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入围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本该是一件皆大欢喜的好事。
然而对于挂名导演的张建国来说,却仿佛是被架在了热锅上的蚂蚁。
当听到这个消息时,他只感觉天都要塌了!
在李书记的办公室里,张建国心急如焚地来回踱步,嘴里不停吐槽着:
“这下可好了,总政估计都知道我挂职项目的事儿。”
“小华这不是坑爹嘛?”
李守正忍不住嘲笑起来,“你着什么急嘛。老书记没带你去,就是心里清楚你这大老粗有几斤几两。”
如今看来,当初他被张华怂恿参与此事,这是张建国这个做父亲的自食恶果,把自己架在明面上让人耻笑。
当然,不得不说张建国生的儿子确实争气,如今张华已然成了总政和厂里重点关注的对象。
电影出海战略计划的含金量,李守正还是知道上面对这个事情的重视程度。
想了许久办法的张建国,心慌的看向李守正询问:
“老团长,你看能不能把导演的名字改成小华?”
这电影要是再闹出点大动静,被熟人嘲笑还是小事,关键是自己得承受的住内心的煎熬。
“上阵父子兵,小华跟你是一体的,谁也没法抹去你的功劳。”
李守正恨铁不成钢地提醒道,他要是生了个这么优秀的儿子。
那做梦都能笑醒!
也就张建国这个大老粗,看不透这背后的利害关系。
上面真要追究责任,他俩这胆大包天的,早就被关起来了!
……
另一边,总政特批了一笔制片预算,成功拿到新项目主导权的杨副厂长,此刻正坐在办公室里,喜笑颜开地和创作部的人谈论着拍摄事宜。
杨副厂长笑语盈盈的看着周海燕,开口问道:
“不知道小伟的表现怎么样啊?
周海燕咬咬牙说道:
“杨伟同志是个非常优秀的同志,完全符合剧本男主角的设定。”
她心里明白,要是惹得杨副厂长不高兴,这好不容易到手的项目说不定就飞了,
只要作品拍得不是太差,凭借这个项目经验,她在八一厂就能比其他人获得更多机会。
果然,听到周海燕对儿子的高度评价,杨副厂长脸上的笑容愈发浓郁,点头说道:
“嗯,有优秀的演员,再加上优秀的导演。我相信周海燕同志一定能不负八一厂的重任,拍出一部好电影。”
听到项目终于尘埃落定,周海燕内心激动不已,赶忙说道:
“谢谢杨副厂长的信任!”
杨副厂长对周海燕的表现很是满意,接着提醒道:
“只要你们拍得好,我也会向文化部里推荐这部电影参加国际电影节。”
话里的语气非常自信,就好像在给周海燕表示,文化部里他有人。
……
参展柏林电影节,影片需要在 12 个月内完成制作,并且未在其他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展映过(非竞赛单元或本国电影节除外)。
未强制要求全球首映,但强烈建议影片未在其他地区大规模公映(影响拿奖)。
去年年底匆匆上映的《山楂树之恋》,除了在本土公映的硬伤,连国内的大奖都没参加过,完全符合这些要求。
回到八一厂的张华,第一时间就明白了老书记为什么会带上自己参加电影节。
好家伙!
出国名单里面,领导层占据了一半。
而且国内还有一部上影厂的电影,也获得提名。
这次获奖的概率相当大,是一个带队拿业绩的好机会。
以至于代表团出国的名额变得十分紧缺,八一厂最终只能争取到两个名额。
“张老师,没想到您的第一次荧幕表演,就能获得国际认可。”
一直执着追求表演艺术的龚樰,得知张华的电影入围,眼神变得格外温柔且澄澈。
女人崇拜才华横溢的男人,是人之常情。
张华挠了挠头,“可能是我的长相类型,在西方比较受欢迎吧!”
在西方人的认知里,亚洲人的面孔似乎都差不多。
但阳光、清秀的男孩,向来还是比较讨喜的。
就像后世的韩流男团,不都成了国家的门面,甚至总统出访外交都会带上他们。
“那些领导是不是眼瞎,本姑娘长的这么好看,竟然连出国的名额都不给。”李文丽气的跺脚。
她因为在《山楂树之恋》中扮演静秋,在国内的知名度可不比张华低。
龚樰赶忙安慰道:“文丽,你的表演天赋很高,只要认真提升自己,以后肯定会有机会的。”
听到龚樰这番恭维的话,张华心里暗自嗤笑,李文丽其实只适合本色出演,真要让她展现高难度演技,还真有些勉为其难。
龚樰就截然不同了,她出身艺术家庭,自幼受到熏陶,再加上自身极高的表演天分,只要能有优秀的作品,拿表演奖肯定不在话下。
想到这儿,张华不忘提醒龚樰:
“龚老师,这段时间您可以好好琢磨一下角色,只要演得好,我相信您一定能拿奖。”
“谢谢张老师!”
听到张华的鼓励,龚樰心里甜滋滋的。
她的演艺生涯才刚刚起步,还在努力积累作品和经验,别说是国际提名,就连国内提名都还未曾有过。
《山楂树之恋》入围柏林电影节,在国内由于大家观念还比较保守,担心最终拿不到大奖,所以只敢进行小规模的宣传。
然而,最先引起轰动的却是西方的电影文化圈。
一部来自红色思想国家的电影,居然能比经济更为发达的资本主义西德的电影还要出色,这怎么能让他们接受呢?
这怎么能行?
西德,柏林。
第31届电影柏林国际电影节的主会场举办地。
一位显老的西方中年女性,正被一群媒体团团包围着。
她就是这届的评审团主席,来自西德本土北威州的作家、学院派导演尤塔·布鲁克纳。
“尤塔主席,我是来自南德意志报道记者,您倡导让电影节国际化,可为什么提名多部红色社会国家的作品,西德一些优秀的作品却无法入围。”
“你是不喜欢我们西德自己的电影,还是被红色思想侵蚀了?”
“我是来自每日镜报记者,我注意到其中提名名单里有两个红色思想国家,这是政治因素,还是在向沉睡的雄狮东方国家示好?”
“尤塔主席,请看我这里,我是……”
柏林电影节作为国际三大电影节,每年一直是西德媒体关注的流量焦点。
这届的电影入围作品,更是主打的推崇国际化。
可问题是国际作品入围多了,西德本土的电影作品却出不了头。
尤其是红色社会国家的好几部作品入围,瞬间成为媒体挑刺的对象。
然而对于挂名导演的张建国来说,却仿佛是被架在了热锅上的蚂蚁。
当听到这个消息时,他只感觉天都要塌了!
在李书记的办公室里,张建国心急如焚地来回踱步,嘴里不停吐槽着:
“这下可好了,总政估计都知道我挂职项目的事儿。”
“小华这不是坑爹嘛?”
李守正忍不住嘲笑起来,“你着什么急嘛。老书记没带你去,就是心里清楚你这大老粗有几斤几两。”
如今看来,当初他被张华怂恿参与此事,这是张建国这个做父亲的自食恶果,把自己架在明面上让人耻笑。
当然,不得不说张建国生的儿子确实争气,如今张华已然成了总政和厂里重点关注的对象。
电影出海战略计划的含金量,李守正还是知道上面对这个事情的重视程度。
想了许久办法的张建国,心慌的看向李守正询问:
“老团长,你看能不能把导演的名字改成小华?”
这电影要是再闹出点大动静,被熟人嘲笑还是小事,关键是自己得承受的住内心的煎熬。
“上阵父子兵,小华跟你是一体的,谁也没法抹去你的功劳。”
李守正恨铁不成钢地提醒道,他要是生了个这么优秀的儿子。
那做梦都能笑醒!
也就张建国这个大老粗,看不透这背后的利害关系。
上面真要追究责任,他俩这胆大包天的,早就被关起来了!
……
另一边,总政特批了一笔制片预算,成功拿到新项目主导权的杨副厂长,此刻正坐在办公室里,喜笑颜开地和创作部的人谈论着拍摄事宜。
杨副厂长笑语盈盈的看着周海燕,开口问道:
“不知道小伟的表现怎么样啊?
周海燕咬咬牙说道:
“杨伟同志是个非常优秀的同志,完全符合剧本男主角的设定。”
她心里明白,要是惹得杨副厂长不高兴,这好不容易到手的项目说不定就飞了,
只要作品拍得不是太差,凭借这个项目经验,她在八一厂就能比其他人获得更多机会。
果然,听到周海燕对儿子的高度评价,杨副厂长脸上的笑容愈发浓郁,点头说道:
“嗯,有优秀的演员,再加上优秀的导演。我相信周海燕同志一定能不负八一厂的重任,拍出一部好电影。”
听到项目终于尘埃落定,周海燕内心激动不已,赶忙说道:
“谢谢杨副厂长的信任!”
杨副厂长对周海燕的表现很是满意,接着提醒道:
“只要你们拍得好,我也会向文化部里推荐这部电影参加国际电影节。”
话里的语气非常自信,就好像在给周海燕表示,文化部里他有人。
……
参展柏林电影节,影片需要在 12 个月内完成制作,并且未在其他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展映过(非竞赛单元或本国电影节除外)。
未强制要求全球首映,但强烈建议影片未在其他地区大规模公映(影响拿奖)。
去年年底匆匆上映的《山楂树之恋》,除了在本土公映的硬伤,连国内的大奖都没参加过,完全符合这些要求。
回到八一厂的张华,第一时间就明白了老书记为什么会带上自己参加电影节。
好家伙!
出国名单里面,领导层占据了一半。
而且国内还有一部上影厂的电影,也获得提名。
这次获奖的概率相当大,是一个带队拿业绩的好机会。
以至于代表团出国的名额变得十分紧缺,八一厂最终只能争取到两个名额。
“张老师,没想到您的第一次荧幕表演,就能获得国际认可。”
一直执着追求表演艺术的龚樰,得知张华的电影入围,眼神变得格外温柔且澄澈。
女人崇拜才华横溢的男人,是人之常情。
张华挠了挠头,“可能是我的长相类型,在西方比较受欢迎吧!”
在西方人的认知里,亚洲人的面孔似乎都差不多。
但阳光、清秀的男孩,向来还是比较讨喜的。
就像后世的韩流男团,不都成了国家的门面,甚至总统出访外交都会带上他们。
“那些领导是不是眼瞎,本姑娘长的这么好看,竟然连出国的名额都不给。”李文丽气的跺脚。
她因为在《山楂树之恋》中扮演静秋,在国内的知名度可不比张华低。
龚樰赶忙安慰道:“文丽,你的表演天赋很高,只要认真提升自己,以后肯定会有机会的。”
听到龚樰这番恭维的话,张华心里暗自嗤笑,李文丽其实只适合本色出演,真要让她展现高难度演技,还真有些勉为其难。
龚樰就截然不同了,她出身艺术家庭,自幼受到熏陶,再加上自身极高的表演天分,只要能有优秀的作品,拿表演奖肯定不在话下。
想到这儿,张华不忘提醒龚樰:
“龚老师,这段时间您可以好好琢磨一下角色,只要演得好,我相信您一定能拿奖。”
“谢谢张老师!”
听到张华的鼓励,龚樰心里甜滋滋的。
她的演艺生涯才刚刚起步,还在努力积累作品和经验,别说是国际提名,就连国内提名都还未曾有过。
《山楂树之恋》入围柏林电影节,在国内由于大家观念还比较保守,担心最终拿不到大奖,所以只敢进行小规模的宣传。
然而,最先引起轰动的却是西方的电影文化圈。
一部来自红色思想国家的电影,居然能比经济更为发达的资本主义西德的电影还要出色,这怎么能让他们接受呢?
这怎么能行?
西德,柏林。
第31届电影柏林国际电影节的主会场举办地。
一位显老的西方中年女性,正被一群媒体团团包围着。
她就是这届的评审团主席,来自西德本土北威州的作家、学院派导演尤塔·布鲁克纳。
“尤塔主席,我是来自南德意志报道记者,您倡导让电影节国际化,可为什么提名多部红色社会国家的作品,西德一些优秀的作品却无法入围。”
“你是不喜欢我们西德自己的电影,还是被红色思想侵蚀了?”
“我是来自每日镜报记者,我注意到其中提名名单里有两个红色思想国家,这是政治因素,还是在向沉睡的雄狮东方国家示好?”
“尤塔主席,请看我这里,我是……”
柏林电影节作为国际三大电影节,每年一直是西德媒体关注的流量焦点。
这届的电影入围作品,更是主打的推崇国际化。
可问题是国际作品入围多了,西德本土的电影作品却出不了头。
尤其是红色社会国家的好几部作品入围,瞬间成为媒体挑刺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