木匠有铁匠还有杂役,崇祯欣然一笑道:“王伴伴,看赏!”
像这种未说明赏赐多少的,王承恩一般默认赏十两银子,皇爷也从未怪罪过他。
一众匠人,接过银子都欣喜不已,千恩万谢的同时表示:自己定会好好做工,绝不偷懒!
崇祯指着那个半大孩子道:“再提几捅水再冲几次看看,还得找找是否有做错的。”
拿了银子的学徒,显然此刻的心情很不错,提着水桶一桶接一桶的淋水。
随着水车越转越快,齿轮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这就是做的个简易版水力锻锤。
连齿轮都是木头做的,本就是个验证型产物,随着速度越来越快,‘砰’的一声齿轮断了。
这种机械的力是很大的,铁木做齿轮可能还能坚持久些,普通木材能转起来就很强了。
一众匠人,面面相觑的看着断裂的齿轮,又看看手中的银子脸唰一红了。
刚吹牛批说绝对能动,没错动倒是动起来了,可这也没动几下就断了。
他们顿时尴尬不已,犹豫看着握在手中的银子,正欲将其递回给王承恩。
崇祯摆手道:“不必,你们能手搓出齿轮,技术已经很了不起了。”
“虽然断了,但并不妨碍改进,从这里看木材做齿轮必然不行,哪怕有油脂润滑也不行。”
“那就用失蜡法,做个钢质的出来,炒钢法你们有人会吗?需掌握炒多久能成钢才可以。”
在这个时期炒钢法是最常用,且最容易掌握之法,会的人是个铁匠大多都会。
只是,钢这个东西锻造难度大,不是做锄头、菜刀等特定物件,很少有会大规模炒钢。
量小勉强靠人力能锤出来,量大的话人力很难锤出来,因为人无法避免是要休息的。
钢这个材质,又是出了名的硬人力锤的累,这便是为啥非要搞水力锻锤的原因。
福王府之内地盘是够大的,甚至还有独立的护城河与城墙,相当于洛阳的城内之城。
在崇祯授意下,工匠们很快在王府南墙内,搭建了独立的大型铸造坊。
朝廷持续性的投入,还是有较为可观成效的,这几年农民起义再未发生。
流民不见得吃多好,至少能保证饿不死,还有些失去家人的重组了家庭。
洛阳府也为他们,颁发了临时身份牌,只不过上面标注的还是流民。
为获得官府认可的新民,就要一直纳入徭役体系,当然这个身份也有些许好处。
无需纳税朝廷有救济,这放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从早些年户部出台新政后。
流民参加起义的越来越少,有些参加起义军的也都跑了,他们宁可回来重新成为流民。
这不,几十万流民中刨除年老不能动者,还有妇女和半大孩子不参加徭役。
有近三十万流民参与挖运河,这是一套泄洪加灌溉的体系,不是挖条直直的河就行的。
还有各种支流,而王府这处铸造坊,从首个炉子立起来之时,就开始做锄头等活计。
明朝的科技是很发达的,在方以智的《物理小识》中就提到,懂炼焦炭者甚多。
这也省去了崇祯开炉炼焦的麻烦,焦炭在洛阳的仓库就有,只不过存量并不太多。
今后,焦炭的用量会直线攀升,而孟津渡对岸的晋城,就有开发煤矿跟炼焦的作坊。
在崇祯出宫来此之前,户部的调令就提前发出了,通过孟津渡运来的焦炭越来越多。
而截留湖广北上的生铁块,崇祯也发了旨意送回京师,不过户部暂时还未收到而已。
源源不断的锄头、扁担、竹筐,正持续的送到王庄滩,黄守才负责运河走势的测绘。
常克念被调去管理物资分发,工具用坏了需维修等,都找常克念报备。
这也是崇祯考验他的工作能力,虽然他有进士的名头,若是只有忠义无实干之能。
也不会将他放在重要岗位,在崇祯眼里能干活的才是好官,就算小贪点那也无伤大雅。
三十几万人的行动,自然少不了户部的帮忙,有人问皇帝不能直接下旨吗?
能下旨,但问题是粮食这种东西,未经户部同意皇帝想调动,除非有很紧急的情况。
还只能调很少的部分,三十几万人高强度工作,每日消耗的粮食可不是赈灾能比的。
以前,每人每天一斤二两的粮食,仅能保持正常活命状态。
一旦开始参与体力劳动,每日所需粮食就得翻倍,还要有油和盐的补充。
这都需要户部参与,短期内崇祯能调动洛阳府的存粮,时间长了就需截留北上的税粮。
好在,洛阳府的储备粮暂时能支撑,每月消耗四万石精米,采用轮班制能降到三万石。
毕竟,不能把人流民真当牛马用,挖土方属于重体力活,挖半月休息半月才合理。
同时,能最大限度的保护流民,他们在洛阳城外的荒地,开垦了不少荒地种粮食。
几年时间下来很多流民,还有亲属跟随的会搭建窝棚,组建新的小家庭。
没有亲属的,也会择人重组家庭,这在流民中是很常见的。
毕竟,朝廷给的救济粮越来越少了,开垦荒地才能保证活命。
只有冬季疏通黄河时,朝廷才会给他们粮食,这也是为了减少朝廷的压力。
这一切归咎原因,还是粮食太少了不够吃,要是粮食多到吃不完哪用得着限量。
这上百万的流民,处理不好就是颗炸弹,户部对待这事一直很谨慎。
如今,流民队伍除去三十余万给了地的,还有近七十余万的流民,都在黄河沿岸种树。
流民之中也有部分人,开垦荒地用来种地、种菜,也能减少朝廷的投入。
洛阳少了福王这尊大佛,兼并土地得到了有效遏制,毕竟其罪状就有兼并土地一条。
士绅地主阶层虽然贪婪,但他们不会蠢到顶风作案,就算要兼并也要过几年先。
理论上,开垦的荒地属于朝廷,只是户部也未对此给予批示。
士绅地主也都蠢蠢欲动起来,这些流民们失去过土地,他们知道没有土地有艰难。
短期内竟维持着诡异的平衡,崇祯过来就是解决此事,只是忙于工坊暂时未去处理。
随着抽调流民队伍,前去王庄滩挖黄河连接洛水的运河,这一情况便凸显了出来。
崇祯收到洛阳知府冯一俊消息,有流民家眷前来衙门告状,说他们开垦的荒地被强占了。
放下手头的工作,崇祯带着人前去洛阳衙门,刚到门口就看到冯一俊正在审案。
崇祯并未现身,冯一俊审理后认为,流民开垦的荒地就属流民,他人无权强行占去。
但地主拿出地契,说那片荒地属于他家,只是无人种植荒在那里了。
其实,堂下跪着的地主纯属扯淡,他就是灾慌逃难去了南方。
如今,天灾结束又跑回来了,这几年河南连年天灾,也就从崇祯十四年开始才好转。
冯一俊取来《大明律》未找到法条,正欲判土地归还地主,崇祯一看再不出来不行了。
于是,出声道:“冯知府,太祖皇帝《大赦天下诏》有言,谁开垦的荒地归谁。”
“只需正常纳税即可,此人多年不曾耕种,自然应当划归为荒地。”
“若是,他不肯认为那是荒地,那么就按《大明律》来,荒一分地杖二十罪至八十止。”
其实,崇祯这里出声提醒,就是玩了个语言陷阱。
明太祖这条律法早就废止了,提出来只是吓唬人用的,后面杖八十才是真实用意。
没人会蠢到为几亩土地,真愿意挨上八十大板,那是真会要人命的。
冯一俊见崇祯站出来,公堂之上也不好行礼,只是抱拳道:“太祖既有言,自该遵守!”
“原告孙氏,这七亩荒地可以判给你,八十板子领完即可,如何?”
这孙姓地主一听要挨板子,还是要人命的八十板子,头摇得跟拨浪鼓一般。
表示这地不是他的要撤诉,冯一俊脸一黑道:“混账!公堂之上岂能儿戏?”
“你想告就告,不想告就撤诉?来人呀!将孙氏重打二十大板,看你下次还敢诬告!”
孙氏被按倒在地,板子打得砰砰响,吓得一旁的被告李氏大气不敢喘。
行刑完,孙姓地主被打得吱哇乱叫,冯一俊惊堂木一拍道:“原、被告还有何话要说?”
两人都表示没话说,百姓们也拍手称快说判得好,崇祯也不着痕迹的点头认可。
大家都很满意,唯一受苦的就是孙姓地主,告状不成还被打了一顿板子。
一众人散去后,冯一俊快步走到堂下给崇祯行了礼,崇祯抬手道:“平身吧!”
“今后断案当以律法为准,朕过来是想先截住漕粮,今年的小麦收成如何?”
冯一俊躬身禀报道:“陛下,受干旱影响收成并不太好,临近水库边的勉强有收成。”
小麦这个作物耐旱不假,但在四五月份关键时期,还是需要足量的水份的。
今年夏季降水明显不足,收成确实影响不小,很多百姓用水甚至要走几十里路。
各地官府也组织了,牛、马等牲畜到水库拉水,减产面积虽然有所减少但也有限。
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好在有前几年挖的水库。
春季蓄的水被蒸发了不少,到四五月份还是剩下了些许可用的,至少没让小麦颗粒无收。
不过饶是如此,减产最少也在三成左右,粮食减产还不是最要命的。
最要命的是土地兼并,只要天灾就会有活不下去的百姓,找士绅地主借高利贷。
明年还不上就只能给土地,不解决百姓借钱生的问题,土地兼并就不会停止。
哪怕朝廷强行收回,过不了几年又会被兼并走,就算土地收归国有也没用。
下面有的是办法,他们将土地以各种名义,大部分聚拢到少数人手中。
崇祯所考虑的事,并不仅仅是减产的问题,不是大面积绝收的话户部基本不管。
崇祯咂舌道:“啧!今年缴税收上来的小麦,先暂不发往户部,户部那边朕已传旨。”
“另外,去洛阳各门张贴告示,有逃难前来洛阳城的人,每日可领取赈灾粮一斤三两。”
“百姓敢冒领者,杖一百流放千里。士绅胆敢冒领者夷三族!”
这斤把的粮食仅够煮粥喝,饿不死又不能参与体力劳作,百姓们只能靠睡来减少消耗。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洛阳常平仓就这么大,能维持多久都是个未知数。
这几年朝廷往河南送的粮食,早都是个天文数字了,不送粮还不行百姓要闹饥荒。
持续性的投入,只能在土豆大面积推广后,才能有所缓解了。
本来,每年的漕粮是九月上旬就要运往京师,由于干旱直到崇祯来河南都没运走。
这也是崇祯说截留漕粮,用于局地赈灾的原因,毕竟也不是全境绝收。
这个概念,只需向几个匠人大拿稍作讲解,他们就能很好的理解并勾勒出草图。
虽然,匠人们的画图能力,可能还没有后世几岁孩子画的好,只要能理解并做出来就行。
几天后,正在吃饭的崇祯,被锦衣卫传来的消息叫走了,福王府那边匠人递消息来了。
崇祯赶到王府之时,在其花园荷塘边立着个,半人高的水车还有传动轴。
崇祯看后啧啧称奇,感叹道:“想不到,你们还真能做出来,这玩意能动吗?”
匠人里一个作头出声道:“大人,这个水力……锻锤,绝对是能动的。”
“只是太小,可能打把锄头都费劲。其做工的力量,可能还比不过一个小孩子挥锤。”
崇祯摆摆手笑道:“这不要紧能动就行,这要如何动起来?”
旁边一个学徒模样的半大孩子,提着个木桶在荷塘里打了桶水,拎起来就往水车上倒。
随着水流的冲刷,水车开始缓缓转了起来,带动着木制齿轮也转了起来。
水的动能通过几级传递,变成了往复的机械能,看着那个小锤头敲的基座梆梆响。
崇祯大声赞叹道:“好,很好!果然有点技术在身,这是你们哪些人完成的?”
一行十多人站了出来,有木匠有铁匠还有杂役,崇祯欣然一笑道:“王伴伴,看赏!”
像这种未说明赏赐多少的,王承恩一般默认赏十两银子,皇爷也从未怪罪过他。
一众匠人,接过银子都欣喜不已,千恩万谢的同时表示:自己定会好好做工,绝不偷懒!
崇祯指着那个半大孩子道:“再提几捅水再冲几次看看,还得找找是否有做错的。”
拿了银子的学徒,显然此刻的心情很不错,提着水桶一桶接一桶的淋水。
随着水车越转越快,齿轮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这就是做的个简易版水力锻锤。
连齿轮都是木头做的,本就是个验证型产物,随着速度越来越快,‘砰’的一声齿轮断了。
这种机械的力是很大的,铁木做齿轮可能还能坚持久些,普通木材能转起来就很强了。
一众匠人,面面相觑的看着断裂的齿轮,又看看手中的银子脸唰一红了。
刚吹牛批说绝对能动,没错动倒是动起来了,可这也没动几下就断了。
他们顿时尴尬不已,犹豫看着握在手中的银子,正欲将其递回给王承恩。
崇祯摆手道:“不必,你们能手搓出齿轮,技术已经很了不起了。”
“虽然断了,但并不妨碍改进,从这里看木材做齿轮必然不行,哪怕有油脂润滑也不行。”
“那就用失蜡法,做个钢质的出来,炒钢法你们有人会吗?需掌握炒多久能成钢才可以。”
在这个时期炒钢法是最常用,且最容易掌握之法,会的人是个铁匠大多都会。
只是,钢这个东西锻造难度大,不是做锄头、菜刀等特定物件,很少有会大规模炒钢。
量小勉强靠人力能锤出来,量大的话人力很难锤出来,因为人无法避免是要休息的。
钢这个材质,又是出了名的硬人力锤的累,这便是为啥非要搞水力锻锤的原因。
福王府之内地盘是够大的,甚至还有独立的护城河与城墙,相当于洛阳的城内之城。
在崇祯授意下,工匠们很快在王府南墙内,搭建了独立的大型铸造坊。
朝廷持续性的投入,还是有较为可观成效的,这几年农民起义再未发生。
流民不见得吃多好,至少能保证饿不死,还有些失去家人的重组了家庭。
洛阳府也为他们,颁发了临时身份牌,只不过上面标注的还是流民。
为获得官府认可的新民,就要一直纳入徭役体系,当然这个身份也有些许好处。
无需纳税朝廷有救济,这放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从早些年户部出台新政后。
流民参加起义的越来越少,有些参加起义军的也都跑了,他们宁可回来重新成为流民。
这不,几十万流民中刨除年老不能动者,还有妇女和半大孩子不参加徭役。
有近三十万流民参与挖运河,这是一套泄洪加灌溉的体系,不是挖条直直的河就行的。
还有各种支流,而王府这处铸造坊,从首个炉子立起来之时,就开始做锄头等活计。
明朝的科技是很发达的,在方以智的《物理小识》中就提到,懂炼焦炭者甚多。
这也省去了崇祯开炉炼焦的麻烦,焦炭在洛阳的仓库就有,只不过存量并不太多。
今后,焦炭的用量会直线攀升,而孟津渡对岸的晋城,就有开发煤矿跟炼焦的作坊。
在崇祯出宫来此之前,户部的调令就提前发出了,通过孟津渡运来的焦炭越来越多。
而截留湖广北上的生铁块,崇祯也发了旨意送回京师,不过户部暂时还未收到而已。
源源不断的锄头、扁担、竹筐,正持续的送到王庄滩,黄守才负责运河走势的测绘。
常克念被调去管理物资分发,工具用坏了需维修等,都找常克念报备。
这也是崇祯考验他的工作能力,虽然他有进士的名头,若是只有忠义无实干之能。
也不会将他放在重要岗位,在崇祯眼里能干活的才是好官,就算小贪点那也无伤大雅。
三十几万人的行动,自然少不了户部的帮忙,有人问皇帝不能直接下旨吗?
能下旨,但问题是粮食这种东西,未经户部同意皇帝想调动,除非有很紧急的情况。
还只能调很少的部分,三十几万人高强度工作,每日消耗的粮食可不是赈灾能比的。
以前,每人每天一斤二两的粮食,仅能保持正常活命状态。
一旦开始参与体力劳动,每日所需粮食就得翻倍,还要有油和盐的补充。
这都需要户部参与,短期内崇祯能调动洛阳府的存粮,时间长了就需截留北上的税粮。
好在,洛阳府的储备粮暂时能支撑,每月消耗四万石精米,采用轮班制能降到三万石。
毕竟,不能把人流民真当牛马用,挖土方属于重体力活,挖半月休息半月才合理。
同时,能最大限度的保护流民,他们在洛阳城外的荒地,开垦了不少荒地种粮食。
几年时间下来很多流民,还有亲属跟随的会搭建窝棚,组建新的小家庭。
没有亲属的,也会择人重组家庭,这在流民中是很常见的。
毕竟,朝廷给的救济粮越来越少了,开垦荒地才能保证活命。
只有冬季疏通黄河时,朝廷才会给他们粮食,这也是为了减少朝廷的压力。
这一切归咎原因,还是粮食太少了不够吃,要是粮食多到吃不完哪用得着限量。
这上百万的流民,处理不好就是颗炸弹,户部对待这事一直很谨慎。
如今,流民队伍除去三十余万给了地的,还有近七十余万的流民,都在黄河沿岸种树。
流民之中也有部分人,开垦荒地用来种地、种菜,也能减少朝廷的投入。
洛阳少了福王这尊大佛,兼并土地得到了有效遏制,毕竟其罪状就有兼并土地一条。
士绅地主阶层虽然贪婪,但他们不会蠢到顶风作案,就算要兼并也要过几年先。
理论上,开垦的荒地属于朝廷,只是户部也未对此给予批示。
士绅地主也都蠢蠢欲动起来,这些流民们失去过土地,他们知道没有土地有艰难。
短期内竟维持着诡异的平衡,崇祯过来就是解决此事,只是忙于工坊暂时未去处理。
随着抽调流民队伍,前去王庄滩挖黄河连接洛水的运河,这一情况便凸显了出来。
崇祯收到洛阳知府冯一俊消息,有流民家眷前来衙门告状,说他们开垦的荒地被强占了。
放下手头的工作,崇祯带着人前去洛阳衙门,刚到门口就看到冯一俊正在审案。
崇祯并未现身,冯一俊审理后认为,流民开垦的荒地就属流民,他人无权强行占去。
但地主拿出地契,说那片荒地属于他家,只是无人种植荒在那里了。
其实,堂下跪着的地主纯属扯淡,他就是灾慌逃难去了南方。
如今,天灾结束又跑回来了,这几年河南连年天灾,也就从崇祯十四年开始才好转。
冯一俊取来《大明律》未找到法条,正欲判土地归还地主,崇祯一看再不出来不行了。
于是,出声道:“冯知府,太祖皇帝《大赦天下诏》有言,谁开垦的荒地归谁。”
“只需正常纳税即可,此人多年不曾耕种,自然应当划归为荒地。”
“若是,他不肯认为那是荒地,那么就按《大明律》来,荒一分地杖二十罪至八十止。”
其实,崇祯这里出声提醒,就是玩了个语言陷阱。
明太祖这条律法早就废止了,提出来只是吓唬人用的,后面杖八十才是真实用意。
没人会蠢到为几亩土地,真愿意挨上八十大板,那是真会要人命的。
冯一俊见崇祯站出来,公堂之上也不好行礼,只是抱拳道:“太祖既有言,自该遵守!”
“原告孙氏,这七亩荒地可以判给你,八十板子领完即可,如何?”
这孙姓地主一听要挨板子,还是要人命的八十板子,头摇得跟拨浪鼓一般。
表示这地不是他的要撤诉,冯一俊脸一黑道:“混账!公堂之上岂能儿戏?”
“你想告就告,不想告就撤诉?来人呀!将孙氏重打二十大板,看你下次还敢诬告!”
孙氏被按倒在地,板子打得砰砰响,吓得一旁的被告李氏大气不敢喘。
行刑完,孙姓地主被打得吱哇乱叫,冯一俊惊堂木一拍道:“原、被告还有何话要说?”
两人都表示没话说,百姓们也拍手称快说判得好,崇祯也不着痕迹的点头认可。
大家都很满意,唯一受苦的就是孙姓地主,告状不成还被打了一顿板子。
一众人散去后,冯一俊快步走到堂下给崇祯行了礼,崇祯抬手道:“平身吧!”
“今后断案当以律法为准,朕过来是想先截住漕粮,今年的小麦收成如何?”
冯一俊躬身禀报道:“陛下,受干旱影响收成并不太好,临近水库边的勉强有收成。”
小麦这个作物耐旱不假,但在四五月份关键时期,还是需要足量的水份的。
今年夏季降水明显不足,收成确实影响不小,很多百姓用水甚至要走几十里路。
各地官府也组织了,牛、马等牲畜到水库拉水,减产面积虽然有所减少但也有限。
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好在有前几年挖的水库。
春季蓄的水被蒸发了不少,到四五月份还是剩下了些许可用的,至少没让小麦颗粒无收。
不过饶是如此,减产最少也在三成左右,粮食减产还不是最要命的。
最要命的是土地兼并,只要天灾就会有活不下去的百姓,找士绅地主借高利贷。
明年还不上就只能给土地,不解决百姓借钱生的问题,土地兼并就不会停止。
哪怕朝廷强行收回,过不了几年又会被兼并走,就算土地收归国有也没用。
下面有的是办法,他们将土地以各种名义,大部分聚拢到少数人手中。
崇祯所考虑的事,并不仅仅是减产的问题,不是大面积绝收的话户部基本不管。
崇祯咂舌道:“啧!今年缴税收上来的小麦,先暂不发往户部,户部那边朕已传旨。”
“另外,去洛阳各门张贴告示,有逃难前来洛阳城的人,每日可领取赈灾粮一斤三两。”
“百姓敢冒领者,杖一百流放千里。士绅胆敢冒领者夷三族!”
这斤把的粮食仅够煮粥喝,饿不死又不能参与体力劳作,百姓们只能靠睡来减少消耗。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洛阳常平仓就这么大,能维持多久都是个未知数。
这几年朝廷往河南送的粮食,早都是个天文数字了,不送粮还不行百姓要闹饥荒。
持续性的投入,只能在土豆大面积推广后,才能有所缓解了。
本来,每年的漕粮是九月上旬就要运往京师,由于干旱直到崇祯来河南都没运走。
这也是崇祯说截留漕粮,用于局地赈灾的原因,毕竟也不是全境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