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假新闻-《华娱:从八一厂当编剧开始》

  媒体如潮水般的狂轰乱炸,现场的嘈杂声此起彼伏。

  直到这阵喧嚣稍稍减弱,尤塔·布鲁克纳才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

  “西德的作品固然优秀,但我们更应当以谦逊的态度去学习世界先进的电影技术。尤其是东方国家的作品,我看到了他们对自身的反思与评判,其镜头画面洋溢着自然美学,情感表达细腻而克制。”

  “尤塔主席,请问你这是在控诉西德政府对电影内容的强行管控吗?”

  话音刚落,一位报社记者便迫不及待地发问。

  这个问题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让现场采访的媒体记者炸开了锅。

  正值冷战大背景下,西德政府通过资助反极权主题影片,以此对抗东德的文化宣传。

  这一举措遭到左翼媒体质疑,认为 “艺术被政治工具化”。

  多部电影因制作内容的审查与道德批判引发争议,成为西德报社论战的焦点。

  尤塔·布鲁克纳眉头紧锁,努力克制着内心情绪,回应道:

  “我并非在控诉,只是希望我们能以更开放的眼光看待电影艺术。东方国家的电影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话刚落下,媒体记者立马争抢着提问起来。

  “东方国家的作品已经内定这届金熊奖了?”

  “你是想表达西德应该学习东方国家的政策?”

  …

  媒体的一番胡乱解读,顿时让尤塔·布鲁克纳的心态破防,生气地说道:

  “或许你们应该先看看影片,再来向我提问!”

  说完,不等一众记者继续追问,尤塔·布鲁克纳径直离场。

  她担心自己继续说下去,恐怕西德政府就要出面将她管控起来。

  没能套出更多话题的《每日镜报》记者埃里希·克劳斯,见采访对象离去心里有些不甘。

  报社抨击组委会偏向国际电影,这在西德已然是过时的流量话题。

  所以他一心想引导出一些政治话题,这样才能让报纸获取更多的流量。

  可尤塔·布鲁克纳全场只说了三句话,所包含的信息量少的可怜,他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向报社交差。

  但尤塔·布鲁克纳的话,也引发了媒体人们的相互交流讨论。

  “哪里能看到东方的电影呢?”

  “电影节开幕就会进行放映。”

  “你个蠢货,等电影上映,我们还怎么抓住第一手信息。”

  听到这番谈话,埃里希·克劳斯眼前一亮。

  他觉得自己确实有必要提前看看这部电影,以便对社会主义东方的电影展开批判。

  ……

  2 月 11 号,燕京国际机场。

  张华前往西德柏林参加电影节,办理的入境签证是为期 15 天的短期签证。

  因为开幕式为期两周,也就是说评完奖后,他就得赶紧飞回国内。

  毕竟出国需要使用外汇,代表团每在国外停留一天,都得花费一笔不菲的资金。

  飞机的商务舱内,刚坐下的老书记看向张华,叮嘱道:

  “小同志,记住到了国外,一切个人活动都要跟团里报备。”

  “老陈,到了国外只能跟团走,哪还有什么个人活动。”

  一位总政宣传部的赵领导微笑着说道。

  八一厂作为总政的下属电影厂,此次电影入围电影节,怎能不来个大领导指导参展工作?

  “是,两位领导!”张华回应道。

  他一直拿着厂里的固定死工资,哪有外汇在国外潇洒。

  不跟团的话,一个人在外面,怕是得饿肚子。

  不说还好,这一说,张华想搞钱的心思瞬间活跃起来。

  “要不要写小说出版?”

  张华心里琢磨着。

  他自认为写不出名家大作,但作为拍摄过霸总题材的导演,像《五十度飞》这种言情爱情小说,还是信手拈来的。

  尤其是魂穿后的金手指,记忆力特别好!

  想到就做,张华连忙掏出纸和笔,开始写了起来。

  座位后方的上影厂付敬恭,看到八一厂的代表,不禁好奇地问道:

  “陈主任,八一厂怎么派出陈老和一个小年轻?”

  他是《燕归来》项目的导演,而陈主任则是制片主任,两人都是四十多岁,在电影厂里算年轻辈分。

  这种出国学习交流的难得机会,上影厂也是不敢乱来,名额交给了主创团队成员。

  所以八一厂一老一少的搭档,确实显得有些另类。

  陈主任思索片刻后解释道:

  “那个小年轻是导演的儿子,挂名项目的主角、编剧、摄影,是八一厂重点培养的青年。至于陈老……应该是去考察国外的电影市场吧!”

  听完这番解释,付敬恭心中的疑惑顿时消散。

  八一厂把电影版权卖给港岛,挣了三百万港币,这在国内电影厂内部,是藏不住的事情。

  北影厂领导开会时都明里暗里地提示,上面催着要拍出能推向国际市场的电影。

  付敬恭看向张华,见他确实在专注地写东西,心里对这个小年轻不禁认可起来。

  《山楂树之恋》制作水平在国内堪称顶尖,剧本的故事情节也是非常出色。

  狠狠的将国内样板戏打击了一番。

  一个既能编剧又能表演的电影天赋型人才,说不定日后也会朝着导演方向发展。

  ……

  这段时间一直在四处收集信息的埃里希·克劳斯,通过港岛的媒体渠道,提前搞到了《山楂树之恋》的电影内容。

  原来这是一部东方国家的导演,对自己国家进行反思的电影。

  在那个特殊年代,情侣不能有亲密行为,连亲吻都受到禁锢。

  在他看来,这简直是反人类的行为,正义感爆棚的他觉得自己必须站出来批评。

  在他的奋笔疾书下,很快西德的《每日镜报》报纸上便刊登了一条关于柏林电影节的消息:

  《柏林电影节尤塔主席:批评和反思,才是电影的艺术使命,一部来自社会主义东方国家,带着政治镣铐禁锢,背弃人性、讲述悲惨生死爱情的电影获得评审团垂青》——《每日镜报》

  当看到自己的“杰作”登报,埃里希·克劳斯一脸满足,为自己的“聪明才智”感到无比骄傲。

  就在他沉浸在沾沾自喜之中时,眼角的余光扫到用来垫东西的旧报纸。

  看见上面的内容,瞬间让他的笑容僵在了脸上。

  只见报纸上的内容这样写道。

  《尤塔主席认为社会主义的东方国家比西德更加文明自由,因为他们的电影可以批判、反思自己,而一直宣传自由民主的西德政府,却用锁链将我们的电影艺术牢牢禁锢住。》——《法兰克福汇报》

  假新闻!

  你们这些不良媒体,电影都没看过,就断章取义了?

  埃里希·克劳斯心态彻底崩了。

  同行报社的刊登内容,明显更有时效性,也更能吸引眼球,更有流量!

  再看看自己的报道,不过是在给人家的内容做后续连载、补充罢了。

  一想到这些,埃里希·克劳斯猛地一激灵,连忙翻看起其他报社媒体的报纸。

  每翻开一份报纸,他的脸色就愈发阴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