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浩的手指还停在《鲁迅全集》第七本的书脊上,铜钥匙静静躺在掌心。玉片贴着皮肤微微发烫,像是在回应某种未尽的牵引。他没动,目光死死盯着那本书被挪开后露出的横板缝隙——原本应当严丝合缝的位置,竟有一圈极浅的胶痕,像是有人曾用双面胶固定过什么。
“这书不对。”他低声说。
沈墨走近,蹲下身仔细查看那道胶痕。“你是说……有人换过这套书?”
“不是全部。”丁浩摇头,“是这一本。第七本的位置偏了大约两厘米,但其他九本对齐得整齐。如果只是移动,不会只留下一处粘痕。”
他将钥匙收进证物袋,递给技术员拍照记录,随即转身走向书架顶层。方文正的魂魄仍漂浮在原地,动作比刚才更慢,抬起的手僵在半空,指尖对着高处某个角落轻轻一指。
丁浩顺着方向看去,是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饼干盒,摆在最上层边缘,落满灰尘。他搬来梯子,伸手取下盒子。盒盖有些卡滞,用力才拉开,里面空无一物。他翻转盒子,内壁刻着一行小字:“真本不在架,归位始见光。”
沈墨凑近辨认:“归位?什么意思?”
丁浩没答,而是快步回到书桌前,翻开方文正的购书登记簿。三天前的记录显示,他曾通过私人渠道购入一套民国版《鲁迅全集》,卖家署名“旧书斋老陈”。而店内陈列的这套,出版年份虽标为1981年,但纸张泛黄程度与印刷墨色却显得过于均匀,不似自然老化。
“这是仿品。”丁浩合上登记簿,“真正的那套,早就被人调包了。”
沈墨立刻拨通档案科电话,请对方协助查询“旧书斋老陈”的注册信息。十分钟后回电:该店铺已于五年前注销,原址位于城西印刷厂家属区附近。
“又是印刷厂。”沈墨眯起眼。
丁浩低头看着手中的钥匙,忽然想到什么。他取出放大镜,仔细观察钥匙齿纹,在第三道凹槽底部发现一个微小的刻印——一个极细的“梁”字,几乎难以察觉。
“这不是普通钥匙。”他说,“它是信物,也是标记。”
沈墨皱眉:“你是说,这个‘△’符号和钥匙有关?”
“不止。”丁浩闭上眼,将玉片贴于额前,再次触碰方文正的魂魄。记忆碎片涌入——昏暗灯光下,粗框眼镜的男人站在书架前,声音低沉:“我知道你找到了钥匙……但它打不开真相,也打不开盒子。”
画面一闪,男人从帆布包里取出一本薄册,封底画着一个三角符号,旁边写着几行小字:“家传密记,非血亲不得启。启用需三钥合一:心钥、形钥、光钥。”
丁浩猛地睁眼。
“那个符号不是随意画的。”他转向沈墨,“它是一种标记方式,专门用来标识家族传承的加密物品。梁宏达祖上如果是印刷匠人,很可能参与过特殊文件的印制,而这套密码系统,就是他们内部传递信息的方式。”
沈墨沉默片刻,掏出手机联系一位在警校教近代情报史的老教授。不到十分钟,对方传回一份扫描件:1947年军统某分部内部档案,封底赫然印着同样的“△”符号,备注栏写着:“梁氏匠族专用密记,对应三钥开启机制。”
“果然是他们。”丁浩盯着屏幕,“梁宏达来找的不只是书,是密码本。而方文正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会死。”
沈墨立即下令调取梁宏达的家庭背景资料。初步调查显示,其祖父确为市印刷二厂前身——江南印务局的技术骨干,专司机密文件排版,五十年代初因“政治问题”被审查,后销声匿迹。
“难怪他会盯上这家书屋。”沈墨低声道,“他怀疑方文正手里有他祖父留下的东西。”
丁浩重新看向那把铜钥匙,又望向书架上的《鲁迅全集》。突然,他意识到一件事。
“我们一直以为钥匙是用来开锁的。”他说,“但如果‘形钥’指的是形状匹配呢?也许它根本不是用来开门或开箱,而是验证身份的工具。”
他取出帆布包的三维扫描图,重点比对拉链锁扣内部结构。图像放大至极限时,锁芯齿槽的轮廓清晰显现——波浪形不对称设计,第三道凹槽存在唯一性磨损痕迹。
丁浩将铜钥匙轮廓叠加上去。
完全吻合。
“他的包不是普通的劳保用品。”丁浩声音沉了下来,“那是特意仿制的,锁扣就是钥匙孔。只有这把钥匙能打开夹层深处的那个暗格。”
沈墨眼神一紧:“也就是说,梁宏达每天背着的,不是一个工具包,而是一个移动的保险箱?”
“而且他已经用了很久。”丁浩指着扫描图上的磨损线,“这些划痕说明,这把钥匙至少插入过几十次。他不是临时起意藏凶器,而是早就在用这个包传递什么东西。”
就在此时,方文正的魂魄再次抬手,依旧指向书架顶层的那个铁皮盒。
丁浩走过去,拿着手电筒照进盒内,反复查看那句刻字:“真本不在架,归位始见光。”他喃喃重复,“归位……是指把书放回原来的位置?还是说,要把钥匙放回去?”
他忽然想起什么,迅速返回书架,将铜钥匙轻轻插进《鲁迅全集》第七本的书脊缝隙——那里有一道极细的金属卡槽,隐藏在装订线内侧,若非刻意寻找,绝难发现。
“咔。”
一声轻响。
书脊侧面弹出一个小机关,里面藏着一张折叠极小的纸片。
丁浩小心翼翼展开,纸上没有文字,只有一组用蓝墨水绘制的符号:五个站立的小人,姿态各异,最后一人背对画面。
“跳舞的小人……”沈墨屏住呼吸,“这才是真正的密码页。”
丁浩盯着那行小人,脑海中浮现梁宏达在监控里的样子——他每次站在书屋外,都会低头看手机,手指快速滑动屏幕。现在想来,那不是在刷新闻,是在对照密码表。
“他不是没找到密码。”丁浩缓缓道,“他是已经破译了一部分,但缺最后的关键。”
沈墨问:“缺什么?”
“光。”丁浩抬头看向窗户,“那句话说‘归位始见光’。也许这张纸本身还不完整,需要特定光线照射,才能显影。”
他拿起纸片,走到窗边,调整角度。夜色浓重,室内灯光倾斜洒落,照在纸面上,却没有任何变化。
丁浩不死心,又试了不同光源:白炽灯、勘查灯、手机闪光灯。直到他将纸片翻转,背面朝上,用紫外灯扫过——
一道极淡的荧光线条浮现,勾勒出半个字母轮廓。
还没等他看清,身后传来一声轻微的异响。
他猛然回头。
书屋门口的风铃晃了一下,仿佛有人刚刚推门进来,又迅速离开。
丁浩冲到门前,拉开门。
走廊空无一人。
他低头,看见门槛内侧,有一枚湿漉漉的鞋印,纹路清晰,左肩带略短的背包压痕留在地面,像一道无声的警告。
他返身抓起对讲机。
“沈墨,梁宏达不在家。”
“这书不对。”他低声说。
沈墨走近,蹲下身仔细查看那道胶痕。“你是说……有人换过这套书?”
“不是全部。”丁浩摇头,“是这一本。第七本的位置偏了大约两厘米,但其他九本对齐得整齐。如果只是移动,不会只留下一处粘痕。”
他将钥匙收进证物袋,递给技术员拍照记录,随即转身走向书架顶层。方文正的魂魄仍漂浮在原地,动作比刚才更慢,抬起的手僵在半空,指尖对着高处某个角落轻轻一指。
丁浩顺着方向看去,是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饼干盒,摆在最上层边缘,落满灰尘。他搬来梯子,伸手取下盒子。盒盖有些卡滞,用力才拉开,里面空无一物。他翻转盒子,内壁刻着一行小字:“真本不在架,归位始见光。”
沈墨凑近辨认:“归位?什么意思?”
丁浩没答,而是快步回到书桌前,翻开方文正的购书登记簿。三天前的记录显示,他曾通过私人渠道购入一套民国版《鲁迅全集》,卖家署名“旧书斋老陈”。而店内陈列的这套,出版年份虽标为1981年,但纸张泛黄程度与印刷墨色却显得过于均匀,不似自然老化。
“这是仿品。”丁浩合上登记簿,“真正的那套,早就被人调包了。”
沈墨立刻拨通档案科电话,请对方协助查询“旧书斋老陈”的注册信息。十分钟后回电:该店铺已于五年前注销,原址位于城西印刷厂家属区附近。
“又是印刷厂。”沈墨眯起眼。
丁浩低头看着手中的钥匙,忽然想到什么。他取出放大镜,仔细观察钥匙齿纹,在第三道凹槽底部发现一个微小的刻印——一个极细的“梁”字,几乎难以察觉。
“这不是普通钥匙。”他说,“它是信物,也是标记。”
沈墨皱眉:“你是说,这个‘△’符号和钥匙有关?”
“不止。”丁浩闭上眼,将玉片贴于额前,再次触碰方文正的魂魄。记忆碎片涌入——昏暗灯光下,粗框眼镜的男人站在书架前,声音低沉:“我知道你找到了钥匙……但它打不开真相,也打不开盒子。”
画面一闪,男人从帆布包里取出一本薄册,封底画着一个三角符号,旁边写着几行小字:“家传密记,非血亲不得启。启用需三钥合一:心钥、形钥、光钥。”
丁浩猛地睁眼。
“那个符号不是随意画的。”他转向沈墨,“它是一种标记方式,专门用来标识家族传承的加密物品。梁宏达祖上如果是印刷匠人,很可能参与过特殊文件的印制,而这套密码系统,就是他们内部传递信息的方式。”
沈墨沉默片刻,掏出手机联系一位在警校教近代情报史的老教授。不到十分钟,对方传回一份扫描件:1947年军统某分部内部档案,封底赫然印着同样的“△”符号,备注栏写着:“梁氏匠族专用密记,对应三钥开启机制。”
“果然是他们。”丁浩盯着屏幕,“梁宏达来找的不只是书,是密码本。而方文正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会死。”
沈墨立即下令调取梁宏达的家庭背景资料。初步调查显示,其祖父确为市印刷二厂前身——江南印务局的技术骨干,专司机密文件排版,五十年代初因“政治问题”被审查,后销声匿迹。
“难怪他会盯上这家书屋。”沈墨低声道,“他怀疑方文正手里有他祖父留下的东西。”
丁浩重新看向那把铜钥匙,又望向书架上的《鲁迅全集》。突然,他意识到一件事。
“我们一直以为钥匙是用来开锁的。”他说,“但如果‘形钥’指的是形状匹配呢?也许它根本不是用来开门或开箱,而是验证身份的工具。”
他取出帆布包的三维扫描图,重点比对拉链锁扣内部结构。图像放大至极限时,锁芯齿槽的轮廓清晰显现——波浪形不对称设计,第三道凹槽存在唯一性磨损痕迹。
丁浩将铜钥匙轮廓叠加上去。
完全吻合。
“他的包不是普通的劳保用品。”丁浩声音沉了下来,“那是特意仿制的,锁扣就是钥匙孔。只有这把钥匙能打开夹层深处的那个暗格。”
沈墨眼神一紧:“也就是说,梁宏达每天背着的,不是一个工具包,而是一个移动的保险箱?”
“而且他已经用了很久。”丁浩指着扫描图上的磨损线,“这些划痕说明,这把钥匙至少插入过几十次。他不是临时起意藏凶器,而是早就在用这个包传递什么东西。”
就在此时,方文正的魂魄再次抬手,依旧指向书架顶层的那个铁皮盒。
丁浩走过去,拿着手电筒照进盒内,反复查看那句刻字:“真本不在架,归位始见光。”他喃喃重复,“归位……是指把书放回原来的位置?还是说,要把钥匙放回去?”
他忽然想起什么,迅速返回书架,将铜钥匙轻轻插进《鲁迅全集》第七本的书脊缝隙——那里有一道极细的金属卡槽,隐藏在装订线内侧,若非刻意寻找,绝难发现。
“咔。”
一声轻响。
书脊侧面弹出一个小机关,里面藏着一张折叠极小的纸片。
丁浩小心翼翼展开,纸上没有文字,只有一组用蓝墨水绘制的符号:五个站立的小人,姿态各异,最后一人背对画面。
“跳舞的小人……”沈墨屏住呼吸,“这才是真正的密码页。”
丁浩盯着那行小人,脑海中浮现梁宏达在监控里的样子——他每次站在书屋外,都会低头看手机,手指快速滑动屏幕。现在想来,那不是在刷新闻,是在对照密码表。
“他不是没找到密码。”丁浩缓缓道,“他是已经破译了一部分,但缺最后的关键。”
沈墨问:“缺什么?”
“光。”丁浩抬头看向窗户,“那句话说‘归位始见光’。也许这张纸本身还不完整,需要特定光线照射,才能显影。”
他拿起纸片,走到窗边,调整角度。夜色浓重,室内灯光倾斜洒落,照在纸面上,却没有任何变化。
丁浩不死心,又试了不同光源:白炽灯、勘查灯、手机闪光灯。直到他将纸片翻转,背面朝上,用紫外灯扫过——
一道极淡的荧光线条浮现,勾勒出半个字母轮廓。
还没等他看清,身后传来一声轻微的异响。
他猛然回头。
书屋门口的风铃晃了一下,仿佛有人刚刚推门进来,又迅速离开。
丁浩冲到门前,拉开门。
走廊空无一人。
他低头,看见门槛内侧,有一枚湿漉漉的鞋印,纹路清晰,左肩带略短的背包压痕留在地面,像一道无声的警告。
他返身抓起对讲机。
“沈墨,梁宏达不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