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巴车卷着尘土,晃晃悠悠地停在西里村村口那棵熟悉的老槐树下时,已是下午三四点钟的光景。夏日的阳光依旧炽烈,将地面烤得滚烫,空气里弥漫着庄稼和尘土混合的、独属于故乡的气息。吴普同提着行李和那个装着扒鸡的纸袋,刚一步踏下车门,目光便不由自主地投向村口那几块惯常聚人闲聊的大石碾子。
果然,一个熟悉的身影正站在那里,踮着脚,手搭在额前,焦急地向公路尽头张望着。正是母亲李秀云。她穿着一件半旧的灰色短袖衫,下身是宽松的裤子,裤脚上还沾着些新鲜的泥点,显然是刚从田里或是新房工地那边赶过来的。阳光勾勒出她微微佝偻的背脊和写满期盼的脸庞。
“妈!”吴普同心头一热,连忙快走几步,喊了一声。
李秀云闻声转过头,看到儿子,脸上瞬间绽开了如释重负的笑容,那笑容里带着长途跋涉后的安心和纯粹的喜悦。她也快步迎了上来,不由分说地就要接过吴普同手里的行李和背包。
“回来了,回来了就好!路上累坏了吧?咋样,顺不顺利?”她一连串地问着,目光上下打量着儿子,仿佛要确认他是否完好无损。
“不累,妈,都挺顺利的。”吴普同心里暖融融的,将背包递给母亲,却把那个纸袋紧紧攥在手里,“妈,你看,我给你和爸带了点东西。”他献宝似的将纸袋递过去,“德州的扒鸡,听说特别有名,骨头都是酥的,您回家尝尝。”
李秀云接过那个印着陌生字号的纸袋,低头看了看里面油纸包裹的物事,脸上的笑容更深了,带着几分心疼:“哎呀,你这孩子,乱花钱!大老远的带这个干啥,多重啊!”话是这么说,但她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显然对儿子的这份心意极为受用。
“不重,就两只。”吴普同憨厚地笑了笑。
母子俩并肩往村里走去。熟悉的街巷,熟悉的邻居,偶尔传来几声犬吠和孩子的嬉闹声。一切都与离开时别无二致,却又因为游子的归来而镀上了一层温馨的色彩。李秀云絮絮叨叨地说着家里的琐事,谁家娶媳妇了,谁家地里收成好,语气里充满了生活的踏实感。
走到自家那熟悉的老院子门口,还没进门,就听到屋里传来电视机的声响,播放着咿咿呀呀的戏曲。推开虚掩的木门,只见妹妹吴小梅正盘腿坐在堂屋的凉席上,聚精会神地看着那台黑白电视。听到动静,她转过头,看到是吴普同,先是一愣,随即脸上绽放出大大的、毫无阴霾的笑容。
“哥!你回来啦!”她欢呼一声,从凉席上跳起来,像只快乐的小鸟般扑到吴普同身边,拉着他的胳膊上下打量,“你去哪儿了?妈说你送同学去了,怎么去了这么多天?”
吴小梅的气色看起来比吴普同离家前要好很多,眼神清亮,脸上也多了些红润,显然病情稳定,精神状态不错。看到妹妹这般模样,吴普同心里最后一丝因“擅作主张”晚归而产生的愧疚也烟消云散了,取而代之的是由衷的欣慰。
“嗯,去了趟同学家,远了点。”吴普同含糊地解释了一句,摸了摸妹妹的头,“在家听话没?”
“我可听话了!”吴小梅用力点头,随即注意力又被吴普同放在桌上的扒鸡吸引了过去,“哥,这是什么呀?好香!”
“好吃的,晚上让妈热给你吃。”吴普同笑着许诺。
放下行李,吴普同这才有空仔细打量这个家。堂屋还是老样子,但似乎比记忆中更整洁了些。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院子后方,透过堂屋的后门,可以看到后面那片属于他家的宅基地上,一栋崭新的、墙体还裸露着红砖的房子骨架已经赫然矗立在那里,与前面这座老旧的土坯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妈,新房子……都盖好了?”吴普同有些惊讶于进度,他离家不过才几个月。
“主体起来了,封顶了。”李秀云跟着他的目光望去,语气里带着成就感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就差里面抹灰、走线、安门这些装修的活儿了。你爸没再去石家庄,在咱王各庄乡找了个铸造厂的活儿,离家近,晚上能回来,顺便也能照看着点装修,买点零碎东西啥的。”
吴普同这才恍然,怪不得没看到父亲。去铸造厂上班,虽然可能同样辛苦,但毕竟离家近,能兼顾家里,这无疑是个更稳妥的安排。他想象着父亲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里劳作,下班后又骑着那辆二八大杠赶到新房工地查看进度的身影,心里涌起一股酸涩又敬佩的暖流。这个家,总是在父母无声的承担和努力中,一点点向前挪动。
“家宝呢?又去石家庄了?”吴普同想起弟弟。
“嗯,麦收完就走了。那边工地催得紧,他说多干点,多挣点。”李秀云叹了口气,语气里有关切,也有对小儿子的心疼,“这孩子,干活实在,就是太拼了。”
了解了家里的近况,吴普同的心也彻底安定了下来。他将给马雪艳母亲买礼物剩下的钱,连同这个月省下的生活费,一起交给了母亲。李秀云推辞了几下,最终还是收下了,小心翼翼地用手帕包好,嘴里念叨着:“你这孩子……自己在外头别太省了,该吃吃……”
晚饭,李秀云将一只扒鸡斩开,放在笼屉上加热。当那浓郁的、带着五香味的肉香弥漫在整个堂屋时,连不怎么馋嘴的吴小梅都忍不住吸了吸鼻子。鸡肉果然如传闻中那般酥烂脱骨,入口即化,连骨头都透着香酥。一家人围坐在小饭桌旁,就着自家蒸的馒头和凉拌黄瓜,吃得格外香甜。吴普同看着母亲和妹妹满足的表情,觉得一路的奔波和那点晕车的难受都值了。
饭后,吴小梅被戏曲节目吸引,继续守在电视机前。吴建军也从铸造厂下班回来了,看到儿子,黝黑的脸上露出朴实的笑容,问了问路上的情况,便坐在门槛上,习惯性地卷起旱烟,默默地抽着,听着妻子和儿女说话,偶尔插一两句关于新房装修用料的话。
夜色渐深,暑气稍退。吴小梅看完电视,打着哈欠回自己屋睡觉了。吴建军也起身,说要去新房工地那边再看一眼,披着外衣出了门。
堂屋里只剩下吴普同和李秀云母子二人。煤油灯昏黄的光晕将两人的身影投在墙壁上,微微晃动。空气中还残留着扒鸡的余香和淡淡的烟草味。气氛变得有些安静,又有些微妙。
吴普同知道,是时候了。他深吸了一口气,手指无意识地抠着桌面的木纹,抬起头,看向正在低头缝补一件旧衣服的母亲,声音不高,却足够清晰:
“妈……我这次晚回来几天,是……是送一个女同学回她家了。”
李秀云缝补的动作顿了一下,但没有抬头,只是轻轻地“嗯”了一声,表示她在听。那平静的反应,仿佛早已预料。
吴普同鼓起勇气,继续说道:“她叫马雪艳,跟我一个学校的,是……是我对象。”说出“对象”这两个字时,他的脸颊有些发烫,但语气是肯定的。
李秀云这才缓缓抬起头,将手里的针线活放下,目光温和地落在儿子脸上,没有惊讶,没有质问,只有一种沉静的倾听姿态。“哦?是哪儿的姑娘啊?家里……啥情况?”她问得很自然,像是拉家常。
见母亲没有流露出反对或不悦的神色,吴普同的心放下了一大半。他尽量客观地,将自己了解到的马雪艳家的情况说了出来:“她是景县那边的,家也在农村,离咱这儿有点远。她爸……已经不在了,家里就她妈一个人。她上面有个哥哥,在浙江读博士,还有个姐姐,在石家庄工作。”
他一边说,一边小心地观察着母亲的脸色。李秀云认真地听着,眼神里流露出些许同情,当听到对方哥哥是博士时,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混杂着惊讶和些许自家难以企及的距离感,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
“也是个不容易的人家……”李秀云轻声感叹了一句,随即又问道,“那姑娘……人咋样?对你好不?”
提到马雪艳本人,吴普同的眼神不自觉地柔和下来,语气也轻快了些:“她人挺好的,挺善良,也懂事。对我也……挺好的。”他想起了马雪艳黏人的样子,想起了她偷偷塞给他的晕车药和橘子,想起了她在车站外红着眼睛的模样,心里泛起阵阵暖意,“她妈对我也很好,很和气,就跟……就跟您似的。”
最后这句朴素的类比,让李秀云的脸上露出了真切的笑容。她点了点头,沉默了片刻,仿佛在消化这些信息,也像是在权衡着什么。煤油灯芯偶尔爆出一个灯花,发出轻微的“噼啪”声。
过了一会儿,李秀云重新拿起针线,一边缝着,一边用那种特有的、带着农村妇女智慧和包容的语气说道:“你们年轻人在外头上学,互相照顾,处对象,妈理解。只要人正派,对你好,就行。家里穷点富点,都不是顶要紧的,关键是人品。”
她顿了顿,抬起眼,目光慈爱而带着一丝期许地看着吴普同:“既然处了,就好好处。等有机会了……带回家来,认认门。”
这句话,如同一声温和的钟鸣,在吴普同心中回荡。它代表着母亲的认可,代表着这个家对马雪艳的接纳,也代表着他们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最亲近之人的祝福。一股巨大的暖流和踏实感涌遍全身,他重重地点了点头,声音有些哽咽:
“嗯!妈,我知道了。有机会……我一定带她回来!”
窗外的月色皎洁,夏虫啁啾。这个夜晚,对于吴普同而言,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归家,更是一次情感的交割与新生序曲的开启。家的温暖抚平了旅途的疲惫,母亲的谅解与支持为他朦胧的感情世界注入了坚实的底气。他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家庭的担子,学业的压力,与马雪艳未来需要共同面对的种种,都还在那里。但此刻,坐在生养他的老屋里,听着母亲细碎的叮嘱,他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和对未来的清晰憧憬。这个暑假,注定会因为这份被家人知晓和接纳的感情,而变得与众不同。
果然,一个熟悉的身影正站在那里,踮着脚,手搭在额前,焦急地向公路尽头张望着。正是母亲李秀云。她穿着一件半旧的灰色短袖衫,下身是宽松的裤子,裤脚上还沾着些新鲜的泥点,显然是刚从田里或是新房工地那边赶过来的。阳光勾勒出她微微佝偻的背脊和写满期盼的脸庞。
“妈!”吴普同心头一热,连忙快走几步,喊了一声。
李秀云闻声转过头,看到儿子,脸上瞬间绽开了如释重负的笑容,那笑容里带着长途跋涉后的安心和纯粹的喜悦。她也快步迎了上来,不由分说地就要接过吴普同手里的行李和背包。
“回来了,回来了就好!路上累坏了吧?咋样,顺不顺利?”她一连串地问着,目光上下打量着儿子,仿佛要确认他是否完好无损。
“不累,妈,都挺顺利的。”吴普同心里暖融融的,将背包递给母亲,却把那个纸袋紧紧攥在手里,“妈,你看,我给你和爸带了点东西。”他献宝似的将纸袋递过去,“德州的扒鸡,听说特别有名,骨头都是酥的,您回家尝尝。”
李秀云接过那个印着陌生字号的纸袋,低头看了看里面油纸包裹的物事,脸上的笑容更深了,带着几分心疼:“哎呀,你这孩子,乱花钱!大老远的带这个干啥,多重啊!”话是这么说,但她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显然对儿子的这份心意极为受用。
“不重,就两只。”吴普同憨厚地笑了笑。
母子俩并肩往村里走去。熟悉的街巷,熟悉的邻居,偶尔传来几声犬吠和孩子的嬉闹声。一切都与离开时别无二致,却又因为游子的归来而镀上了一层温馨的色彩。李秀云絮絮叨叨地说着家里的琐事,谁家娶媳妇了,谁家地里收成好,语气里充满了生活的踏实感。
走到自家那熟悉的老院子门口,还没进门,就听到屋里传来电视机的声响,播放着咿咿呀呀的戏曲。推开虚掩的木门,只见妹妹吴小梅正盘腿坐在堂屋的凉席上,聚精会神地看着那台黑白电视。听到动静,她转过头,看到是吴普同,先是一愣,随即脸上绽放出大大的、毫无阴霾的笑容。
“哥!你回来啦!”她欢呼一声,从凉席上跳起来,像只快乐的小鸟般扑到吴普同身边,拉着他的胳膊上下打量,“你去哪儿了?妈说你送同学去了,怎么去了这么多天?”
吴小梅的气色看起来比吴普同离家前要好很多,眼神清亮,脸上也多了些红润,显然病情稳定,精神状态不错。看到妹妹这般模样,吴普同心里最后一丝因“擅作主张”晚归而产生的愧疚也烟消云散了,取而代之的是由衷的欣慰。
“嗯,去了趟同学家,远了点。”吴普同含糊地解释了一句,摸了摸妹妹的头,“在家听话没?”
“我可听话了!”吴小梅用力点头,随即注意力又被吴普同放在桌上的扒鸡吸引了过去,“哥,这是什么呀?好香!”
“好吃的,晚上让妈热给你吃。”吴普同笑着许诺。
放下行李,吴普同这才有空仔细打量这个家。堂屋还是老样子,但似乎比记忆中更整洁了些。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院子后方,透过堂屋的后门,可以看到后面那片属于他家的宅基地上,一栋崭新的、墙体还裸露着红砖的房子骨架已经赫然矗立在那里,与前面这座老旧的土坯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妈,新房子……都盖好了?”吴普同有些惊讶于进度,他离家不过才几个月。
“主体起来了,封顶了。”李秀云跟着他的目光望去,语气里带着成就感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就差里面抹灰、走线、安门这些装修的活儿了。你爸没再去石家庄,在咱王各庄乡找了个铸造厂的活儿,离家近,晚上能回来,顺便也能照看着点装修,买点零碎东西啥的。”
吴普同这才恍然,怪不得没看到父亲。去铸造厂上班,虽然可能同样辛苦,但毕竟离家近,能兼顾家里,这无疑是个更稳妥的安排。他想象着父亲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里劳作,下班后又骑着那辆二八大杠赶到新房工地查看进度的身影,心里涌起一股酸涩又敬佩的暖流。这个家,总是在父母无声的承担和努力中,一点点向前挪动。
“家宝呢?又去石家庄了?”吴普同想起弟弟。
“嗯,麦收完就走了。那边工地催得紧,他说多干点,多挣点。”李秀云叹了口气,语气里有关切,也有对小儿子的心疼,“这孩子,干活实在,就是太拼了。”
了解了家里的近况,吴普同的心也彻底安定了下来。他将给马雪艳母亲买礼物剩下的钱,连同这个月省下的生活费,一起交给了母亲。李秀云推辞了几下,最终还是收下了,小心翼翼地用手帕包好,嘴里念叨着:“你这孩子……自己在外头别太省了,该吃吃……”
晚饭,李秀云将一只扒鸡斩开,放在笼屉上加热。当那浓郁的、带着五香味的肉香弥漫在整个堂屋时,连不怎么馋嘴的吴小梅都忍不住吸了吸鼻子。鸡肉果然如传闻中那般酥烂脱骨,入口即化,连骨头都透着香酥。一家人围坐在小饭桌旁,就着自家蒸的馒头和凉拌黄瓜,吃得格外香甜。吴普同看着母亲和妹妹满足的表情,觉得一路的奔波和那点晕车的难受都值了。
饭后,吴小梅被戏曲节目吸引,继续守在电视机前。吴建军也从铸造厂下班回来了,看到儿子,黝黑的脸上露出朴实的笑容,问了问路上的情况,便坐在门槛上,习惯性地卷起旱烟,默默地抽着,听着妻子和儿女说话,偶尔插一两句关于新房装修用料的话。
夜色渐深,暑气稍退。吴小梅看完电视,打着哈欠回自己屋睡觉了。吴建军也起身,说要去新房工地那边再看一眼,披着外衣出了门。
堂屋里只剩下吴普同和李秀云母子二人。煤油灯昏黄的光晕将两人的身影投在墙壁上,微微晃动。空气中还残留着扒鸡的余香和淡淡的烟草味。气氛变得有些安静,又有些微妙。
吴普同知道,是时候了。他深吸了一口气,手指无意识地抠着桌面的木纹,抬起头,看向正在低头缝补一件旧衣服的母亲,声音不高,却足够清晰:
“妈……我这次晚回来几天,是……是送一个女同学回她家了。”
李秀云缝补的动作顿了一下,但没有抬头,只是轻轻地“嗯”了一声,表示她在听。那平静的反应,仿佛早已预料。
吴普同鼓起勇气,继续说道:“她叫马雪艳,跟我一个学校的,是……是我对象。”说出“对象”这两个字时,他的脸颊有些发烫,但语气是肯定的。
李秀云这才缓缓抬起头,将手里的针线活放下,目光温和地落在儿子脸上,没有惊讶,没有质问,只有一种沉静的倾听姿态。“哦?是哪儿的姑娘啊?家里……啥情况?”她问得很自然,像是拉家常。
见母亲没有流露出反对或不悦的神色,吴普同的心放下了一大半。他尽量客观地,将自己了解到的马雪艳家的情况说了出来:“她是景县那边的,家也在农村,离咱这儿有点远。她爸……已经不在了,家里就她妈一个人。她上面有个哥哥,在浙江读博士,还有个姐姐,在石家庄工作。”
他一边说,一边小心地观察着母亲的脸色。李秀云认真地听着,眼神里流露出些许同情,当听到对方哥哥是博士时,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混杂着惊讶和些许自家难以企及的距离感,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
“也是个不容易的人家……”李秀云轻声感叹了一句,随即又问道,“那姑娘……人咋样?对你好不?”
提到马雪艳本人,吴普同的眼神不自觉地柔和下来,语气也轻快了些:“她人挺好的,挺善良,也懂事。对我也……挺好的。”他想起了马雪艳黏人的样子,想起了她偷偷塞给他的晕车药和橘子,想起了她在车站外红着眼睛的模样,心里泛起阵阵暖意,“她妈对我也很好,很和气,就跟……就跟您似的。”
最后这句朴素的类比,让李秀云的脸上露出了真切的笑容。她点了点头,沉默了片刻,仿佛在消化这些信息,也像是在权衡着什么。煤油灯芯偶尔爆出一个灯花,发出轻微的“噼啪”声。
过了一会儿,李秀云重新拿起针线,一边缝着,一边用那种特有的、带着农村妇女智慧和包容的语气说道:“你们年轻人在外头上学,互相照顾,处对象,妈理解。只要人正派,对你好,就行。家里穷点富点,都不是顶要紧的,关键是人品。”
她顿了顿,抬起眼,目光慈爱而带着一丝期许地看着吴普同:“既然处了,就好好处。等有机会了……带回家来,认认门。”
这句话,如同一声温和的钟鸣,在吴普同心中回荡。它代表着母亲的认可,代表着这个家对马雪艳的接纳,也代表着他们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最亲近之人的祝福。一股巨大的暖流和踏实感涌遍全身,他重重地点了点头,声音有些哽咽:
“嗯!妈,我知道了。有机会……我一定带她回来!”
窗外的月色皎洁,夏虫啁啾。这个夜晚,对于吴普同而言,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归家,更是一次情感的交割与新生序曲的开启。家的温暖抚平了旅途的疲惫,母亲的谅解与支持为他朦胧的感情世界注入了坚实的底气。他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家庭的担子,学业的压力,与马雪艳未来需要共同面对的种种,都还在那里。但此刻,坐在生养他的老屋里,听着母亲细碎的叮嘱,他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和对未来的清晰憧憬。这个暑假,注定会因为这份被家人知晓和接纳的感情,而变得与众不同。