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甲在有按部就班的生产,只是产量暂时还上不去,提高产量只能慢慢来。
次日,崇祯找到了挖河的黄守才,交代了一些注意事项便走了。
这是一个长期工程,没有个大半年,是很难挖通这条运河,和大量支流灌溉渠的。
又去了开封府及下辖散州,郑州、禹州、许州(今许昌)等地,每处都停留了一两天。
指导各地广挖水库,以面临未来两年更严重的旱灾,这时期除了水库,并无更好的办法。
各地的小麦都种了下去,开封府知府上任有一年多了,之前就说要去看视察的。
最后一站定在了开封府,御驾不动声色的到了开封,不提前通知就是想看真实的一面。
在城外的田间地头的空地上,崇祯看到很多百姓挥舞着锄头,正在卖力的挖土挑土。
看其规模有丈许深了,这不正是用来蓄水的水库吗?都还没有正式通知开封府呀!
他怎么就先挖上了,看其规模还真不小,每隔几十亩地就能看到一个坑。
崇祯走到一个坑边蹲下,向正在里面挖泥的百姓问道:“这位老哥,你们这是弄啥呢?”
正挥舞着锄头的汉子,停下锄头擦了把汗道:“这位老爷,咱这是在挖水……水库!”
“喔?这是谁让你们干的呀?挖水库有酬劳的吗?”崇祯感兴趣的问道。
汉子搭了个望山道:“这是咱们徭役的活,没有酬劳的!”
“但知府老爷说了,这是用来抵御旱灾用的,现在小麦种下也不用太管了。”
“知府老爷说过,朝廷体恤咱们老百姓,每天包一顿白面馍管够。”
这农户说的没错,现在是十月底天气渐凉,小麦出苗管理完成后就是农闲。
别看现在天气凉爽,高体力劳动还是会出汗,更何况是在深坑里挖土没一点风。
与其说挖的是水库,不如说是丈许大的深坑,崇祯好奇问道:“你们这个要挖多深?”
汉子挥起锄头又挖起了土,边挖边道:“府里的举人老爷说过,要挖两丈深才行。”
在开封府,如果是往年丰水的年份,挖两丈深都能当井用了。
但是,这几年的持续性干旱,让地下水逐年下降,喝水的井都要打到四五丈才能出水。
这种丈许大小,两丈深的水库,大概能蓄够十亩地小麦的用水。
当然,这种远离灌溉渠的水坑,就只能靠天下雨来补充了。
同时,较深的水坑水份蒸发的速度,要比那种大型水库慢上许多。
看来这开封府内,还有善于观察天象的人,这个举人有点意思!
待会去开封府,定要好好问问看,对挖坑深度提出见解的举人,究竟是何方神圣。
跟汉子道了声谢,崇祯站起身向四周看去,随处可见荒地间都在挖坑。
这开封知府也有点意思,还从未给他传旨之类的,他自己就组织百姓在挖水坑。
而且,还颇具创意的用小而深的坑,这里面定是有些许故事的。
明明徭役是自带吃食,他还管百姓一顿白面馍,别看只是几个馍馍,效果完全不一样。
崇祯一路打马来到开封府,这里是河南布政司的治所,开封知府的治所也在这附近。
李若琏上前亮明身份,守门衙役跪迎一众人进入,崇祯跳下坐骑踱步而入。
开封知府盛以恒正埋头疾书,听到有人进来抬头一看,瞪大了眼睛又揉了揉。
确信来者正是皇帝后,赶紧起身让坐跪倒在堂下,叩首见礼后崇祯让其平身。
崇祯面带笑意道:“你干的很不错,朕的圣旨还未发往开封,你就挖了这么多水库了。”
盛以恒躬身道:“谢陛下赞誉,臣今后定当万死不辞!”
盛以恒这人本来是战死商城的,李自成被崇祯诱杀后,成功到任开封同知之职。
后被崇祯提拔为开封知府,这人的忠心与爱民毋庸置疑,工作能力目前看来还不错。
崇祯好奇询问道:“这徭役安排一顿饭,是出自谁的命令?”
“还有开封府挖的水坑,朕也颇感奇怪,是何人教授还是你自己想的?”
盛以恒躬身拱手道:“陛下,为徭役安排一顿白面馍,是臣擅自拿的主意。”
“正欲上奏本进京,不想陛下竟亲临开封。臣私自动用赈灾存粮,臣有罪请陛下降罪!”
崇祯轻笑着摇头道:“你若是贪污粮食,朕自然会要你的命,但你这赈灾何罪之有?”
受今年干旱影响,开封南部受灾尤为严重,因为离黄河较远又无大河。
远比洛阳、郑州受灾更重,那两地小麦尚且收了些粮食,开封南部几近颗粒无收。
在京师之时,崇祯就在奇怪为何没收到折子,按理灾情早在夏季之时就该爆发了。
原来是开封知府开仓放粮了,只不过用的是另外的理由,懂得灵活变通的官员不多了。
“还有,这开封府的蓄水池,又是出自哪位高人之手?”崇祯提醒了一番。
盛以恒回忆了一番道:“禀陛下,那人自称姓张名人瑞,说是进京赶考的学子。”
崇祯皱眉思索,张人瑞……这名字好像有点熟悉呀,进京赶考那必定是明年的恩科。
崇祯记得几个月出发前,跟礼部、吏部说过这事,进京赶考就不奇怪了。
崇祯皱眉询问道:“你是否清楚,他现在是何身份,又是从哪个地方来的?”
盛以恒吸了口气道:“陛下,他好像是从南直隶来的。想起来了,好像是苏州府人士。”
苏州府的张人瑞,一时间崇祯还真想不起来,但这熟悉感觉从哪来的?
正欲接着问,盛以恒又道:“据他说之前是秀才,为了赶恩科才匆匆考的举人。”
“那人行为放荡不羁,甚至说有点离经叛道,不是之呼者也满口大白话。”
崇祯一听满口大白话,顿时大笑出声道:“哈哈哈~!朕知道此人是谁了,有点意思!”
这家伙说他匆匆考个举人,他是真有这实力的,就是不知道他此去京师赶考。
是不是想戏弄京师的考官,这家伙就是别人口中的天才,不用刻意学习一看就懂。
他懂这水分蒸发就不奇怪了,不喜欢正经儒学专看禁书,回京后定要留意一番。
跟开封知府聊了很多,也给出了肯定的意见,盛以恒像吃了蜜蜂屎一样开心。
盛以恒询问道:“陛下,不知微臣所做的这些,还有哪些尚未做到位的。”
崇祯笑着点头道:“都做的很不错,今后两年旱情还会持续,春季就算有降水也不多。”
“如何收集满挖的水坑,如何保护水源不被晒干,这都需要你自行想办法。”
陛下所说未来两年还有旱情,盛以恒虽面色平静但心中却是大惊,陛下是如何知晓的?
崇祯想起做甲胄之事吩咐道:“对啦,开封府下发一份告示,洛阳王庄滩招募大量铁匠。”
“每月工钱五两银子,技术精良者每月十两银子,官府可派车送其前去。”
盛以恒又是一惊,陛下这是在做何事?招募铁匠是打造兵器吗?
于是,盛以恒问出了心中疑惑:“陛下,这工钱是否太高了?到时开封府铁匠都跑了。”
崇祯轻笑道:“那就设个简单的考核,择优选取技术更好的铁匠,其他则留在开封。”
交待完一些事情后,崇祯打算启程回京了,都出来两个月了必须要回去了。
出了开封走了一个时辰,一众人行至柳园口,这是开封渡过黄河最近的渡口。
过了黄河后到封丘县,崇祯抬头看看日头,时间尚早便不打算在此停留。
反正这条官道上都有驿站,出了封丘县又赶了四十里路,众人到了延津驿站。
依然是李若琏,用锦衣卫身份住了进去,崇祯走进驿站之后,驿站内目之所及甚是杂乱。
有商旅也入住了其中,按理说驿站是不允许接待商人的,这也是明朝驿站的一大弊端。
全部由朝廷出资养着,他们却干起了对外经营的勾当,获利则是驿站和地方官的。
看来,回京后头等大事是改革驿站,咱们的小李哥就是被裁撤才造反的。
如今,崇祯的思路是不仅不裁撤,还要加大对驿站的人员输入。
主要面向军中退役者与流民,人员增加的同时还不加钱,不是喜欢对外经营嘛!
那就将之规范起来,就与外人做生意自负盈亏,但是驿站人员与牲畜还属于朝廷。
众人的马匹被马夫牵下去喂养,驿站的驿丞得知有锦衣卫来了,急匆匆的跑出来接待。
安排了一顿上好的餐食,李若琏让其退了下去,崇祯边喝酒边看向大堂。
四周吃饭的食客还不少,商人与进京赶考的学子,分坐在各处桌旁吃着晚饭。
学子能进驿站,崇祯倒不觉得意外,只要有当地官府开具的,‘应试勘合’便可以入住。
几队商人看似并不太富有,大多是些行脚商人为主,可能是驿站比客栈便宜才入住。
因为长年得不到朝廷拨款,各种物件都年久失修,坐下有凳子都松垮垮的。
加上各级官吏贪污成风,就算拨款也没多少银子能下来,这种困境持续有十几年了。
崇祯看到一个学子,正一只脚踏在条凳上,声音激昂的讲着他考举人的壮举。
说什么他进了考场之后,思如泉涌第一个交卷,还高中了他们县的第一名。
有个学子恭维的拱手道:“若采兄,依你的学识想必,进士之位唾手可得吧!”
同辈之人多称字,‘若采’这两个字一出来,崇祯确定这就是那人了。
没想到能在这里遇见他,听其与众学子聊了一会,对此人越发感兴趣了!
不管是对会试的押题,还是朝廷时政的了解,此人都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明年殿试定要好好试试他,若愿意尝试新学问或新事物,此人绝对是最重要的一人。
崇祯慢慢的喝着酒,为避人耳目王承恩也被要求同坐,众学子聊了好久终于打算散了。
崇祯对李若琏道:“去将那个若采叫来,注意客气点!此人性格迥异。”
李若琏的客气稍显生硬,对那个若采的学子道:“打扰了,麻烦到咱老爷这来一趟!”
崇祯听后直捂额头,叫你客气点你倒好,这客气个锤子啊!
果然那学子听后眉毛一竖,但转念一想这里是驿站,还有下人称为老爷的人。
那不就是朝廷当官的嘛!心里暗讽一声‘狗腿子’,还是跟着李若琏过来了。
见面后随意的一拱手道:“这位老爷,晚生张人瑞,不知叫住晚生所为何事?”
崇祯笑着询问道:“金采,乡试时调侃考官被驱逐出考场,这是打算改个名字接着考?”
没错,这人就是那个到死都在搞笑金圣叹,只是这时还他尚未改用这个号。
金是他的姓氏,由于在考场里跟监考官开玩笑,被驱赶出了考场还被黜革。
他在乡里时经常抨击时政,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他改了个名字又出来考试了。
金圣叹可以归属于神童那一类,很小就考中了秀才,不到十八岁便去参加乡试。
在卷子四角写了四个‘吁’,考官问其原由是否要换考卷纸,本意是想给他一次机会。
他跟考官大开玩笑,考官怒而革了他的功名,金圣叹交了卷扬长而去,考官好悬没气死。
金采一听有人叫出他原名,吓得脖子一缩道:“这位老爷,咱们好像没见过吧?”
“您是怎么认识我的,好不容易过了乡试您老高抬贵手,待我高中一定报答您!”
崇祯听到这话脸上挂着笑意,满口白话还不知礼数,没错!是金圣叹那股味了。
看来能上史书的学子,确实有点离经叛道了,这种人正是崇祯要找的。
崇祯也不接话笑着问道:“开封府挖的蓄水池,是出自你的主意吗?”
金采听到崇祯转移话题,心里也不急了慵懒道:“赶考时间还早,路过开封顺手的事。”
崇祯再度询问道:“你是如何知道,要将坑挖深点小点的?”
金采掏掏耳朵道:“那还不简单,家中找一陶盆装满水,夏季放置于室外几天便干了。”
“只需拿一盆水跟一壶水稍作对比,就能知道口大的被晒干的快,口小的干得慢。”
崇祯听得频频点道,接着道:“家中水壶,烧开水时会顶起壶盖,这事你观察过吗?”
次日,崇祯找到了挖河的黄守才,交代了一些注意事项便走了。
这是一个长期工程,没有个大半年,是很难挖通这条运河,和大量支流灌溉渠的。
又去了开封府及下辖散州,郑州、禹州、许州(今许昌)等地,每处都停留了一两天。
指导各地广挖水库,以面临未来两年更严重的旱灾,这时期除了水库,并无更好的办法。
各地的小麦都种了下去,开封府知府上任有一年多了,之前就说要去看视察的。
最后一站定在了开封府,御驾不动声色的到了开封,不提前通知就是想看真实的一面。
在城外的田间地头的空地上,崇祯看到很多百姓挥舞着锄头,正在卖力的挖土挑土。
看其规模有丈许深了,这不正是用来蓄水的水库吗?都还没有正式通知开封府呀!
他怎么就先挖上了,看其规模还真不小,每隔几十亩地就能看到一个坑。
崇祯走到一个坑边蹲下,向正在里面挖泥的百姓问道:“这位老哥,你们这是弄啥呢?”
正挥舞着锄头的汉子,停下锄头擦了把汗道:“这位老爷,咱这是在挖水……水库!”
“喔?这是谁让你们干的呀?挖水库有酬劳的吗?”崇祯感兴趣的问道。
汉子搭了个望山道:“这是咱们徭役的活,没有酬劳的!”
“但知府老爷说了,这是用来抵御旱灾用的,现在小麦种下也不用太管了。”
“知府老爷说过,朝廷体恤咱们老百姓,每天包一顿白面馍管够。”
这农户说的没错,现在是十月底天气渐凉,小麦出苗管理完成后就是农闲。
别看现在天气凉爽,高体力劳动还是会出汗,更何况是在深坑里挖土没一点风。
与其说挖的是水库,不如说是丈许大的深坑,崇祯好奇问道:“你们这个要挖多深?”
汉子挥起锄头又挖起了土,边挖边道:“府里的举人老爷说过,要挖两丈深才行。”
在开封府,如果是往年丰水的年份,挖两丈深都能当井用了。
但是,这几年的持续性干旱,让地下水逐年下降,喝水的井都要打到四五丈才能出水。
这种丈许大小,两丈深的水库,大概能蓄够十亩地小麦的用水。
当然,这种远离灌溉渠的水坑,就只能靠天下雨来补充了。
同时,较深的水坑水份蒸发的速度,要比那种大型水库慢上许多。
看来这开封府内,还有善于观察天象的人,这个举人有点意思!
待会去开封府,定要好好问问看,对挖坑深度提出见解的举人,究竟是何方神圣。
跟汉子道了声谢,崇祯站起身向四周看去,随处可见荒地间都在挖坑。
这开封知府也有点意思,还从未给他传旨之类的,他自己就组织百姓在挖水坑。
而且,还颇具创意的用小而深的坑,这里面定是有些许故事的。
明明徭役是自带吃食,他还管百姓一顿白面馍,别看只是几个馍馍,效果完全不一样。
崇祯一路打马来到开封府,这里是河南布政司的治所,开封知府的治所也在这附近。
李若琏上前亮明身份,守门衙役跪迎一众人进入,崇祯跳下坐骑踱步而入。
开封知府盛以恒正埋头疾书,听到有人进来抬头一看,瞪大了眼睛又揉了揉。
确信来者正是皇帝后,赶紧起身让坐跪倒在堂下,叩首见礼后崇祯让其平身。
崇祯面带笑意道:“你干的很不错,朕的圣旨还未发往开封,你就挖了这么多水库了。”
盛以恒躬身道:“谢陛下赞誉,臣今后定当万死不辞!”
盛以恒这人本来是战死商城的,李自成被崇祯诱杀后,成功到任开封同知之职。
后被崇祯提拔为开封知府,这人的忠心与爱民毋庸置疑,工作能力目前看来还不错。
崇祯好奇询问道:“这徭役安排一顿饭,是出自谁的命令?”
“还有开封府挖的水坑,朕也颇感奇怪,是何人教授还是你自己想的?”
盛以恒躬身拱手道:“陛下,为徭役安排一顿白面馍,是臣擅自拿的主意。”
“正欲上奏本进京,不想陛下竟亲临开封。臣私自动用赈灾存粮,臣有罪请陛下降罪!”
崇祯轻笑着摇头道:“你若是贪污粮食,朕自然会要你的命,但你这赈灾何罪之有?”
受今年干旱影响,开封南部受灾尤为严重,因为离黄河较远又无大河。
远比洛阳、郑州受灾更重,那两地小麦尚且收了些粮食,开封南部几近颗粒无收。
在京师之时,崇祯就在奇怪为何没收到折子,按理灾情早在夏季之时就该爆发了。
原来是开封知府开仓放粮了,只不过用的是另外的理由,懂得灵活变通的官员不多了。
“还有,这开封府的蓄水池,又是出自哪位高人之手?”崇祯提醒了一番。
盛以恒回忆了一番道:“禀陛下,那人自称姓张名人瑞,说是进京赶考的学子。”
崇祯皱眉思索,张人瑞……这名字好像有点熟悉呀,进京赶考那必定是明年的恩科。
崇祯记得几个月出发前,跟礼部、吏部说过这事,进京赶考就不奇怪了。
崇祯皱眉询问道:“你是否清楚,他现在是何身份,又是从哪个地方来的?”
盛以恒吸了口气道:“陛下,他好像是从南直隶来的。想起来了,好像是苏州府人士。”
苏州府的张人瑞,一时间崇祯还真想不起来,但这熟悉感觉从哪来的?
正欲接着问,盛以恒又道:“据他说之前是秀才,为了赶恩科才匆匆考的举人。”
“那人行为放荡不羁,甚至说有点离经叛道,不是之呼者也满口大白话。”
崇祯一听满口大白话,顿时大笑出声道:“哈哈哈~!朕知道此人是谁了,有点意思!”
这家伙说他匆匆考个举人,他是真有这实力的,就是不知道他此去京师赶考。
是不是想戏弄京师的考官,这家伙就是别人口中的天才,不用刻意学习一看就懂。
他懂这水分蒸发就不奇怪了,不喜欢正经儒学专看禁书,回京后定要留意一番。
跟开封知府聊了很多,也给出了肯定的意见,盛以恒像吃了蜜蜂屎一样开心。
盛以恒询问道:“陛下,不知微臣所做的这些,还有哪些尚未做到位的。”
崇祯笑着点头道:“都做的很不错,今后两年旱情还会持续,春季就算有降水也不多。”
“如何收集满挖的水坑,如何保护水源不被晒干,这都需要你自行想办法。”
陛下所说未来两年还有旱情,盛以恒虽面色平静但心中却是大惊,陛下是如何知晓的?
崇祯想起做甲胄之事吩咐道:“对啦,开封府下发一份告示,洛阳王庄滩招募大量铁匠。”
“每月工钱五两银子,技术精良者每月十两银子,官府可派车送其前去。”
盛以恒又是一惊,陛下这是在做何事?招募铁匠是打造兵器吗?
于是,盛以恒问出了心中疑惑:“陛下,这工钱是否太高了?到时开封府铁匠都跑了。”
崇祯轻笑道:“那就设个简单的考核,择优选取技术更好的铁匠,其他则留在开封。”
交待完一些事情后,崇祯打算启程回京了,都出来两个月了必须要回去了。
出了开封走了一个时辰,一众人行至柳园口,这是开封渡过黄河最近的渡口。
过了黄河后到封丘县,崇祯抬头看看日头,时间尚早便不打算在此停留。
反正这条官道上都有驿站,出了封丘县又赶了四十里路,众人到了延津驿站。
依然是李若琏,用锦衣卫身份住了进去,崇祯走进驿站之后,驿站内目之所及甚是杂乱。
有商旅也入住了其中,按理说驿站是不允许接待商人的,这也是明朝驿站的一大弊端。
全部由朝廷出资养着,他们却干起了对外经营的勾当,获利则是驿站和地方官的。
看来,回京后头等大事是改革驿站,咱们的小李哥就是被裁撤才造反的。
如今,崇祯的思路是不仅不裁撤,还要加大对驿站的人员输入。
主要面向军中退役者与流民,人员增加的同时还不加钱,不是喜欢对外经营嘛!
那就将之规范起来,就与外人做生意自负盈亏,但是驿站人员与牲畜还属于朝廷。
众人的马匹被马夫牵下去喂养,驿站的驿丞得知有锦衣卫来了,急匆匆的跑出来接待。
安排了一顿上好的餐食,李若琏让其退了下去,崇祯边喝酒边看向大堂。
四周吃饭的食客还不少,商人与进京赶考的学子,分坐在各处桌旁吃着晚饭。
学子能进驿站,崇祯倒不觉得意外,只要有当地官府开具的,‘应试勘合’便可以入住。
几队商人看似并不太富有,大多是些行脚商人为主,可能是驿站比客栈便宜才入住。
因为长年得不到朝廷拨款,各种物件都年久失修,坐下有凳子都松垮垮的。
加上各级官吏贪污成风,就算拨款也没多少银子能下来,这种困境持续有十几年了。
崇祯看到一个学子,正一只脚踏在条凳上,声音激昂的讲着他考举人的壮举。
说什么他进了考场之后,思如泉涌第一个交卷,还高中了他们县的第一名。
有个学子恭维的拱手道:“若采兄,依你的学识想必,进士之位唾手可得吧!”
同辈之人多称字,‘若采’这两个字一出来,崇祯确定这就是那人了。
没想到能在这里遇见他,听其与众学子聊了一会,对此人越发感兴趣了!
不管是对会试的押题,还是朝廷时政的了解,此人都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明年殿试定要好好试试他,若愿意尝试新学问或新事物,此人绝对是最重要的一人。
崇祯慢慢的喝着酒,为避人耳目王承恩也被要求同坐,众学子聊了好久终于打算散了。
崇祯对李若琏道:“去将那个若采叫来,注意客气点!此人性格迥异。”
李若琏的客气稍显生硬,对那个若采的学子道:“打扰了,麻烦到咱老爷这来一趟!”
崇祯听后直捂额头,叫你客气点你倒好,这客气个锤子啊!
果然那学子听后眉毛一竖,但转念一想这里是驿站,还有下人称为老爷的人。
那不就是朝廷当官的嘛!心里暗讽一声‘狗腿子’,还是跟着李若琏过来了。
见面后随意的一拱手道:“这位老爷,晚生张人瑞,不知叫住晚生所为何事?”
崇祯笑着询问道:“金采,乡试时调侃考官被驱逐出考场,这是打算改个名字接着考?”
没错,这人就是那个到死都在搞笑金圣叹,只是这时还他尚未改用这个号。
金是他的姓氏,由于在考场里跟监考官开玩笑,被驱赶出了考场还被黜革。
他在乡里时经常抨击时政,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他改了个名字又出来考试了。
金圣叹可以归属于神童那一类,很小就考中了秀才,不到十八岁便去参加乡试。
在卷子四角写了四个‘吁’,考官问其原由是否要换考卷纸,本意是想给他一次机会。
他跟考官大开玩笑,考官怒而革了他的功名,金圣叹交了卷扬长而去,考官好悬没气死。
金采一听有人叫出他原名,吓得脖子一缩道:“这位老爷,咱们好像没见过吧?”
“您是怎么认识我的,好不容易过了乡试您老高抬贵手,待我高中一定报答您!”
崇祯听到这话脸上挂着笑意,满口白话还不知礼数,没错!是金圣叹那股味了。
看来能上史书的学子,确实有点离经叛道了,这种人正是崇祯要找的。
崇祯也不接话笑着问道:“开封府挖的蓄水池,是出自你的主意吗?”
金采听到崇祯转移话题,心里也不急了慵懒道:“赶考时间还早,路过开封顺手的事。”
崇祯再度询问道:“你是如何知道,要将坑挖深点小点的?”
金采掏掏耳朵道:“那还不简单,家中找一陶盆装满水,夏季放置于室外几天便干了。”
“只需拿一盆水跟一壶水稍作对比,就能知道口大的被晒干的快,口小的干得慢。”
崇祯听得频频点道,接着道:“家中水壶,烧开水时会顶起壶盖,这事你观察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