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三次避查的反侦察术-《阴魂委托簿》

  丁浩的手指还指着山腰那片被巨石半掩的古墓侧道,指尖僵直,像一根钉进空气里的铁条。他的呼吸很浅,胸口起伏几乎看不见,整个人像是被抽走了声音和动作,只剩下一个指向远方的姿态。

  沈墨盯着他看了两秒,没说话,转身走向指挥车。他拉开门,从副驾取出平板,快速调出三日前国道检查站的监控记录,点开一段十五秒的视频。

  “这是三天前下午四点十七分,G328国道卡口。”沈墨把屏幕转向丁浩,“有个穿灰夹克的男人通过检查,自称是采药人,出示了进山证。”

  画面里,一个中等身材的男人低头走过检查区,背着黑色双肩包,帽檐压得很低。执勤民警翻看证件时,他右手无意识地摩挲着背包侧面——那个拉链头磨损严重,金属边缘翘起,与李建军魂魄记忆中的细节完全吻合。

  丁浩慢慢收回手,走到沈墨身边。他没碰平板,只是盯着屏幕看了几秒,低声说:“他不是临时起意。这个动作太自然了,像是每天都会这么做。”

  沈墨点头:“证件是假的,但做得很真。我们后来联系林业局,根本没有这个人备案。”

  他切换第二段视频,来自城东乡镇集市的治安探头。时间是两天前上午九点二十三分。同一个男人出现在画面左侧,站在一家杂货摊前买水。他把背包放在地上,拧开瓶盖喝水。三分钟后,一名穿迷彩服的男子从后方靠近,两人短暂交谈,随后交换了背包。

  “换包的是个流浪汉。”沈墨说,“我们找到他时,他已经把包扔进了河里。但他记得对方给了他一百块钱,说是帮忙带货出镇。”

  丁浩皱眉:“所以他早就准备好了替身?”

  “不止。”沈墨滑动屏幕,调出第三段录像,“昨晚十一点零五分,高速服务区卫生间外,有人丢了个塑料袋进去。清洁工早上打扫时发现里面装着三个空弹壳。”

  丁浩抬眼:“弹壳?他想让我们以为他带枪?”

  “对。而且他特意选在货车司机最集中的时段进出服务区。监控拍到他混进一群穿工装的人里,登上一辆挂外省牌照的冷链车离开了。”

  丁浩沉默片刻,忽然问:“这三次,都是在你们搜山前后发生的?”

  “第一次是第一次搜山前一天。第二次是第二次搜山当天上午。第三次……就是我们进山前六小时。”

  丁浩慢慢坐到指挥车旁的折叠椅上,手指按住太阳穴。他闭上眼,再睁开时目光已经沉了下来。

  “这不是逃窜。”他说,“他在观察你们的节奏。”

  沈墨没接话,但眼神变了。

  “每一次,他都提前知道你们要设卡、要进山。”丁浩声音平稳,“他知道检查站换班时间,知道集市巡逻间隙,连服务区查车高峰都算准了。他不是在躲,是在测试你们的反应速度。”

  沈墨走回地图架前,抽出一支红笔,在三处地点分别画上圈:国道卡口、乡镇集市、高速服务区。然后用虚线将它们连起来,形成一个逆时针的环形路径。

  “他在绕。”他说,“每次脱身之后,不往远跑,反而往回兜。”

  “因为他熟悉这片区域。”丁浩说,“他可能就住在这附近,或者曾经长期活动在这里。他对执法流程有基本了解,甚至知道不同单位之间的协作漏洞。”

  沈墨盯着地图,忽然开口:“你说他换包那天,是第二次搜山当天上午。”

  “对。”

  “那一次,我们凌晨五点出发,七点完成集结,八点半正式进山。”沈墨语速变慢,“他九点出现在集市——刚好错过第一波封锁。”

  丁浩点头:“他知道你们不会在清晨设临时卡点,也不会立刻封锁所有出入口。他利用的就是这中间的空档。”

  “所以他是故意的。”沈墨落笔,在三个圈外围画了一道粗线,“留下痕迹,引我们去看,自己却从另一个方向离开。他不是失误,是布局。”

  丁浩看着那道红线,忽然想起什么:“你之前说,绿色粉末送省厅检测了?”

  “昨天下午送的,还没回信。”

  “但他在第一次出现时,就已经背着那个包通过检查站了。”丁浩缓缓说,“那时候你们还没公布任何关于背包的线索,更没人提过拉链头的事。可他还是换了包——说明他不是为了躲避已知调查,而是防着未来可能暴露的细节。”

  沈墨猛地抬头。

  “他在预判。”丁浩说,“他知道一旦被抓,警方会从背包入手。所以他提前制造干扰项,让你们误以为他已经抛弃了关键物证。”

  沈墨拿起对讲机,声音冷下来:“通知各组,重新梳理三次避查的时间节点,标注所有警力调动、通报发布、媒体通稿的具体时刻。我要看有没有信息泄露的可能。”

  放下对讲机后,他回到地图前,又添了一个新标记:深山古墓侧道。

  “你现在说他曾经在那里待过至少两天。”沈墨看向丁浩,“如果这是真的,那第三次换装前,他就已经转移过一次藏身处了。”

  “两次。”丁浩纠正,“他最早在废弃砖房,后来搬到塌陷洞穴,再后来才退到古墓侧道。每一次,都是在你们行动前撤离。”

  “也就是说,”沈墨声音压低,“他不仅能避开检查,还能预判我们的部署?”

  丁浩没有立刻回答。他低头看了看手中的纸条,上面“绿粉”“红砖”“拉链头”的字迹已经被汗水浸得有些发软。他用拇指轻轻擦过那行字,仿佛在确认某种存在。

  “他不是靠运气。”他说,“他是把你们的办案方式,当成规律来研究。”

  沈墨盯着地图上的四个红圈,久久未动。

  夜风从山谷吹上来,带着湿气和草木腐烂的味道。指挥车顶的灯忽明忽暗,可能是电池接触不良。远处,一组巡查队员正沿着坡道下行,手电光在岩壁间来回晃动。

  丁浩靠在椅背上,闭上眼。他的手指仍捏着纸条一角,另一只手搭在膝盖上,掌心朝上,像是在承接某种无形的重量。

  沈墨终于动了。他拿起红笔,在地图最上方写下三个字:反侦察。

  然后在下面列出三点:

  一、身份伪装:利用社会边缘人群作为掩护;

  二、信息差操控:提前制造虚假线索干扰判断;

  三、行动节奏同步:精准匹配警方勤务周期。

  他停顿片刻,又加了一句:具备长期观察与模拟能力,极可能曾从事相关职业或接受过系统训练。

  “他不是普通的逃犯。”沈墨低声说,“他是冲着‘不被发现’来的。每一次行动,都在验证自己的规避模型。”

  丁浩睁开眼,看着那行字,轻声说:“所以他不怕我们进山。他只怕我们改变规则。”

  沈墨转过身,目光落在他脸上。

  “那就别让他猜到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