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还在吹,纸页翻动了一下,丁浩抬手压住。
沈墨从审讯室出来,站定在走廊中间,没说话。丁浩知道,事情还没完。
“搜他家。”丁浩说。
沈墨点头,转身走向值班台,拿起对讲机:“一组,去远斋古玩,搜陈志远住所,重点查卧室、床底、墙夹层。”
警车出发时天还没亮。丁浩坐在副驾,玉片贴着皮肤,凉得发麻。他没闭眼,也没看窗外。他知道老苏还在等,哪怕那一抹影子已经散了。
远斋古玩的门被撬开时,天边刚泛青。陈志远住后院小屋,木床靠墙,床头柜上摆着一只旧铁皮盒。警察掀开床垫,发现下面有块松动的地板。撬开后,里面是个暗格,躺着一个牛皮纸包,用蜡封着。
沈墨戴上手套,拆开。里面是几张泛黄纸页,字迹清晰——“奉天城外七三一部队驻地,活体实验记录三十七人,姓名不详,编号01至37……”末尾盖着一枚模糊红章,印文是“第三战区情报处”。
“完整版。”丁浩低声说。
沈墨把文件重新封好,交到物证员手里:“立刻送技术组扫描,原件移交文物局。”
回程路上,丁浩问:“怎么交?”
“上午开通报会。”沈墨说。
“不行。”丁浩摇头,“这东西一露面,就会有人想抢。媒体围上来,消息传开,境外那头也会动。”
沈墨看他一眼。
“夜里交。”丁浩说,“没人知道的时候。”
沈墨沉默几秒,掏出手机拨号。十分钟后,文物局回话:同意夜间接收,地点市博侧门,只派两名专员,不走流程登记,直接入库。
当晚十一点,警车驶入博物馆后巷。铁盒放在后排,丁浩亲手抱着。车门开时,冷风灌进来,他没动,等沈墨先下车确认四周无人。
两名穿黑夹克的人从侧门出来,出示证件。沈墨核对无误,打开铁盒。一人接过,另一人签字。交接单上写着“抗战时期未公开档案”,但编号栏是空的。
“不编号?”丁浩问。
“暂时不编。”对方说,“这类文件,入库即封存,五年内不得调阅。”
铁盒被推进特藏室。门关上前,丁浩看了一眼——不锈钢柜列成排,每扇门都有双锁,墙上挂着温湿度计,数字稳定。
门合拢,锁死。
沈墨拍了拍他肩膀:“走了。”
第二天清晨,丁浩独自走到文渊斋。门没锁,推一下就开。店里恢复了原样,桌椅归位,笔架立在墙角,013号槽空着。
他走到柜台前,从包里取出那支真品金星钢笔——物证返还时,警方特批他代为保管一天。
“老苏。”他把笔放在柜台上,“东西交了。”
屋里很静。阳光从窗缝斜进来,照在笔身上,黄铜笔帽反出一点光。
几秒后,空气微微一沉。
老苏魂魄出现在柜台另一侧。他穿着修笔时的灰布围裙,脸上没有焦躁,也没有恨意。他低头看着那支笔,伸手,很轻地碰了下笔帽。
然后他转身,走向笔架。动作缓慢,像怕惊扰什么。他从013号槽里取出一本薄册子——文物修复登记册,封皮发旧,边角卷起。
他把册子放在柜台上,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民国二十六年,金星钢笔,送修人陈志远,修缮人苏文清,备注:笔舌拆检,发现异物,已上报。”
老苏的手指在“已上报”三个字上停了几秒。
接着,他拿起那支笔,轻轻放回册子上。笔身横着,像一件被供奉的东西。
阳光移到笔尖,一闪。
老苏抬头,看向丁浩。嘴唇没动,但丁浩听到了。
不是声音,是念头。
“谢了。”
下一秒,他的手从册子上滑开,整个人像被风吹散的烟,从边缘开始变淡,先是手指,然后是手臂、肩膀,最后是脸。光穿过他的身体,落在地板上,没有影子。
丁浩站着没动。册子上的笔还在,沉沉的,像压着一段历史。
他合上册子,放进抽屉。
出门时,街面刚醒。早点摊支起来了,油条在锅里翻滚,有人骑车路过,铃铛响了一声。
手机震动。沈墨发来消息:“通报会十点,别迟到。”
市局会议室不大,墙白灯亮。沈墨站在投影前,背后是放大的密函残页照片,打了马赛克,只露出“七三一”和“活体”两个词。
“死者苏文清,修笔匠,五十八岁。”沈墨声音平稳,“案发当晚,因发现送修钢笔暗格内藏有日军侵华时期未公开实验记录,试图销毁部分并留下线索,遭嫌疑人陈志远暴力制止,致脑溢血死亡。”
台下记者举手:“这是文物盗窃案还是杀人案?”
“是正义被阻挡的代价。”沈墨说,“陈志远企图将密函走私出境,拍卖牟利。他删掉手机图像,以为警方已掌握全部内容,实则密函从未离开过老苏的铺子。”
又有人问:“为什么老苏不直接报警?”
“他怕。”丁浩坐在后排,忽然开口。
所有人回头。
沈墨没拦他。
“这种东西,一旦露面,不光自己危险,家人、朋友都会被盯上。”丁浩看着投影,“他烧了半张,留了三处记号——宣纸刻痕、墨汁瓶底、钟表停摆时间。他只希望有人能看懂,而不是靠他亲口说。”
记者们低头记录。
“现在密函在哪?”有人问。
“已移交。”沈墨说,“不公开,不编号,不展览。它存在的意义,不是被人看,而是不被抹去。”
会后,沈墨走到丁浩身边:“你说的那句‘他怕’,很多人都记住了。”
丁浩没应。他走出大楼,站在台阶上,风吹过来。
玉片贴在锁骨处,温的。
他低头看了一眼。
不是烫,不是凉,就是温的。
像有谁终于放下了手。
街对面,文渊斋的门关着,玻璃上贴了张纸:“暂停营业,待续”。
丁浩转身要走,忽然停住。
他没回头,但知道——
这一次,风里没有呼唤。
        沈墨从审讯室出来,站定在走廊中间,没说话。丁浩知道,事情还没完。
“搜他家。”丁浩说。
沈墨点头,转身走向值班台,拿起对讲机:“一组,去远斋古玩,搜陈志远住所,重点查卧室、床底、墙夹层。”
警车出发时天还没亮。丁浩坐在副驾,玉片贴着皮肤,凉得发麻。他没闭眼,也没看窗外。他知道老苏还在等,哪怕那一抹影子已经散了。
远斋古玩的门被撬开时,天边刚泛青。陈志远住后院小屋,木床靠墙,床头柜上摆着一只旧铁皮盒。警察掀开床垫,发现下面有块松动的地板。撬开后,里面是个暗格,躺着一个牛皮纸包,用蜡封着。
沈墨戴上手套,拆开。里面是几张泛黄纸页,字迹清晰——“奉天城外七三一部队驻地,活体实验记录三十七人,姓名不详,编号01至37……”末尾盖着一枚模糊红章,印文是“第三战区情报处”。
“完整版。”丁浩低声说。
沈墨把文件重新封好,交到物证员手里:“立刻送技术组扫描,原件移交文物局。”
回程路上,丁浩问:“怎么交?”
“上午开通报会。”沈墨说。
“不行。”丁浩摇头,“这东西一露面,就会有人想抢。媒体围上来,消息传开,境外那头也会动。”
沈墨看他一眼。
“夜里交。”丁浩说,“没人知道的时候。”
沈墨沉默几秒,掏出手机拨号。十分钟后,文物局回话:同意夜间接收,地点市博侧门,只派两名专员,不走流程登记,直接入库。
当晚十一点,警车驶入博物馆后巷。铁盒放在后排,丁浩亲手抱着。车门开时,冷风灌进来,他没动,等沈墨先下车确认四周无人。
两名穿黑夹克的人从侧门出来,出示证件。沈墨核对无误,打开铁盒。一人接过,另一人签字。交接单上写着“抗战时期未公开档案”,但编号栏是空的。
“不编号?”丁浩问。
“暂时不编。”对方说,“这类文件,入库即封存,五年内不得调阅。”
铁盒被推进特藏室。门关上前,丁浩看了一眼——不锈钢柜列成排,每扇门都有双锁,墙上挂着温湿度计,数字稳定。
门合拢,锁死。
沈墨拍了拍他肩膀:“走了。”
第二天清晨,丁浩独自走到文渊斋。门没锁,推一下就开。店里恢复了原样,桌椅归位,笔架立在墙角,013号槽空着。
他走到柜台前,从包里取出那支真品金星钢笔——物证返还时,警方特批他代为保管一天。
“老苏。”他把笔放在柜台上,“东西交了。”
屋里很静。阳光从窗缝斜进来,照在笔身上,黄铜笔帽反出一点光。
几秒后,空气微微一沉。
老苏魂魄出现在柜台另一侧。他穿着修笔时的灰布围裙,脸上没有焦躁,也没有恨意。他低头看着那支笔,伸手,很轻地碰了下笔帽。
然后他转身,走向笔架。动作缓慢,像怕惊扰什么。他从013号槽里取出一本薄册子——文物修复登记册,封皮发旧,边角卷起。
他把册子放在柜台上,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民国二十六年,金星钢笔,送修人陈志远,修缮人苏文清,备注:笔舌拆检,发现异物,已上报。”
老苏的手指在“已上报”三个字上停了几秒。
接着,他拿起那支笔,轻轻放回册子上。笔身横着,像一件被供奉的东西。
阳光移到笔尖,一闪。
老苏抬头,看向丁浩。嘴唇没动,但丁浩听到了。
不是声音,是念头。
“谢了。”
下一秒,他的手从册子上滑开,整个人像被风吹散的烟,从边缘开始变淡,先是手指,然后是手臂、肩膀,最后是脸。光穿过他的身体,落在地板上,没有影子。
丁浩站着没动。册子上的笔还在,沉沉的,像压着一段历史。
他合上册子,放进抽屉。
出门时,街面刚醒。早点摊支起来了,油条在锅里翻滚,有人骑车路过,铃铛响了一声。
手机震动。沈墨发来消息:“通报会十点,别迟到。”
市局会议室不大,墙白灯亮。沈墨站在投影前,背后是放大的密函残页照片,打了马赛克,只露出“七三一”和“活体”两个词。
“死者苏文清,修笔匠,五十八岁。”沈墨声音平稳,“案发当晚,因发现送修钢笔暗格内藏有日军侵华时期未公开实验记录,试图销毁部分并留下线索,遭嫌疑人陈志远暴力制止,致脑溢血死亡。”
台下记者举手:“这是文物盗窃案还是杀人案?”
“是正义被阻挡的代价。”沈墨说,“陈志远企图将密函走私出境,拍卖牟利。他删掉手机图像,以为警方已掌握全部内容,实则密函从未离开过老苏的铺子。”
又有人问:“为什么老苏不直接报警?”
“他怕。”丁浩坐在后排,忽然开口。
所有人回头。
沈墨没拦他。
“这种东西,一旦露面,不光自己危险,家人、朋友都会被盯上。”丁浩看着投影,“他烧了半张,留了三处记号——宣纸刻痕、墨汁瓶底、钟表停摆时间。他只希望有人能看懂,而不是靠他亲口说。”
记者们低头记录。
“现在密函在哪?”有人问。
“已移交。”沈墨说,“不公开,不编号,不展览。它存在的意义,不是被人看,而是不被抹去。”
会后,沈墨走到丁浩身边:“你说的那句‘他怕’,很多人都记住了。”
丁浩没应。他走出大楼,站在台阶上,风吹过来。
玉片贴在锁骨处,温的。
他低头看了一眼。
不是烫,不是凉,就是温的。
像有谁终于放下了手。
街对面,文渊斋的门关着,玻璃上贴了张纸:“暂停营业,待续”。
丁浩转身要走,忽然停住。
他没回头,但知道——
这一次,风里没有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