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清晨,天色依旧是那般带着朦胧水汽的灰蓝,院里的公鸡恪尽职守地打着鸣。然而,这寻常的农家清晨,却弥漫着一股不同于往日的、淡淡的离愁。吴普同早早起身,将自己住的那间屋子仔细收拾了一遍,床铺恢复成他来时的模样,书桌上的物品也摆放整齐,仿佛他不曾来过,又仿佛想留下一个井然有序的印象。
马母起得更早,灶房里已经飘出了小米粥的香气,还特意煎了几个荷包蛋。吃早饭时,饭桌上的气氛明显沉默了许多。马母不住地往吴普同碗里夹菜,嘴里反复叮嘱着:“路上一定小心,看好自己的东西。到家了……记得给艳子来个电话,报个平安。”她的目光里,除了惯常的慈祥,更多了几分不舍和牵挂,仿佛即将远行的是自己的子侄。
“阿姨您放心,我都记下了。这几天,真是麻烦您了。”吴普同放下筷子,郑重地向马母道谢。这两日的款待和温暖,他铭记于心。
“不麻烦,不麻烦,你这孩子,太客气了。”马母摆着手,眼睛似乎有些湿润,连忙转过身去盛粥,“以后有空了,常跟艳子回来看看。”
马雪艳则一直低着头,默默地喝着粥,没什么胃口的样子。她不像前两日那样叽叽喳喳,只是偶尔抬眼飞快地看一下吴普同,眼神里交织着眷恋和即将分离的委屈。
饭后,吴普同背起收拾好的背包,那个装着两只德州扒鸡的纸袋被他小心地提在手里。马母一直送到院门口,看着吴普同,又看看女儿,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路上……慢点。”
“妈,我们走了,我送他去车站。”马雪艳推过那辆二八自行车,声音有些闷。
“哎,好,好。”马母站在门口,望着他们,直到两人的身影消失在村口的土路拐角,才轻轻叹了口气,转身回了院子。
清晨的土路依旧安静,只有自行车链条规律的“哗啦”声和车轮碾过浮土的沙沙声。马雪艳这次没有坐在后座,而是默默地走在车旁,一只手无意识地扶着车把。吴普同推着车,走在她身边。两人一时都没有说话,离别的沉重像无形的纱幔,笼罩着他们。
不同于来时的好奇与兴奋,回望那条通往村子的土路,吴普同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这个陌生的村庄,这个朴实的院落,这位慈祥如母的阿姨,在这短短三天里,给了他一种迥异于校园和西里村的、全新的温暖体验。而身边这个女孩,更是将他生命的一部分,牢牢地系在了这里。
“回去……要经常给我写信。”还是马雪艳先开了口,声音轻轻的,带着鼻音。
“嗯,一定写。”吴普同毫不犹豫地答应,“你也是。还有英语……别想太多了,暑假好好放松,开学我们再一起想办法。”
“知道了。”马雪艳低低地应着,靠近了他一些,手臂轻轻挽住了他推着车的那只胳膊,将头靠在他的臂膀上,仿佛这样才能汲取一些面对分离的力量。
就这样依偎着,慢慢走到了能够搭车去吴桥的那个路口。相比来时,这里等车的人多了几个。两人站在路边,等待着那辆破旧的小面包车。等待的时间仿佛被拉长了,每一秒都充斥着不舍。马雪艳紧紧握着吴普同的手,手指冰凉。
面包车终于晃晃悠悠地来了。上车前,马雪艳突然想起什么,对吴普同说:“你在这儿等我一下,我马上回来!”说完,她快步向路口不远处一家早早开门的小卖部跑去。
吴普同看着她匆匆跑开的背影,心里一阵酸软。他知道,她是不想让他看到她可能控制不住的眼泪。
很快,马雪艳跑了回来,手里拿着一个小塑料袋,里面装着晕车药和几个黄澄澄的橘子。她气喘吁吁地把东西塞到吴普同手里,眼神里满是关切:“路上时间长,你容易晕车,记得吃药,难受了就闻闻橘子皮。”
看着她额角细密的汗珠和因为奔跑而泛红的脸颊,吴普同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撞了一下,感动与不舍交织翻涌。他接过东西,用力握了握她的手:“谢谢……我会的。”
挤上拥挤的小面包车,吴普同找了个靠窗的位置,用力将车窗拉开到最大。马雪艳就站在车窗外,仰着头看着他,眼睛红红的,像只可怜的小兔子。她努力想挤出一个笑容,却比哭还让人心疼。
“到了家……给我打电话……”她隔着车窗玻璃,声音模糊地传进来。
“好!你回去吧!”吴普同也大声回应,生怕她听不见。
车子发出一阵沉重的轰鸣,缓缓启动。吴普同半个身子探出车窗,用力向后挥着手。马雪艳也跟着车子跑了几步,最终还是停了下来,站在原地,一直用力地挥着手,身影在扬起的尘土中越来越小,直至变成一个模糊的点,彻底消失在视野的拐角。
吴普同颓然坐回座位,心脏像是空了一块,一种强烈的失落感瞬间将他淹没。车窗外的田野、树木飞速后退,来时的路,此刻正以更快的速度远离。他紧紧攥着手里那袋晕车药和橘子,仿佛那是连接他与她之间、此刻唯一的实物纽带。
小面包车颠簸着到了吴桥那个混乱的乘车点。吴普同下了车,有些茫然地站在路边,周围嘈杂的人声和车流让他感到一阵眩晕。他定了定神,找到售票窗口,买了一张返回保定的长途汽车票。
班车依旧是那种老旧的大巴。有了来时的经验,吴普同一上车就吃了晕车药,又剥开一个橘子,清新的柑橘香气在污浊的车厢空气里开辟出一小片安宁的区域。他将橘子瓣塞进嘴里,酸甜的汁液在口腔中蔓延,却似乎也带着一丝离别的苦涩。
车子启动,踏上归途。这一次,吴普同没有了来时的好奇与紧张,也没有了马雪艳在身边依偎的温暖。巨大的疲惫感和一种难以言喻的“幸福的失落感”笼罩着他。幸福,是因为这几日收获了超出预期的接纳与温暖,与马雪艳的感情也在那种朝夕相处和夜半的冒险中变得更加深刻和亲密;失落,是因为这一切的美好都暂告一段落,需要面对两个月的分离。
他靠在并不舒适的座椅上,闭上眼睛,却没有睡意。脑海里像过电影一般,反复闪现着这几日的画面:马母慈祥的笑容和热气腾腾的饭菜;那个寂静得有些荒凉的杂技大世界;马雪艳像年糕一样黏在他身边,在树荫下、在门槛上共度的慵懒时光;还有昨夜她那大胆而又温存的到来……每一帧画面都如此清晰,带着温度,与此刻独自旅行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
车子依旧在国道上行驶,穿过河间、高阳……那些来时分外陌生的地名,此刻再看,似乎也带上了一丝熟悉的、与他和马雪艳共同记忆相关的色彩。他偶尔看看窗外,目光却无法在任何景物上停留太久,心神早已飘回了那个村口的小院。
漫长的五个小时,就在这种半梦半醒、思绪纷飞的状态中过去了。当大巴车终于驶入保定长途汽车站,熟悉的城市景象映入眼帘时,吴普同才恍然惊觉,他已经从那个充满乡土气息和情感温度的“家”,回到了现实世界的枢纽。
他提着行李,随着人流下车,站在嘈杂的汽车站广场上,竟有片刻的恍惚。阳光炽烈,城市的喧嚣扑面而来,将他从那份黏稠的离愁别绪中猛地拉了出来。他深吸了一口混合着汽车尾气的城市空气,意识到,自己还需要继续赶路,返回真正的家——西里村。
他没有在保定做任何停留,直接走向开往县城方向的班车售票口。买好票,登上另一辆看起来稍微新一点的中巴车。这段路程只有一个多小时,相比之前的漫长旅途,显得短暂了许多。
这一次,他没有再睡觉,也没有明显的晕车感。或许是晕车药起了作用,或许是心神已被各种情绪填满,无暇他顾。他靠在窗边,安静地看着窗外熟悉的、通往家乡的景色。农田、村庄、河流……一切都与去景县途中所见相似,却又分明带着属于“家”的印记。
他的心情渐渐平复下来,不再是那种强烈的失落,而是沉淀为一种复杂的、带着暖意的思念。他摸了摸放在腿上的背包,里面那两只用油纸包好的扒鸡安然无恙。想到很快就能见到父母,将这份远方的礼物带给他们,他嘴角不自觉地泛起一丝笑意。
同时,马雪艳的身影,马母慈祥的脸庞,那个农家小院的宁静时光,也如同珍贵的底片,被他小心翼翼地收藏在心底。他知道,这两个月的分离,将会在书信和思念中度过,而这次景县之行,已经将他们两人的命运,更加紧密地缠绕在了一起。车子平稳地行驶着,离家越来越近。吴普同望着前方熟悉的道路,心中对未来的期待,渐渐冲淡了离别的伤感。他准备好了,去面对家人的询问,去度过这个注定会充满思念的暑假,然后,在秋天的校园里,与那个像年糕一样黏人的女孩,再次相聚。
马母起得更早,灶房里已经飘出了小米粥的香气,还特意煎了几个荷包蛋。吃早饭时,饭桌上的气氛明显沉默了许多。马母不住地往吴普同碗里夹菜,嘴里反复叮嘱着:“路上一定小心,看好自己的东西。到家了……记得给艳子来个电话,报个平安。”她的目光里,除了惯常的慈祥,更多了几分不舍和牵挂,仿佛即将远行的是自己的子侄。
“阿姨您放心,我都记下了。这几天,真是麻烦您了。”吴普同放下筷子,郑重地向马母道谢。这两日的款待和温暖,他铭记于心。
“不麻烦,不麻烦,你这孩子,太客气了。”马母摆着手,眼睛似乎有些湿润,连忙转过身去盛粥,“以后有空了,常跟艳子回来看看。”
马雪艳则一直低着头,默默地喝着粥,没什么胃口的样子。她不像前两日那样叽叽喳喳,只是偶尔抬眼飞快地看一下吴普同,眼神里交织着眷恋和即将分离的委屈。
饭后,吴普同背起收拾好的背包,那个装着两只德州扒鸡的纸袋被他小心地提在手里。马母一直送到院门口,看着吴普同,又看看女儿,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路上……慢点。”
“妈,我们走了,我送他去车站。”马雪艳推过那辆二八自行车,声音有些闷。
“哎,好,好。”马母站在门口,望着他们,直到两人的身影消失在村口的土路拐角,才轻轻叹了口气,转身回了院子。
清晨的土路依旧安静,只有自行车链条规律的“哗啦”声和车轮碾过浮土的沙沙声。马雪艳这次没有坐在后座,而是默默地走在车旁,一只手无意识地扶着车把。吴普同推着车,走在她身边。两人一时都没有说话,离别的沉重像无形的纱幔,笼罩着他们。
不同于来时的好奇与兴奋,回望那条通往村子的土路,吴普同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这个陌生的村庄,这个朴实的院落,这位慈祥如母的阿姨,在这短短三天里,给了他一种迥异于校园和西里村的、全新的温暖体验。而身边这个女孩,更是将他生命的一部分,牢牢地系在了这里。
“回去……要经常给我写信。”还是马雪艳先开了口,声音轻轻的,带着鼻音。
“嗯,一定写。”吴普同毫不犹豫地答应,“你也是。还有英语……别想太多了,暑假好好放松,开学我们再一起想办法。”
“知道了。”马雪艳低低地应着,靠近了他一些,手臂轻轻挽住了他推着车的那只胳膊,将头靠在他的臂膀上,仿佛这样才能汲取一些面对分离的力量。
就这样依偎着,慢慢走到了能够搭车去吴桥的那个路口。相比来时,这里等车的人多了几个。两人站在路边,等待着那辆破旧的小面包车。等待的时间仿佛被拉长了,每一秒都充斥着不舍。马雪艳紧紧握着吴普同的手,手指冰凉。
面包车终于晃晃悠悠地来了。上车前,马雪艳突然想起什么,对吴普同说:“你在这儿等我一下,我马上回来!”说完,她快步向路口不远处一家早早开门的小卖部跑去。
吴普同看着她匆匆跑开的背影,心里一阵酸软。他知道,她是不想让他看到她可能控制不住的眼泪。
很快,马雪艳跑了回来,手里拿着一个小塑料袋,里面装着晕车药和几个黄澄澄的橘子。她气喘吁吁地把东西塞到吴普同手里,眼神里满是关切:“路上时间长,你容易晕车,记得吃药,难受了就闻闻橘子皮。”
看着她额角细密的汗珠和因为奔跑而泛红的脸颊,吴普同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撞了一下,感动与不舍交织翻涌。他接过东西,用力握了握她的手:“谢谢……我会的。”
挤上拥挤的小面包车,吴普同找了个靠窗的位置,用力将车窗拉开到最大。马雪艳就站在车窗外,仰着头看着他,眼睛红红的,像只可怜的小兔子。她努力想挤出一个笑容,却比哭还让人心疼。
“到了家……给我打电话……”她隔着车窗玻璃,声音模糊地传进来。
“好!你回去吧!”吴普同也大声回应,生怕她听不见。
车子发出一阵沉重的轰鸣,缓缓启动。吴普同半个身子探出车窗,用力向后挥着手。马雪艳也跟着车子跑了几步,最终还是停了下来,站在原地,一直用力地挥着手,身影在扬起的尘土中越来越小,直至变成一个模糊的点,彻底消失在视野的拐角。
吴普同颓然坐回座位,心脏像是空了一块,一种强烈的失落感瞬间将他淹没。车窗外的田野、树木飞速后退,来时的路,此刻正以更快的速度远离。他紧紧攥着手里那袋晕车药和橘子,仿佛那是连接他与她之间、此刻唯一的实物纽带。
小面包车颠簸着到了吴桥那个混乱的乘车点。吴普同下了车,有些茫然地站在路边,周围嘈杂的人声和车流让他感到一阵眩晕。他定了定神,找到售票窗口,买了一张返回保定的长途汽车票。
班车依旧是那种老旧的大巴。有了来时的经验,吴普同一上车就吃了晕车药,又剥开一个橘子,清新的柑橘香气在污浊的车厢空气里开辟出一小片安宁的区域。他将橘子瓣塞进嘴里,酸甜的汁液在口腔中蔓延,却似乎也带着一丝离别的苦涩。
车子启动,踏上归途。这一次,吴普同没有了来时的好奇与紧张,也没有了马雪艳在身边依偎的温暖。巨大的疲惫感和一种难以言喻的“幸福的失落感”笼罩着他。幸福,是因为这几日收获了超出预期的接纳与温暖,与马雪艳的感情也在那种朝夕相处和夜半的冒险中变得更加深刻和亲密;失落,是因为这一切的美好都暂告一段落,需要面对两个月的分离。
他靠在并不舒适的座椅上,闭上眼睛,却没有睡意。脑海里像过电影一般,反复闪现着这几日的画面:马母慈祥的笑容和热气腾腾的饭菜;那个寂静得有些荒凉的杂技大世界;马雪艳像年糕一样黏在他身边,在树荫下、在门槛上共度的慵懒时光;还有昨夜她那大胆而又温存的到来……每一帧画面都如此清晰,带着温度,与此刻独自旅行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
车子依旧在国道上行驶,穿过河间、高阳……那些来时分外陌生的地名,此刻再看,似乎也带上了一丝熟悉的、与他和马雪艳共同记忆相关的色彩。他偶尔看看窗外,目光却无法在任何景物上停留太久,心神早已飘回了那个村口的小院。
漫长的五个小时,就在这种半梦半醒、思绪纷飞的状态中过去了。当大巴车终于驶入保定长途汽车站,熟悉的城市景象映入眼帘时,吴普同才恍然惊觉,他已经从那个充满乡土气息和情感温度的“家”,回到了现实世界的枢纽。
他提着行李,随着人流下车,站在嘈杂的汽车站广场上,竟有片刻的恍惚。阳光炽烈,城市的喧嚣扑面而来,将他从那份黏稠的离愁别绪中猛地拉了出来。他深吸了一口混合着汽车尾气的城市空气,意识到,自己还需要继续赶路,返回真正的家——西里村。
他没有在保定做任何停留,直接走向开往县城方向的班车售票口。买好票,登上另一辆看起来稍微新一点的中巴车。这段路程只有一个多小时,相比之前的漫长旅途,显得短暂了许多。
这一次,他没有再睡觉,也没有明显的晕车感。或许是晕车药起了作用,或许是心神已被各种情绪填满,无暇他顾。他靠在窗边,安静地看着窗外熟悉的、通往家乡的景色。农田、村庄、河流……一切都与去景县途中所见相似,却又分明带着属于“家”的印记。
他的心情渐渐平复下来,不再是那种强烈的失落,而是沉淀为一种复杂的、带着暖意的思念。他摸了摸放在腿上的背包,里面那两只用油纸包好的扒鸡安然无恙。想到很快就能见到父母,将这份远方的礼物带给他们,他嘴角不自觉地泛起一丝笑意。
同时,马雪艳的身影,马母慈祥的脸庞,那个农家小院的宁静时光,也如同珍贵的底片,被他小心翼翼地收藏在心底。他知道,这两个月的分离,将会在书信和思念中度过,而这次景县之行,已经将他们两人的命运,更加紧密地缠绕在了一起。车子平稳地行驶着,离家越来越近。吴普同望着前方熟悉的道路,心中对未来的期待,渐渐冲淡了离别的伤感。他准备好了,去面对家人的询问,去度过这个注定会充满思念的暑假,然后,在秋天的校园里,与那个像年糕一样黏人的女孩,再次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