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浩站在警局走廊,玉片贴着掌心,那股冷意还在,像一根细线缠在手腕上,没断。
他转身推开技术室的门。
技术员周宁正低头核对数据,听见动静抬头看了他一眼。丁浩没说话,径直走到电脑前,手指点在回放窗口上:“再放一遍。”
录音重新响起。拨盘转动的节奏,每一次回弹的间隔,都被拆解成波形图在屏幕上跳动。周宁皱眉:“我们已经转译过三次了,7-2-0-4-1-9,六位数,不是手机号,也不是固定电话。”
“不是号码。”丁浩盯着波形,“是密码。”
周宁抬眼:“你说这是老吴记下的某种口令?”
“他不敢写下来。”丁浩声音低,“他怕被人看见。所以他用动作记——记的是怎么拨,不是拨给谁。”
周宁没接话,只点了根烟。烟雾浮在屏幕前,遮住了一半数字。
丁浩没走。他盯着那串数字,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划动,模仿拨号的节奏。第一次转得慢,第二次短促,第三次几乎没到底,第四次停顿,第五次快,第六次……卡住。
“他没拨完。”丁浩说,“不是被打断,是故意的。最后那个‘9’,他停了两秒才松手——他在确认。”
周宁掐灭烟:“可这串数查不到任何关联。银行账户、社保系统、通信记录,全筛过,没匹配。”
丁浩没动。他知道问题不在查不到,而在方向错了。
老吴一辈子守着个小铺,不联网,不用手机,连座机都只用来接缴费通知。他要是真存了什么重要信息,不会存在云端,也不会绑身份证。
他会存在一个只有他知道的地方。
“查他用过的设备。”丁浩忽然开口,“不是手机,是座机。修鞋铺那台老式拨盘电话,电信局应该有缴费账号。”
周宁愣了下:“那种老号早该注销了。”
“查一下。”丁浩盯着他,“看看那个账号,有没有绑定过其他服务。”
周宁没再问,转身调系统。丁浩靠在墙边,闭眼。玉片贴着胸口,寒意顺着指尖往上爬。他知道老吴的魂还在等,等他把那句话听懂。
十分钟后,周宁出声:“有记录。那个座机号十年前注册过一个社交账号,用户名是‘老吴修鞋’,绑定邮箱现在失效了。”
“最后一次登录呢?”
“IP地址定位在城东宏达建设工地宿舍区,三天前凌晨一点十七分。”
“谁登的?”
“登记身份是杨建国,工地包工头,本地户籍。”
丁浩睁眼。
杨建国。老吴死前三天,曾去工地送过一双修好的劳保鞋。收货单上有签名,字迹歪斜,但名字是完整的。
他没再说话,转身离开技术室。
沈墨在办公室等他。门开着,桌上摊着老吴的尸检报告和现场照片。丁浩走进来,直接说:“那个号码,不是求救,是钥匙。老吴想让人用它打开什么。”
沈墨抬眼:“你确定?”
“他魂魄重复同一个动作,不是回忆,是提醒。”丁浩站定,“而且,他最后指向门外——不是怕谁进来,是怕谁拿着这串数,已经去了该去的地方。”
沈墨沉默几秒,拿起电话:“林骁,调宏达工地所有进出记录,重点查杨建国最近三天的行踪。另外,申请调取宿舍区监控,时间范围从三天前凌晨一点到两点。”
电话那头应了一声。
沈墨放下设备,看着丁浩:“你打算怎么做?”
“回去一趟。”丁浩说,“再看一次拨号动作。确认他是不是真的在传递信息。”
沈墨没拦他。两人一前一后下了楼。
修鞋铺的警戒线还在,门没锁。丁浩推门进去,屋里和昨晚一样,安静,灰尘浮在光里。他走到风铃下,没碰它,也没抬头。他直接走向鞋凳,拿起老吴的遗像,放在桌上,正面朝上。
然后他从口袋里掏出玉片,贴在相框边缘。
闭眼。
寒气涌上来,比之前更清晰。他顺着那股冷往下探,魂魄的残念像沉底的铁,被他一点点拉起。
画面浮现。
老吴坐在鞋凳上,左手撑膝,右手抬起,开始拨号。
一次,转得慢。
二次,短促。
三次,没到底。
四次,停顿。
五次,快。
六次,手指卡住,松开。
和之前一样。
丁浩咬牙,压下心头烦躁。他不是要再看一遍,他是要问——你到底想让我们知道什么?
他深吸一口气,再次闭眼,掌心贴住相框,低声说:“老吴,我来了。你说,我听着。”
寒意猛地一颤。
画面变了。
还是拨号,但这一次,手指在“9”上停留更久,指尖微微发抖。拨完后,老吴没放下手,而是缓缓转头,看向门外——不是看门板,是看门缝底下,那一道从外面透进来的光。
然后,他抬起左手,指向门缝。
不是恐惧,是确认。
他知道有人来了。
他知道那个人,已经拿到了什么。
丁浩猛地睁眼。
不是警告谁会来。
是确认谁已经来过。
他抓起手机,拨通沈墨的号:“那个登录IP,不是随机的。杨建国不是偶然用那个账号——他是特意去的。老吴的魂在说,东西已经被取走了,但我们还能追到痕迹。”
电话那头,沈墨的声音很稳:“我已经让林骁调宿舍楼的门禁记录。杨建国三天前凌晨一点二十三分刷脸进入,一点五十一分离开,期间没再出过楼。”
“他去几楼?”
“三楼东侧,307室。登记是临时堆放工具的房间,但监控显示,他进了306,待了十七分钟。”
“306住谁?”
“没人登记。但电费记录显示,这个月有人交过两次电费,用的是现金。”
丁浩握紧手机:“他藏了人。”
“或者藏了东西。”沈墨说,“我这就申请搜查令。”
“等一下。”丁浩盯着遗像,“老吴的魂还在。他不走,不是因为没说完,是因为他知道,那个号码打开的,不只是一个账号。”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瞬。
“你说什么?”
“。”丁浩缓缓说,“不是密码本身,是钥匙的形状。杨建国能登录,说明他知道这串数。但他不知道,这串数还能打开别的。”
“别的?”
“老吴一辈子修鞋,经手的客人上千。他记不住名字,但他记得鞋码、步态、习惯动作。”丁浩声音低下去,“他可能用这串数,标记过某个特别的人——比如,一个总来修鞋、但从不说话的男人。”
沈墨明白了:“你是说,这串数,是老吴自己设的索引?”
“对。”丁浩说,“他怕记错,怕写下来,所以他把重要信息,藏在拨号动作里。,不只是密码,是线索的起点。”
电话那头,沈墨的声音变了:“我马上联系技侦,反向筛查老吴生前三个月所有服务过的客户,重点比对有没有人在同一时期频繁接触杨建国。”
丁浩挂了电话。
他最后看了一眼遗像。老吴的眼睛还是那样平静,但丁浩知道,那平静底下,压着一句没说完的话。
他转身走出修鞋铺。
沈墨的车停在巷口,引擎没熄。丁浩拉开副驾门坐进去。
“去宏达工地。”沈墨说,手搭在方向盘上,“306室,我们得赶在有人清理之前进去。”
丁浩点头,手伸进外套口袋,握住玉片。
玉片温着,但他的手指还是冷。
车启动,驶出老街。后视镜里,修鞋铺的蓝布帘被风吹起一角,风铃轻轻晃了一下,没响。
他转身推开技术室的门。
技术员周宁正低头核对数据,听见动静抬头看了他一眼。丁浩没说话,径直走到电脑前,手指点在回放窗口上:“再放一遍。”
录音重新响起。拨盘转动的节奏,每一次回弹的间隔,都被拆解成波形图在屏幕上跳动。周宁皱眉:“我们已经转译过三次了,7-2-0-4-1-9,六位数,不是手机号,也不是固定电话。”
“不是号码。”丁浩盯着波形,“是密码。”
周宁抬眼:“你说这是老吴记下的某种口令?”
“他不敢写下来。”丁浩声音低,“他怕被人看见。所以他用动作记——记的是怎么拨,不是拨给谁。”
周宁没接话,只点了根烟。烟雾浮在屏幕前,遮住了一半数字。
丁浩没走。他盯着那串数字,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划动,模仿拨号的节奏。第一次转得慢,第二次短促,第三次几乎没到底,第四次停顿,第五次快,第六次……卡住。
“他没拨完。”丁浩说,“不是被打断,是故意的。最后那个‘9’,他停了两秒才松手——他在确认。”
周宁掐灭烟:“可这串数查不到任何关联。银行账户、社保系统、通信记录,全筛过,没匹配。”
丁浩没动。他知道问题不在查不到,而在方向错了。
老吴一辈子守着个小铺,不联网,不用手机,连座机都只用来接缴费通知。他要是真存了什么重要信息,不会存在云端,也不会绑身份证。
他会存在一个只有他知道的地方。
“查他用过的设备。”丁浩忽然开口,“不是手机,是座机。修鞋铺那台老式拨盘电话,电信局应该有缴费账号。”
周宁愣了下:“那种老号早该注销了。”
“查一下。”丁浩盯着他,“看看那个账号,有没有绑定过其他服务。”
周宁没再问,转身调系统。丁浩靠在墙边,闭眼。玉片贴着胸口,寒意顺着指尖往上爬。他知道老吴的魂还在等,等他把那句话听懂。
十分钟后,周宁出声:“有记录。那个座机号十年前注册过一个社交账号,用户名是‘老吴修鞋’,绑定邮箱现在失效了。”
“最后一次登录呢?”
“IP地址定位在城东宏达建设工地宿舍区,三天前凌晨一点十七分。”
“谁登的?”
“登记身份是杨建国,工地包工头,本地户籍。”
丁浩睁眼。
杨建国。老吴死前三天,曾去工地送过一双修好的劳保鞋。收货单上有签名,字迹歪斜,但名字是完整的。
他没再说话,转身离开技术室。
沈墨在办公室等他。门开着,桌上摊着老吴的尸检报告和现场照片。丁浩走进来,直接说:“那个号码,不是求救,是钥匙。老吴想让人用它打开什么。”
沈墨抬眼:“你确定?”
“他魂魄重复同一个动作,不是回忆,是提醒。”丁浩站定,“而且,他最后指向门外——不是怕谁进来,是怕谁拿着这串数,已经去了该去的地方。”
沈墨沉默几秒,拿起电话:“林骁,调宏达工地所有进出记录,重点查杨建国最近三天的行踪。另外,申请调取宿舍区监控,时间范围从三天前凌晨一点到两点。”
电话那头应了一声。
沈墨放下设备,看着丁浩:“你打算怎么做?”
“回去一趟。”丁浩说,“再看一次拨号动作。确认他是不是真的在传递信息。”
沈墨没拦他。两人一前一后下了楼。
修鞋铺的警戒线还在,门没锁。丁浩推门进去,屋里和昨晚一样,安静,灰尘浮在光里。他走到风铃下,没碰它,也没抬头。他直接走向鞋凳,拿起老吴的遗像,放在桌上,正面朝上。
然后他从口袋里掏出玉片,贴在相框边缘。
闭眼。
寒气涌上来,比之前更清晰。他顺着那股冷往下探,魂魄的残念像沉底的铁,被他一点点拉起。
画面浮现。
老吴坐在鞋凳上,左手撑膝,右手抬起,开始拨号。
一次,转得慢。
二次,短促。
三次,没到底。
四次,停顿。
五次,快。
六次,手指卡住,松开。
和之前一样。
丁浩咬牙,压下心头烦躁。他不是要再看一遍,他是要问——你到底想让我们知道什么?
他深吸一口气,再次闭眼,掌心贴住相框,低声说:“老吴,我来了。你说,我听着。”
寒意猛地一颤。
画面变了。
还是拨号,但这一次,手指在“9”上停留更久,指尖微微发抖。拨完后,老吴没放下手,而是缓缓转头,看向门外——不是看门板,是看门缝底下,那一道从外面透进来的光。
然后,他抬起左手,指向门缝。
不是恐惧,是确认。
他知道有人来了。
他知道那个人,已经拿到了什么。
丁浩猛地睁眼。
不是警告谁会来。
是确认谁已经来过。
他抓起手机,拨通沈墨的号:“那个登录IP,不是随机的。杨建国不是偶然用那个账号——他是特意去的。老吴的魂在说,东西已经被取走了,但我们还能追到痕迹。”
电话那头,沈墨的声音很稳:“我已经让林骁调宿舍楼的门禁记录。杨建国三天前凌晨一点二十三分刷脸进入,一点五十一分离开,期间没再出过楼。”
“他去几楼?”
“三楼东侧,307室。登记是临时堆放工具的房间,但监控显示,他进了306,待了十七分钟。”
“306住谁?”
“没人登记。但电费记录显示,这个月有人交过两次电费,用的是现金。”
丁浩握紧手机:“他藏了人。”
“或者藏了东西。”沈墨说,“我这就申请搜查令。”
“等一下。”丁浩盯着遗像,“老吴的魂还在。他不走,不是因为没说完,是因为他知道,那个号码打开的,不只是一个账号。”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瞬。
“你说什么?”
“。”丁浩缓缓说,“不是密码本身,是钥匙的形状。杨建国能登录,说明他知道这串数。但他不知道,这串数还能打开别的。”
“别的?”
“老吴一辈子修鞋,经手的客人上千。他记不住名字,但他记得鞋码、步态、习惯动作。”丁浩声音低下去,“他可能用这串数,标记过某个特别的人——比如,一个总来修鞋、但从不说话的男人。”
沈墨明白了:“你是说,这串数,是老吴自己设的索引?”
“对。”丁浩说,“他怕记错,怕写下来,所以他把重要信息,藏在拨号动作里。,不只是密码,是线索的起点。”
电话那头,沈墨的声音变了:“我马上联系技侦,反向筛查老吴生前三个月所有服务过的客户,重点比对有没有人在同一时期频繁接触杨建国。”
丁浩挂了电话。
他最后看了一眼遗像。老吴的眼睛还是那样平静,但丁浩知道,那平静底下,压着一句没说完的话。
他转身走出修鞋铺。
沈墨的车停在巷口,引擎没熄。丁浩拉开副驾门坐进去。
“去宏达工地。”沈墨说,手搭在方向盘上,“306室,我们得赶在有人清理之前进去。”
丁浩点头,手伸进外套口袋,握住玉片。
玉片温着,但他的手指还是冷。
车启动,驶出老街。后视镜里,修鞋铺的蓝布帘被风吹起一角,风铃轻轻晃了一下,没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