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墨把手机递过来时,丁浩正靠在警车边沿喘息。他接过,听见那头女人的声音断续传来:“他……一直在烧香,嘴里念着‘戏还没唱完’。”话音落下的瞬间,风从巷口卷过,吹得戏楼门口的黄纸幡猛地一抖,啪地贴在了墙上。
丁浩没说话,把手机还回去,手指在袖口蹭了蹭,像是要擦掉某种看不见的湿冷。他刚从镜面通灵中抽离,掌心残留着玻璃的寒意,体内气血翻涌,指尖仍泛着灰白。沈墨看了他一眼,没问要不要再试一次,只说:“技术科正在恢复监控缓存,你先缓口气。”
丁浩点头,跟着他绕过警戒线重新进入后台。化妆间依旧封闭,证物袋还贴在桌上,虞姬头面静静躺在其中,珍珠串上那几粒白粉在灯光下泛着微光。他没碰,而是径直走向夹墙——魂魄记忆里,陈元每次卸妆后都会在墙角停留片刻,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木板。当时他以为是习惯,现在才明白,那是暗格的开关。
他试了三次,终于听到“咔”的一声轻响。夹层弹开,里面是一本用旧戏票钉成的账本。封皮泛黄,边缘磨损,翻开第一页,字迹工整却透着冷意:**“李岩,借款五万,期限三个月。”** 日期是三年前。
一页页翻下去,金额递增,频率加密。到第七笔时,已是十万,备注栏写着:“再借,断亲。”最后一行,墨迹最深:**“若再不还,断亲。”**
丁浩合上账本,递给沈墨。沈墨快速扫过,眉头锁紧:“总额二十八万,远超借条数额。他一直在追讨,但从未报案。”
“不是怕丢脸,”丁浩低声说,“是怕这层亲戚关系一旦撕破,就再没人替他收尸。”
沈墨没接话,转身拨通技术科电话:“加快监控恢复,我要案发前十二小时的所有数据。”
不到四十分钟,消息传来。备用服务器中提取出一段红外影像:凌晨两点四十七分,侧门开启,一人身着完整虞姬戏服,背影瘦削,左肩微倾,步伐略显滞涩。面部无法辨认,但肩部姿态与李岩旧伤导致的体态偏差完全吻合。
“他进来了。”丁浩盯着平板上的定格画面,“而且,他戴头面的方式错了。”
沈墨抬眼。
“虞姬头面有十二根簪脚,需助手从后方逐一固定。但这个人——”丁浩放大画面,指着对方手部动作,“他是自己戴的,手法生硬,第三根簪脚歪斜。正常演员绝不会犯这种错。”
“你是说……他不熟悉戏服?”
“不,”丁浩摇头,“他是刻意模仿。还记得糯米粉吗?祭祀时主祭者佩戴礼器,动作固定,形成肌肉记忆。他把那套仪式搬到了这里,连佩戴头面的方式,都是照着祭礼学的。”
沈墨沉默片刻,下令调取李岩老家宗祠的值守记录,并申请对其住处进行二次搜查。
法医室的报告在同一时间送达。死者咽喉创口深处提取到微量金属碎屑,成分分析为铜锌合金,与民国时期戏服常用装饰材质一致。进一步比对发现,李岩家中收藏的一套老戏服袖口缺失一角,断裂边缘新鲜,材质完全匹配。
“凶器不是道具剑。”丁浩看着报告,“是那套袖饰。他把开锋的金属片藏在袖中,刺入时顺着戏服破口滑进,造成穿喉伤,再用道具剑补一刀,制造误判。”
沈墨立即带队前往李岩住所。丁浩没跟,留在警局物证室,盯着那本账本出神。玉片在内袋里微微发烫,不是来自怨念,而是一种更沉的压迫——像是有人在远处盯着他,等着他下一步动作。
三小时后,沈墨回来,手里多了一份笔录。李岩妻子改口了。
“不是突然崩溃。”沈墨坐下,声音低,“我们出示了供品检测报告,指出外姓人不得携带祭品残渣离祠。她一开始还否认,直到我们问她:‘你家供桌上的米糕,少了一角,是谁拿走的?’”
丁浩抬眼。
“她愣了很久,才说李岩当晚带了个化妆箱出门,回来时箱底沾着红色染料。我们取样比对,和陈元戏服上的油彩成分一致。”
“她知道那是凶器。”
“但她不敢说。李岩烧香不是忏悔,是在镇魂。他娘早年信鬼神,他从小耳濡目染,那一套‘祭杀偿债’的规矩,他当真了。”
丁浩缓缓闭眼。难怪魂魄死死盯着镜子——那不是恐惧,是确认。陈元在最后一刻看清了,自己不是死于债务纠纷,而是被当成了一场祭祀的祭品,钉死在舞台上,完成某种血债血偿的仪式。
他睁开眼,问:“逮捕令什么时候签?”
“等金属碎屑的最终鉴定报告。”沈墨看着他,“还差一步。”
丁浩站起身,从内袋取出玉片,黑布未掀,只是将它按在账本封面上。没有通灵,没有画面,但他能感觉到——那股阴冷正从纸页深处渗出,缠绕指尖。
他忽然说:“账本最后一页,有折痕。”
沈墨翻开,果然。纸角向内折叠,压得极实,像是反复摩挲过。展开后,背面有一行极小的字,墨迹淡,几乎看不见:**“若我死,查他袖。”**
沈墨呼吸一滞:“这是……遗书?”
“不是写给你的。”丁浩声音很轻,“是写给我的。”
沈墨猛地抬头。
“他知道会有人来查。他知道债会要命。所以他把线索藏在这里,等着一个能看懂的人。”丁浩收回玉片,裹紧黑布,“他不信警察,也不信亲戚,只信——会有人替他把戏唱完。”
沈墨盯着那行小字,良久,拿起对讲机:“通知预审组,准备羁押手续。另外,调取李岩近三个月的心理门诊记录,重点查是否有偏执型人格障碍或仪式化行为倾向。”
丁浩没再说话。他走出警局,夜风扑面,丧葬店的灯还亮着。他推门进去,点燃一盏油灯,将账本放进抽屉,锁好。玉片搁在灯下,布面微微起伏,像有呼吸。
他坐在桌前,盯着那一点火光。
门外,一片枯叶被风卷起,撞在门框上,发出轻响。
他没有回头。
油灯的火苗忽然向左偏斜,持续三秒,然后恢复。
丁浩的手慢慢握紧。
丁浩没说话,把手机还回去,手指在袖口蹭了蹭,像是要擦掉某种看不见的湿冷。他刚从镜面通灵中抽离,掌心残留着玻璃的寒意,体内气血翻涌,指尖仍泛着灰白。沈墨看了他一眼,没问要不要再试一次,只说:“技术科正在恢复监控缓存,你先缓口气。”
丁浩点头,跟着他绕过警戒线重新进入后台。化妆间依旧封闭,证物袋还贴在桌上,虞姬头面静静躺在其中,珍珠串上那几粒白粉在灯光下泛着微光。他没碰,而是径直走向夹墙——魂魄记忆里,陈元每次卸妆后都会在墙角停留片刻,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木板。当时他以为是习惯,现在才明白,那是暗格的开关。
他试了三次,终于听到“咔”的一声轻响。夹层弹开,里面是一本用旧戏票钉成的账本。封皮泛黄,边缘磨损,翻开第一页,字迹工整却透着冷意:**“李岩,借款五万,期限三个月。”** 日期是三年前。
一页页翻下去,金额递增,频率加密。到第七笔时,已是十万,备注栏写着:“再借,断亲。”最后一行,墨迹最深:**“若再不还,断亲。”**
丁浩合上账本,递给沈墨。沈墨快速扫过,眉头锁紧:“总额二十八万,远超借条数额。他一直在追讨,但从未报案。”
“不是怕丢脸,”丁浩低声说,“是怕这层亲戚关系一旦撕破,就再没人替他收尸。”
沈墨没接话,转身拨通技术科电话:“加快监控恢复,我要案发前十二小时的所有数据。”
不到四十分钟,消息传来。备用服务器中提取出一段红外影像:凌晨两点四十七分,侧门开启,一人身着完整虞姬戏服,背影瘦削,左肩微倾,步伐略显滞涩。面部无法辨认,但肩部姿态与李岩旧伤导致的体态偏差完全吻合。
“他进来了。”丁浩盯着平板上的定格画面,“而且,他戴头面的方式错了。”
沈墨抬眼。
“虞姬头面有十二根簪脚,需助手从后方逐一固定。但这个人——”丁浩放大画面,指着对方手部动作,“他是自己戴的,手法生硬,第三根簪脚歪斜。正常演员绝不会犯这种错。”
“你是说……他不熟悉戏服?”
“不,”丁浩摇头,“他是刻意模仿。还记得糯米粉吗?祭祀时主祭者佩戴礼器,动作固定,形成肌肉记忆。他把那套仪式搬到了这里,连佩戴头面的方式,都是照着祭礼学的。”
沈墨沉默片刻,下令调取李岩老家宗祠的值守记录,并申请对其住处进行二次搜查。
法医室的报告在同一时间送达。死者咽喉创口深处提取到微量金属碎屑,成分分析为铜锌合金,与民国时期戏服常用装饰材质一致。进一步比对发现,李岩家中收藏的一套老戏服袖口缺失一角,断裂边缘新鲜,材质完全匹配。
“凶器不是道具剑。”丁浩看着报告,“是那套袖饰。他把开锋的金属片藏在袖中,刺入时顺着戏服破口滑进,造成穿喉伤,再用道具剑补一刀,制造误判。”
沈墨立即带队前往李岩住所。丁浩没跟,留在警局物证室,盯着那本账本出神。玉片在内袋里微微发烫,不是来自怨念,而是一种更沉的压迫——像是有人在远处盯着他,等着他下一步动作。
三小时后,沈墨回来,手里多了一份笔录。李岩妻子改口了。
“不是突然崩溃。”沈墨坐下,声音低,“我们出示了供品检测报告,指出外姓人不得携带祭品残渣离祠。她一开始还否认,直到我们问她:‘你家供桌上的米糕,少了一角,是谁拿走的?’”
丁浩抬眼。
“她愣了很久,才说李岩当晚带了个化妆箱出门,回来时箱底沾着红色染料。我们取样比对,和陈元戏服上的油彩成分一致。”
“她知道那是凶器。”
“但她不敢说。李岩烧香不是忏悔,是在镇魂。他娘早年信鬼神,他从小耳濡目染,那一套‘祭杀偿债’的规矩,他当真了。”
丁浩缓缓闭眼。难怪魂魄死死盯着镜子——那不是恐惧,是确认。陈元在最后一刻看清了,自己不是死于债务纠纷,而是被当成了一场祭祀的祭品,钉死在舞台上,完成某种血债血偿的仪式。
他睁开眼,问:“逮捕令什么时候签?”
“等金属碎屑的最终鉴定报告。”沈墨看着他,“还差一步。”
丁浩站起身,从内袋取出玉片,黑布未掀,只是将它按在账本封面上。没有通灵,没有画面,但他能感觉到——那股阴冷正从纸页深处渗出,缠绕指尖。
他忽然说:“账本最后一页,有折痕。”
沈墨翻开,果然。纸角向内折叠,压得极实,像是反复摩挲过。展开后,背面有一行极小的字,墨迹淡,几乎看不见:**“若我死,查他袖。”**
沈墨呼吸一滞:“这是……遗书?”
“不是写给你的。”丁浩声音很轻,“是写给我的。”
沈墨猛地抬头。
“他知道会有人来查。他知道债会要命。所以他把线索藏在这里,等着一个能看懂的人。”丁浩收回玉片,裹紧黑布,“他不信警察,也不信亲戚,只信——会有人替他把戏唱完。”
沈墨盯着那行小字,良久,拿起对讲机:“通知预审组,准备羁押手续。另外,调取李岩近三个月的心理门诊记录,重点查是否有偏执型人格障碍或仪式化行为倾向。”
丁浩没再说话。他走出警局,夜风扑面,丧葬店的灯还亮着。他推门进去,点燃一盏油灯,将账本放进抽屉,锁好。玉片搁在灯下,布面微微起伏,像有呼吸。
他坐在桌前,盯着那一点火光。
门外,一片枯叶被风卷起,撞在门框上,发出轻响。
他没有回头。
油灯的火苗忽然向左偏斜,持续三秒,然后恢复。
丁浩的手慢慢握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